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区幼儿教师口语名词运用常见错误辨析

时间:2022-10-18 07:21:53

四川方言区幼儿教师口语名词运用常见错误辨析

摘 要: 教师口语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职业工具,方言区的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规范和标准度对幼儿语言学习影响较大。在口语表达中,名词是重要词类,本文主要针对四川方言区,从词缀“子、头、些”、叠音、儿化韵、“杆”字、普通话中的方言词掺用等几个方面,针对常见错误进行了分析,让四川方言区的幼儿教师以此为鉴,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中的名词运用

关键词: 四川方言区幼儿教师 口语 名词

规范的教师口语是教师的重要职业工具之一,幼儿教师所使用的职业语言是普通话,应以规范的、科学的、艺术的、有教育意义的语言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以此进行有效的教育。尤其在方言区,教师语言的规范和标准程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较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规范的教师口语表达与良好的语用习惯。

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该阶段要接受大量的词汇,名词在词汇中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幼儿阶段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要完成诸多的概念学习,因此,幼儿教师口语表达中名词的正确运用很重要。本文着重分析名词,就四川方言区幼儿教师在名词运用中常见问题作归纳分析,以供幼儿教师反思自己的语词运用。

一、词缀的错误使用

教师口语表达经常会有受方言影响而错误使用词缀的现象,四川方言词缀常有“子、头、些”等[1],列举如下。

(一)词缀“子”。

下列名词四川方言中带“子”,而普通话中是没有这个词缀的,如:

饼、虾、梨、蚕、葱、庙、树、鞋、烟、羊、草帽、麻雀、蚂蚁、长衫、今年、明年、前年、后年、磨等。

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表达:

小朋友们,今天晚餐吃饼子。(四川话:饼子;普通话:饼)

在这个果园里,有很多的梨树,上面结满了梨子。(四川话:梨子;普通话:梨)

虾子是补钙的好食品,小朋友们喜欢吃吗?(四川话:虾子;普通话:虾)

葱子对我们身体有益,不能把葱花挑出去。(四川话:葱子;普通话:葱)

(二)词缀“巴”。

四川方言里有的名词有词缀“巴”,而对应的普通话里没有,如:

刺、牙、盐、肋骨(四川话:肋巴骨)。

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表达:

小朋友,不能吃太咸的食物,因为里面放了很多的盐巴。(四川话:盐巴;普通话:盐)

少吃糖,要保护自己的牙巴。(四川话:牙巴;普通话:牙)

(三)词缀“些”。

四川方言中,名词后面加“些”,表示物体量的多数,与普通话中的用词区别也很大。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表达:

娃娃些睡着了。(四川话:娃娃些;普通话:娃娃们)

家长些今天下午放学后留下开家长会。(四川话:家长些;普通话:家长们)

小朋友们要把玩具些整理好。(四川话:玩具些;普通话:玩具)

(四)词缀“头”。

四川话里,名词后表示方位的“头”,普通话中用“里”。如家里(屋头)、桶里(桶头)、锅里(锅头)、柜子里(柜柜头)。四川话中名词后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的“后头”,普通话里用“里、里头、里边儿”,表示方位的“高上”,普通话用“上,上面,上头、上边儿”。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表达:

安安,你的裙子在钢琴后头。(四川话:后头;普通话:后边儿、后面)

周末你和爸爸妈妈在屋头玩的还是去五一广场了?(四川话:屋头;普通话:家里)

图画书在桌子高上。(四川话:高上;普通话:上面)

我们看,玩具高上多脏啊,我们得打扫打扫。(四川话:高上;普通话:上)

(五)儿化词缀。

四川话中带“儿”的名词,在普通话里不一定也带该词缀,请注意分辨,对照如下。

四川话:风筝儿?摇?摇绿豆儿 ?摇猫儿 ?摇尾巴儿 ?摇水杯儿?摇?摇苍蝇儿?摇?摇兔儿?摇?摇光头儿?摇?摇指拇儿?摇?摇舌头儿

普通话:风筝?摇?摇绿豆?摇?摇猫?摇?摇尾巴?摇?摇水杯?摇?摇苍蝇?摇?摇兔?摇?摇光头?摇?摇指头?摇?摇舌头

在幼儿园里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表达:

