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生走出作文格式化的困境

时间:2022-10-18 09:58:47

让初中生走出作文格式化的困境

学生习作过程中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参考和借鉴,但参考和借鉴的过程绝不能是他人文章思想和写作思路的照搬,也不是对文章固定模式的套用,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走出作文格式化的困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打开学生思路

“思”是写作的灵魂。在写作中,首先要有思想。要通过笔尖、纸张将自己内心的感触表达出来,以物言志、以景抒情,作文的字里行间要体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情感。其次要有思路。有思路才能确保文章写作的通顺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才能让读文章的人与写文章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共同认可写作效果。再次要思新意。以创新的思想及表达方式吸引读者、完成创作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长久之路。在写作文时打开思路,使文随心生、随心动、随心变,自然地从笔尖流淌而出。如七年级作文《我爱我家》的习作中,学生要么将思路局限于教学的例文,要么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习惯东拼西凑完成文章主体,再加以华美言辞的修饰,整个文章都是对家的赞美和歌颂,看不出家的“可爱”之处和写作者自身情感的流动。那么写作时如何让这篇文章充满情感呢?首先,文章要从真情实感出发,认真体会你在“家”中所感受的温情、关怀和欢乐。由情到爱使人通过阅读文章感受到家的气氛及家中的脉脉温情。此外,写作的创新意识也很重要,如《我爱我家》这篇文章,很多学生都会写爸爸、妈妈如何爱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不分昼夜地照顾自己;下雨了,爸爸、妈妈给自己送伞等,虽然这些事能表现出家的温馨、甜蜜,能激发自己对家的爱,但却缺少新意,很容易与其他同学的作文表现雷同。那么,如何写出爱家的新意呢?可通过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一次教育,或在家庭的帮助下自己克服困难的一次经历,这样就能使文章活起来,突破常规写作模式及写作内容的约束。

二、例文的选择与解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普遍地见到一些同学在作文课上紧锁眉头、下笔犹豫,有时一堂课结束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好不容易写的一两行还是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干脆东拼西凑拼出一篇文章。大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写作素材,而是学生的写作灵感在沉睡,需要老师通过例文讲解等形式将其唤醒。如八年级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对于春天我们都不陌生,有时就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习惯了,没有感觉,写不出感情来。于是这篇作文就被写成:“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花开了,树绿了,燕子飞回来了……”这样写有景无情,缺少情和景的交融,使文章干巴巴的,没有灵气。在教学中,要重视例文的讲解和引导,更要重视例文的选择。在写作《寻觅春天的踪迹》这篇作文时,教师可联系学生学过的多篇关于写季节的优秀文章,如《济南的冬天》《春》《秋天》等。这些文章各有特色,写出了不同季节的不同特色,还能使人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真情,好似作者写的是自己经历的季节变迁一般。文章各有千秋,但在教学中,作为习作例文必须要慎重选择,要突出所选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一样写到雪、冬天的山、冬天的阳光等,但给人的却是不同于一般写雪、写山、写阳光的真实感,作者细致的描述使人身临其境,恍然置身于济南的冬天之中。在写作中,我们要写到细致入微处,充分展现文章大情景中的小细节,使人能从自身感受中体会、领悟文章的情感和思想。

三、对学生作文的有益举措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正面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在客观、公平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情感,满足学生在习作方面的求知欲望和渴求赏识的心理。学生渴望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对于初中写作教学尤其要掌握好点评的尺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怀,使其打开思路、文如泉涌。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习作,首先要多表扬、少批评,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从不同方面将学生的写作思想展现出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能以景抒情、以物言志、以事知人、以人看世,在学习和思考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要多练笔、少背文,对于优秀的作品要求学生背诵当然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提高,但天下的文章是不拘一格的,因此,要写好作文最关键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练笔,这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写作思路,写出超凡脱俗的文章。再次要多阅读、少抄写。阅读是提高作文写作的有效途径,对于同一文学作品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通过纸质传媒去了解、认识和分析。如小说《三国演义》有很多版本,改编成电视剧后也有很多版本,我们要记住“看电视”永远代替不了书籍,对于不同版本的书籍我们都应该带着“满分”的兴趣去阅读,读的不光是故事情节,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

总之,语文学习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良文化,对于语文的学习要重视,对语文写作更要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的写作必须突破约束,走出格式化困境,才能赢得写作能力的持续、稳定提高,才能写出让人争相传阅的好文章。

上一篇:《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课堂实录 下一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