《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8 11:40:08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主题是“少年诗情”,《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是本单元五篇课文中的自读篇目。它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惠特曼歌颂民主自由,他的诗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本诗充分体现了惠特曼诗歌的这一特色。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诗人用象征、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明的节奏,表达了对待生活积极的态度。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抒写信念和理想的抒情诗,能使学生受到人生理想的教育。但作为和平、和谐社会中的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不能完全了解那个南北战争时期美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够熟悉战争的残酷,因而对作者为何展翅翱翔及“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的激情、直率、奔放的情感缺乏真切的感受。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现代诗,对现代诗歌不陌生,但由于诗歌本身用词精炼,情感含蓄,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不会很高。

学法指导

①诵读法 ②仿写 ③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诗歌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它以极为精粹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诗歌节奏,旨在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因此诗歌教学也就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感受和理解诗歌形象的意义;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炼美、形象美、节奏美;感受诗歌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美好感情表达,提升文学素养。

从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特征考虑,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将整堂课设计为创设情境导新课、品味诗意仿诗语、感受诗情展诗境、比较阅读悟诗情四个环节。从诗歌的意象、写法、情感及尝试仿写这四个步骤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紧密。诗歌在节奏和情感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应当被反复诵读,因此,诵读的环节安排有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展示性朗读等形式。并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逐步达成目标。最后让学生通过想象,以“我不愿……”、“我渴望……”写两行诗,借意象表达出来自己的志向、理想,真正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捕捉诗歌意象,掌握这首诗的内容,并进一步品读诗歌的语言,懂得诗歌运用的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感受并理解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

(2)模仿本诗,尝试以“我不愿……,我渴望……”的句式写两行诗,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志向。

(3)结合高尔基的《海燕》对比阅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品读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模仿本诗,尝试以“我不愿……,我渴望……”写两行诗,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志向。

教学媒体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新课

(1)用ppt展示雄鹰、海鸥飞翔图,请学生谈感受。

(2)介绍作者,展示ppt,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接受一些直观的形象,教师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寻找到他们在学习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兴奋点,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品味诗意仿诗语

(1)学生齐读。读通全诗,圈划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具体事物?

(2)了解诗歌的意象。

(3)学生散读。 分析诗中这些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4)讨论交流:分析作者对这些意象的不同态度,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志向、理想?

(5)学生与教师合作朗读。

(6)以“我不愿……”、“我渴望……”的句式写两行诗,借意象表达出自己的志向、理想。

(设计意图:诵读,不仅让学生能进入学习的氛围,更能初步感受诗歌所写的内容,为深入研读作准备。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仿写交流,落实目标一的要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领悟诗歌的音韵美,也是下一步的拓展延伸打基础。)

三、感受诗情展诗境

理解文末“我要在自由、欢乐、力量和意志中展翅翱翔”的含义。

四、比较阅读悟诗情

(1)欣赏高尔基的《海燕》,圈划意象,说说两者写作上的相同点,谈谈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2)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课学习对自己有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设计意图: 播放录音、展示《海燕》原文,通过比较阅读,既是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也是进一步理解本首诗歌的过程,更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让学生从文本迁移到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布置作业

(1)将诗歌写作运用到生活中,模仿本诗写一首诗送给自己。

(2)欣赏惠特曼的诗。《船长,我的船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诗歌再写作,既扣紧教学目标,学习了诗歌的语言,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附板书设计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

美.惠特曼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