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时间:2022-10-18 10:18:32

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Q: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对代表团的会议代表说:“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请谈谈您对做好这篇文章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的看法。首先请您介绍“军民融合”产生的背景情况?

A(丁峰):11年前,我们借鉴美国军民一体化的做法,选择了民用部门的三个高技术项目向军方推荐,在实践中形成了“民技军用”的初步想法。2002年国庆节前,我们把这个想法向军委原副主席曹刚川同志汇报,他当即指示:你们的想法和做法我支持,机关没有精力做这件事,你们可去做;今后我们装备采购要改革,要打破部门界限,不管军工还是民企,谁提供的产品符合军方要求,价格又合理,我们就用他的。你们先写个材料立个课题我批一下。从此,“民技军用”正式拉开了序幕。随后,总装批准了“用民口资源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服务”课题,我当组长。消息传到国家科技部后,在徐冠华部长的支持下,把课题选定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挑选跨部门专家组成课题组,我是副组长,负责主持日常研究工作。经过3年努力,课题完成后以总装、科技部的名义送达中央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军民融合”从此叫响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Q:您怎么认识“民”、民企“参军”对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A: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民企“参军”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民技术相互转移的一个主要方面。军民融合之路,是富国强军统一之路,军民技术相互转移是科技强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军民技术相互转移,是“双赢”之举。民用技术向军用转移,一是军队得好可大大缩短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周期,适当减缩军工产品的试验验证周期,降低装备科研生产成本,节省国防采办费用;在已部署的武器系统中,嵌入以民用技术或产品为核心的部件(样机),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战备水平,进而降低使用与保障费用。二是军工借力军工部门利用迅速发展的成熟民用高新技术为军工配套,避免低水平重复,军工可以集中力量在系统集成和攻克关键技术上加大投入,从而保持国防科技工业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民企得利。除了其产品扩大应用范围外,民企可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偿,用于科研的再投入,促进民品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民用科技的创新能力,并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一是国力增强。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起着发动机和倍增器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军工增效。开发民品,拓展两个市场,开拓民用市场和国际市场,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三是军地共荣。在繁荣了地区经济的同时,军工部门也从中获益。

Q:军民信息不

对称,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A:在信息渠道方面,一是民企要知道到哪个部门去了解装备采购信息,了解军方需求;二是要知道到哪个部门申报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竞争;三是军方和军工部门应逐步向社会开放需术信息。

利用和参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国家以科技部为主,正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确保在不同部门、地方和单位间实现共享科技条件资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同时,实施科技数据共享工程,改进国防科技数据管理工作,建立国防科技计划项目数据资料汇交制度,建立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和辅助工具,明确规范的成果描述方式、保密资格和授权等级管理系统,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对科技数据资料实行分时段、分级、分类的共享;开展制定数据共享的机制、法规、管理办法及监督机制等立法工作。

建立军地双方相互了解的信息渠道。对于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民口单位,根据其承担装备研制任务的分类和不同权限,主要通过各分管装备管理部门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交流平台定向的信息,获取相应的装备采购信息。对于未进入装备承制单位名录的企业,可在全军装备采购信息交流平台的互联网或报、政府采购报、经济日报等总装备部指定的媒体上,了解入门信息和解密的装备采购需求信息。同时,规范向民口企业信息内容、定向的采购信息,包括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装备采购需求、装备定型文件和配套表、招标公告、中标公示、机要渠道、共享合格供应商体系、军品器件零件备选目录、用户单位的技术需求等。

军方按照需求结构分解办法,逐步扩大向民企公开三次配套以下的需求信息。军工总体、系统和整机单位应搞好需求结构分解,逐分增加解密的装备预研、研制、订货需求信息;解密的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等。同时,军方也要加强科技信息的跟踪收集工作,包括统计普查,以及对各地方民口科技成果及科技组织、科技型企业的跟踪,让采购、科研、投资部门全面评估并动态跟踪民口科技可用资源情况及动向。

Q:您认为“军民融合”与“寓军于民”有何区别?

A:我认为“军民融合”与“寓军于民”本质上是一致的,“军民融合”是“寓军于民”的发展与延伸。从“军民结合”到“寓军于民”,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更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上的飞跃,是一个重大突破。以前国防科技工业搞“军民结合”,重点是搞“民”;提倡“寓军于民”,增加了“民转军”的内容,“军民互动”更多的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上、产品上来理解,往往局限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范围内进行。“军民融合”涵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容,因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从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两用的技术上、产品上层面上来理解,而更应该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全局上理解,从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上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认识和理解。从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看,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强军民技术相互转移;军方从民品市场上采购货架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政策;在新装备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基础研究、预先研究、装备需求形成、立项论证、方案探索、部件开发、工程研制、设计、生产、维修保障各阶段,充分考虑利用民用技术、工艺、产品和劳务;在产业层次上,实现可共用的产品和加工技术,实现可共用的共有资源,及实现可共用的人员、设备、材料。同时,还包括提高科研生产活动、维修活动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军民融合程度。从军队建设现代化考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也就是说,“军民融合”要从根本上要把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科技工业融为一体,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植根于国家科技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共有资源来实现。所以说,“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搏击市场的不二法则 下一篇:中国不会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