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为创新而更美丽

时间:2022-10-18 11:22:26

语文课堂因为创新而更美丽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靠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的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也将只停留在表面上,当然也就谈不上创新了。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笔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课堂上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巧妙导入,开始创新的首步;质疑问难,催生创新的萌芽;大胆想象,挥舞创新的翅膀;同中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教师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让语文课堂因创新而更美丽。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 教学 激活 能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则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由教师擎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蓝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教育家说的话:“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同时也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课堂因为创新而更美丽。

一、巧妙导入,开始创新的首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我经常以悬念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我经常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课前我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桂林山水的景色图,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发出惊叹的赞美声,她们有的说:“哇!太美了!”有的说:“老师这是哪里呀?真是太漂亮了!”听着这些赞美和急切的疑问声,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她们答案,而是等待图片播放完毕后,接着说:“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哪儿吗?”学生纷纷急切地说到:“想,太想了!”老师接着说:“那就快翻开书吧,在那儿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学生几乎在同一时间,都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教室里立刻出现了朗朗的读书声。

二、质疑问难,催生创新的萌芽

巴浦洛夫说:“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

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课文这样描述道:“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当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趁机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同学们纷纷发言:“桑娜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啊?她家里已经够可怜的了!”“她为什么连这样做的原因都不知道,却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为什么心跳得很厉害?”……顿时,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解答疑惑的过程中,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感悟到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不要怕学生回答不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三、大胆想象,挥舞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尔。”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

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我总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图画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

四、同中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教学《凡卡》一文,我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总之,创新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它需要不同思维的相互结合,无论是巧妙导入,质疑问难,还是大胆想象,同中求异,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失时机地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让语文课堂因创新而更美丽!

参考文献:

[1]陈申霞・探究语文创新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读与写・下旬刊,2012,(10)

[2]黄效功・语文创新教育要抓好几个关键点[J]・新课程学习・下,2012,(12)

[3]廖文胜・谈教育以学生为本・人民教育[J],2013,(11)

上一篇:乡村小学教师做校本课题有啥意思 下一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