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薪”与先秦抢婚风俗

时间:2022-10-18 09:22:26

摘 要:“薪”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物象,在很多歌颂婚恋的诗歌中都可以窥见它的身影,只因它不仅仅是作为先秦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婚姻聘礼,成为婚爱的隐语,我们更能看到它在远古盛行的抢婚习俗中有着他物无法取代的功能。

关键词:《诗经》;薪;抢婚风俗;功能

不少研究《诗经》的学者,都发现《诗经》中的“薪”多与婚爱的诗歌有关。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等等都与古代婚俗有关。“薪”为什么能走进古代婚俗呢?其实,薪和古代的抢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抢婚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抢婚,亦叫“掠夺婚”, 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抢婚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文献记载的很少。我国抢婚现象有史料可查的典籍,最早是在《易经・屯卦》爻辞六二:“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匪寇”,即非寇。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意思是男方携带武器,骑着身上有花纹的马,他们不是强盗,而是将还在哭泣挣扎的女子强到家里做新娘的。《诗经・豳风・七月》云:“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考查《诗经》,我们可以发现“薪”频频出现在许多婚恋诗篇中,并在抢婚习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举燎抢婚习俗中,《诗经》中“薪”的照明功能

抢婚多在晚上进行。郑玄注周礼指出:“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礼仪》亦云:“主人爵弁,绘裳缁衣。从者毕玄端,乘黑车。从车二乘,执烛前导。”新郎穿黑色礼服,在黑夜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娶的人也穿黑色的衣服,乘的车子也是黑色的。黑夜娶亲,看不清道路,有人前面执烛走在前面照明。一切都是黑色,趁着夜色的掩护便于抢婚的一个佐证。可见古人结婚都在黄昏。《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昏,如兄如弟”中的“婚”写作“昏”,同样证明了婚礼在傍晚进行,必然和掠夺有关。。《说文解字约注》解释说“古娶妇必以昏时者,当缘上世有劫掠妇女之风,必乘夜昏人定时取之,以避寇犯也。”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认为“上古杂婚时代,有剽掠妇女之俗,其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家人不备。”

抢婚,在夜间进行是必然的事情。抢婚初期,人们的照明工具主要是火把,制作火把的原料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薪”,即我们所说的“柴火”,因为它最经济实用,并且取用便捷。如在《唐风・ 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中“绸缪束薪”是把薪扎为一束做成火把,照亮夜路,不至于强错人,也方便逃跑;当然女方家不可能坐视不管,也要举薪追赶抢亲的人。“三星在天”,指的是举办婚礼的时间也是在夜间,这些都明显带有抢婚遗风。尽管本诗描绘的不一定是真实抢婚场面,可举燎抢婚习俗中,《诗经》中“薪”的照明功能是明显的。

“薪”在最初的抢婚中具有照明的作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变,后来却演化为一种风俗。《礼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女方家“三夜不熄烛”因为思念被强的女子,女方家提高警备之心;男方家“三日不举乐”是因怕闹的动静太大,被女方家发现,故而隐匿起来不颂乐。现在江苏等生的婚俗还是在傍晚或夜间举行婚礼,这也是抢婚风俗的遗存。

二、“薪”在抢婚中的抵御功能

《说文解字》:“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1]古时,“娶”常写作“取”,如《诗经・南山》“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甲骨文里,“取”字形像用手去抓耳朵,《说文解字》:“取,捕取也。周礼:‘获者取左耳’。” “取”是动词,带有强制性的意思。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以割取敌人耳朵的数目多少来报功,于是“取”便引申为“以武力获取”, 可见“取妇”最初的意思就是抢妻,是一种暴力行为,必然会引起战争。

抢婚时期,女子地位不断下降,逐渐成为男子的附属物。男人“最早的妻子最早的妻子来源, 如同家奴一样, 是通过掠夺得来的, 并且形成一种抢婚之风”。[2]有掠夺就有反抗,人们在抢婚过程中,并不是赤手空拳就能掌声对方的,而是使用一种最理想最便捷的武器――木棒,“以木棒为兵器, 在我国古代也很盛行, 古谚称:人马逼近,刀不如棒。”[3]由成语“舞枪弄棒”可知,棒和抢是并列的武器,这里的“棒”就是“薪”。《礼记・月令》曰: “收秩薪柴”郑玄注:“大者可析谓之薪, 小者合束谓之柴。”小的合成束,在抢亲时当做照明的火把,大的“薪”就成了攻击和防御的武器。上古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争斗时不可能选择什么高档的作战武器,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薪”,既可攻击,也可防御,轻便实用,如此实用便捷的武器,自然成了先民战争的不二选择。《诗经》中没有明显的诗句来描述“薪”作为武器的功用,但从一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了解“薪”具有的防御作用。

《豳风・ 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 匪媒不得。”《齐风 南山》:“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这两首诗歌的意义基本相同,都用“伐柯”、“析薪”用斧来比喻娶妻必须用媒人,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伐柯”、“析薪”用斧头,只有斧头才能战胜“薪”、“柯”,使之就范;“取妻”就象斧斤对“薪”“柯”砍取一样, 采取强抢和劫掠,某种意义上说“伐柯”、“析薪”与“取妻”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采取强取的手段,这两首诗歌不着痕迹地表明了在冷兵器时代,“薪”在抢婚习俗中防御作用,也使研究《诗经》的后人对“薪”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认识。

三、“薪”是抢婚时的马的饲料

《周易》屯卦爻辞曰:“屯如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描绘了马在抢婚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它能使抢婚者快速到达目的地并迅速地载着新人撤离抢婚现场,防止女方家人追赶上,充足的饲料是让马保持旺盛精力的保证。其实,《诗经》中的“薪”就有提供马的食物的功能。查看古代汉语词典,我们就会发现,“薪”有草的意思,亦可泛指草类,所以“薪”做马的草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唐风・绸缪》中“绸缪束刍”,“刍”即指喂牲口的青草,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薪”做为马的草料的功能。同样在韩愈的诗《驽骥》“渴饮一斗水, 饥食一束刍。”中“一束刍”指的就是驽骥所吃的一捆草。所以《唐风・绸缪》中的“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都暗示了男婚女嫁中“薪”的作用。《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秣”,喂马。读到这首诗,我们没有读到抢婚时的血腥和战争,但诗中的“楚”、“蒌”都是指“薪”类,割下的“楚”、“蒌”都是在“之子于归”,即姑娘出嫁时喂马的饲料,那么“薪”理所当然应该是抢婚时代马的饲料,所“秣”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抢婚习俗已经淡出历史舞台,“薪”已嬗变为其他婚姻形式中的仪式,但通过《诗经》中“薪”这一物象,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它在抢婚习俗中的作用。后来,“薪”逐渐演变成婚礼中的重要聘礼,“在先秦时代, 当民间男女合婚时, 男家送到女家的聘礼除羔、雁之外, 定有薪柴之类的象征物品, 这种仪式也不被上层社会所运用, 而只是流行于民间・・・・・・・”[4]薪”作为聘礼的原因和它在远古抢婚习俗中的作用有很大关联的。“薪火相传”也是这种婚俗的演绎,表明种族延续不断,子孙后代兴盛繁荣。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271,310.

[3]金荣权.诗经中的“薪”[J]. 文史知识,2003(4),50.

[4]高亨.诗经今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作者简介:赵会莉(1971-),女,汉族, 河南滑县人,新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

上一篇:山西交城乐班习俗活动调查与研究 下一篇:何谓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