拿起笔,现在我们开始画风筝儿。(四川话:风筝儿;普通话:风筝)

把指拇儿伸出来给老师看看。(四川话:指拇儿;普通话:指头)

苍蝇儿是脏东西,身上带了很多的细菌。(四川话:苍蝇儿;普通话:苍蝇)

二、叠音和儿化韵的错误使用

四川话里有很多由叠音形式构成的名词,其中有部分词的第二个音节是儿化韵,普通话里除了对亲戚的称谓常用这种形式外(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名词中的叠音词很少用(常用的有太太、娃娃、星星、框框、蛐蛐儿等)。四川话里的重叠式名词,在普通话里有以下几种形式,词汇对照如下。

(一)语素相同,但是单音节词。

四川话:杯杯儿?摇?摇辫辫儿?摇?摇怀怀?摇?摇汤汤?摇?摇线线儿?摇?摇烟烟儿网网儿?摇?摇沙沙?摇?摇毛毛?摇?摇灰灰

普通话:杯?摇?摇辫?摇?摇怀?摇?摇汤?摇?摇线?摇?摇烟?摇?摇网?摇?摇沙?摇?摇毛?摇?摇灰

(二)第一个音节语素相同,后面带“子”词缀。

四川话:膀膀儿?摇?摇梯梯?摇?摇蚊蚊儿?摇?摇盘盘儿?摇?摇褂褂儿?摇?摇虫虫儿?摇豆豆儿?摇?摇叉叉

普通话:膀子?摇?摇梯子?摇?摇蚊子?摇?摇盘子?摇?摇褂子?摇?摇虫子?摇?摇豆子?摇?摇叉子

(三)第一个音节语素相同,音节儿化。

四川话:空空儿?摇?摇口口儿?摇?摇围围?摇?摇盖盖儿?摇?摇锅锅儿?摇?摇沟沟儿?摇?摇壳壳?摇?摇皮皮

普通话:空儿?摇?摇口儿?摇?摇围嘴儿?摇?摇盖儿?摇?摇锅儿?摇?摇沟儿?摇?摇壳儿皮儿

(四)语素部分相同(不同的语素不是“子、儿”词缀)。

四川话:豁豁儿?摇?摇黄黄儿?摇?摇林林儿?摇?摇锤锤儿?摇?摇样样儿?摇?摇影影儿?摇?摇枝枝?摇?摇皱皱

普通话:豁嘴儿?摇?摇蛋黄?摇?摇树林?摇?摇钉锤儿?摇?摇模样?摇?摇影子?摇?摇枝条?摇?摇皱纹

(五)语素完全不同。

四川话:哈哈儿?摇?摇溜溜儿?摇?摇颗颗儿?摇?摇憨憨儿?摇?摇香香?摇?摇米米?摇?摇棒棒?摇?摇祖祖

普通话:一会儿?摇?摇条儿?摇?摇疙瘩?摇?摇傻瓜?摇?摇润肤霜?摇?摇籽儿?摇?摇棍子?摇?摇曾祖父母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幼儿教师为了迎合孩子的语言运用,和孩子交流时,经常用大量的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单纯词叫叠音词[2]。如:猩猩、姥姥、悄悄、纷纷、潺潺、翩翩、匆匆、孜孜等。叠音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词,一种是合成词的重叠式,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一般不能分开来用,如:“猩猩”、“纷纷”、“翩翩”等;后者单独拿出来仍是词,如:“刚刚”、“星星”、“哥哥”、“偏偏”等。社会上滥用叠音词是指以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即合成词的重叠形式。叠音词在网络里似乎特别受欢迎,很多人在网络里滥用叠音词[3],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年轻的幼儿教师,她们顺应幼儿的表达习惯,把许多词(名词居多)随意重叠,创造了许多新的“叠音词”。如:“漂漂”―漂亮,“片片”―卡片,“屁屁”―屁股,“饭饭”―吃饭,“觉觉”―睡觉,“香香”―化妆品,“饺饺”―饺子,等等。此外还有:包包、馍馍、嘴嘴、手手、脚脚、腿腿、棍棍、袜袜、本儿本儿、孩儿孩儿等,好像所有的名词都能重叠似的。这些叠音词都是不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也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普通话语句掺杂四川方言词汇

