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浅探

时间:2022-05-13 08:37:31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浅探

高中数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对数学学科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模式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方式有些类似,融入了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方法等,可以说,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以科学探索的方式为原型和基础的,只不过探索的主体由科学家变为学生,科学研究变成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不但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主动学习、科学学习和善于动脑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从一个论题展开和发散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观察数学内部的变化并产生质疑,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开质疑,最终获得数学知识和规律,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解题的实践中。从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数学学科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并努力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对数学学科进行探究的过程,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然后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对数学学科的进一步认知,是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人。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置于广阔无垠的数学世界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充足空间,其思维和想象能力可以无限扩散。

二、发现式探究学习

发现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学习手段,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接下来的问题解决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也就解决不了数学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获得对数学的认知。然而,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数学问题的证明过程和步骤,一味地灌输数学结论和成果,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并得出数学结论,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求等可能性事件和互斥事件的概率,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

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 P(A)= = ;

①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 n;

②设所求事件为 A,并计算事件 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m;

③求公式P(A)= 的值;

④给出明确的答复。

三、开放性的问题教学

开放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使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对数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和思考,勇于提出问题,不要受教材的约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变幻题目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例如,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A+B) = P(A) +P(B)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P(A・B) = P(A)・P(B)。

四、实施“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产生质疑,并提出新的解题方式。“变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例如,求证:x-1fn(x) ?x-1f(x)

充分性显然,下面给出学生对必要性的证法:

1.用带余除法证明

分析:由x-1≠0,可设f(x)=(x-1)q(x)+r r∈F(数域)要证x-1f(x),只需证明x-1r即可。

1.x-1fn(x)=[(x-1)q(x)+r]n

=(x-1)nqn(x)+c (x-1)qn-1(x)r+…+c (x-1)q(x)rn-1+rn

=(x-1)[(x-1)n-1qn(x)+c (x-1)n-2qn-1(x)r+…+c q(x)rn-1]+rn

=x-1rn ?x-1r ?r=0。

2.用因式定理证明

分析:由因式定理,要证x-1f(x)只需证明1是f(x)的根,即f(1)=0即可。

x-1fn(x) ?1f是fn(x)的一个根]fu(1)=0? f(1)=0

3.用不可约多项式性质证明

x-1fn(x)=f(x)・f(x)…f(x)和x-1在任何数域上都不可约共同推出x-1f(x)。

变式教学不仅求得了问题的多解和最佳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特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人,在于怎样更好地发展人,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选择。

上一篇:情感需要渗透,情感也需要释放 下一篇:情景预设让数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