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所使用的语素是四川话的,而发音却是按照普通话发音,实际上是普通话和方言的用词根本就是不同的,这样的表达词汇被四川民间称为“椒盐普通话”,如:

小朋友,请你帮他一哈。(四川话:一哈;普通话:一下)

在玩梭梭板时要注意安全。(四川话:梭梭板;普通话:滑梯)

谁要是想涡尿尿,就告诉老师。(四川话:尿尿;普通话:尿)

幺女子,老师很喜欢你。(四川话:幺女子;普通话:小女儿)

孩孩不要穿反了。(四川话:孩孩;普通话:鞋)

铺盖要盖好了。(四川话:铺盖;普通话:被子)

红苕很好吃的。(四川话:红苕;普通话:甘薯、红薯)

今天我们吃的菜是烧鸡公。(四川话:鸡公;普通话:公鸡。该词应为:烧鸡肉)

我们长大了,都上小班了,睡觉就不能奶了。(四川话:奶奶;普通话:)

今天是公公、婆婆送你来的,还是老汉儿送的?(四川话:公公、婆婆、老汉儿;普通话:爷爷、奶奶、爸爸)

爸爸的弟弟叫幺爸,妈妈的姐妹叫。(四川话:幺爸、;普通话:叔叔、姨妈)

我们班上的儿娃子比较多。(四川话:儿娃子;普通话:男孩子)

如果孩子大便不容易涡出来,回家多喝水,也可以加蜂糖。(四川话:蜂糖;普通话:蜂蜜)

这里,我们再列举一些常见的该类混用名词,对照如下:

四川话:贼娃子?摇?摇肉圆子?摇?摇洋芋?摇?摇小裤?摇?摇围腰?摇?摇手笼子?摇?摇海椒/辣子

普通话:小偷?摇?摇肉丸子?摇?摇土豆儿?摇?摇内裤?摇?摇围裙?摇?摇手套?摇?摇辣椒

四川话:三尖角?摇?摇声气?摇?摇讨口子?摇?摇瓢羹?摇?摇灰面?摇?摇耳巴子?摇?摇猪脑壳儿

普通话:三角形?摇?摇声音?摇?摇乞丐?摇?摇调羹?摇?摇面粉?摇?摇耳光?摇?摇傻瓜

四川话:鱼摆摆?摇?摇鸡咯咯?摇?摇包谷?摇?摇清油?摇?摇藤藤菜?摇?摇丁丁猫儿

普通话:鱼?摇?摇鸡?摇?摇玉米?摇?摇菜油?摇?摇蕹菜?摇?摇蜻蜓

四、“杆”字的错误使用

四川话里表示杆状的“手杆、腰杆、腿杆、甘蔗杆”,在普通话中为“胳臂、腰、腿、甘蔗”。在幼儿园里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表达:

做这个动作时,手杆要向前伸直,腿杆站立不动。(四川话:手杆、腰杆;普通话:胳膊、腿)

综上,本文针对四川方言区幼儿教师在名词运用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归纳与列举,同时将同一词汇按照四川方言和普通话进行了对照,目的在于能够给幼儿教师一些参考,规范自己的口语表达,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以正确的语言影响儿童,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语委办公室.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素珍.社会方言在幼儿教师口语中的表现和成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上一篇:英汉缩略语的修辞特点浅析 下一篇:西汉拟声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