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四川方言词“瓜”

时间:2022-10-23 06:13:03

[摘 要]四川方言诙谐幽默、生活俏皮。文章以四川方言词“瓜”为例,具体探讨了“瓜”系列所谓“川骂”话语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巴蜀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从众心理、道教精神的熏陶以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瓜;巴蜀文化;从众心理;道教;饮食文化

一、瓜的历史流变

“瓜娃子”是由“瓜子”一词加上“娃”而产生的。“娃”,四川等地对小孩之爱称,也可称呼别人家的孩子。“瓜子”一般是指植物的种子,而愚蠢憨傻之人也戏称为瓜子,由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轻蔑称呼演化而来。在四川方言中,“瓜娃子”一般是贬义的,是对人的一种智力上的缺陷,做事失误、言语偏颇、做事不得体以及不合适时宜的举动等的嘲弄、讽刺和调侃。“瓜娃子”也可以是亲人之间的一种亲昵的俏皮的称谓。在某些特殊情况之下,也可以是对某些事实现实的无奈不满的说法,如上述实例中的转基因人们也可以称之为“瓜娃子”。除了“瓜娃子”之外,“瓜”系列的“瓜兮兮”等的说法也是同样的用法。

二、四川人与“瓜”

四川人喜欢说“瓜”。也可以说“瓜”是四川人一个动辄张口闭口就说的、随时可听到的口头禅。也可以说“瓜”是四川人的“川骂”。正如现在流行的一种诙谐幽默的说法: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下级,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土包子,四川人看外地人都是瓜娃子。

2012年11月21日实名认证为“独立批评家、自由撰稿人,曾任《当代艺术》杂志主编”的网友“程美信”,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对四川的看法,“四川这个人口众多而地理偏僻的省份,人们好逸恶劳的习性堪称世界之最,故而落后与贫困就不足为奇。”(1)。我们根据对这篇微博的评论的回帖中有关词语的统计,在比较有代表性的279条回帖中,我们一共得出95处带有“瓜”字的词语(包括瓜娃子、瓜婆娘、瓜吃瓜胀、瓜货、瓜老、瓜兮兮、瓜眉日眼、瓜话)。四川人对“瓜”之喜爱、运用之普遍由此可见一斑。在此,仅选取微博中典型的回帖为例:

1、你个瓜娃子,跑老子们四川来遭大米饭胀瓜了你没到大米饭好吃就瓜吃瓜胀嗦

2、龟儿瓜货!

3、说这话的人是疯子,莫理他,瓜兮兮的。

4、这个宝气娃娃瓜眉日眼的,老子理都懒球得理你这个球莫名堂的胎神。

在四川人眼里,几乎什么都可以用“瓜”来形容:瓜娃子、瓜吃瓜胀、瓜货、瓜话、瓜眉日眼。在四川人眼里,外地人都是瓜娃子。“瓜”成为评价一切是非曲直的专用术语,也可谓是四川方言一大特色。四川方言中,说某人“瓜”的方言词还有“脑壳有屎,脑壳有包,脑袋进水了,脑壳有点桥,胎神娃娃、虫,方脑壳、哈板儿、无事宝金、哈戳戳”等等。一般而言,瓜娃子,就是说某人傻、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的意思。不仅在四川人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习惯说“瓜”,而且在新闻报道、微博信息中也经常使用“瓜”字。譬如:

天下大雨人心痛瓜贩被淋“瓜”了。(四川新闻网-遂宁日报2010年7月21日)

一般而言,“瓜”的对象一般是人,不管是对方是所要嘲弄调侃的对象还是表示亲昵喜欢的对象。譬如,人们经常说某人长得很瓜。例3中,转基因竟然也是“瓜娃子”。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四川人对“瓜”的喜爱程度是何其之深。

三、四川人嗜好“瓜”原因分析

(一)巴蜀文化的独特表现

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非本能的交际方式,是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等主观意志的符号系统。”(2)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使用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民的个性的表现,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是可以表明那个民族用来实现它的言语理想的特殊方法。(3)

方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写照,更是方言区人们性格的真实反映。四川方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方言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使用该方言的人们的对事物的特定理解和认知反映。由此我们可以说是,“瓜娃子”之类的说法是巴蜀文化在世代四川人身上的历史积淀和传承。

巴蜀文化是由古代的巴人、蜀人在巴山蜀水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历代移民而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据文献记载,蜀国“土地肥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亡类。’”(4)

先秦时期“蜀之为国,……其卦值坤,故多斑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秦汉以来,……盖亦地沃土丰,奢侈不期而至也”。“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古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5)。“其人敏慧轻急,貌多丑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6)“土植宜柘,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性轻扬,喜虚称。庠塾聚学者众,然怀土罕趋仕进。”(7)从文献可知,天府之国地沃土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蜀人“好文刺讥”、“好文刻”、“好持短长”、“尚滋味”、“好辛香”、“敏慧轻急”、“好遨游”以及“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性轻扬,喜虚称”的性格特点。虽然世事沧桑时序变换,积淀在川人身上的传统历史文化依然存在,或多或少地支配着川人为人处世的世界观。宋人何郯在《夫子殿记》中指出夔州“其风俗嗜好语言”。陈世松(1999)也指出成都人以“嘴巴狡”闻名于世,也就是通过讥讽他人、说三道四以现实自己高超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四川人张口“瓜”闭口“瓜娃子”,乃是巴蜀文化在世代传人身上的传承而已。但凡他人的言谈举止有违常理、愚蠢可笑,甚至于不符合自己的行为理念的所有人以及事物均斥之以“瓜”。再而言之,假如有人不说“瓜”,人们就会觉得他不是地道的四川人,最起码是没有融入四川文化中去。溯本求源,四川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巴山蜀水、天府之国的独特地理文化不断同化着千千万万的入川移民。不管来自何方,只要在四川安居乐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变成四川人,遇到事情发表评论,总有“瓜”字之类的话语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二)从众心理的影响

“瓜娃子”之类的话语表达方式也是四川特有的“盆地意识”的体现。盆地意识一般是指由于地理上的特性,而产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封闭意识。盆地意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盆地中人这一集体的集体人格面。是个人在公众场合为求得社会的悦纳而展现出的人格方面,对于拥有同一原形中的人们来说,盆地意识就是其标志。在巴蜀大地,人人皆喜欢休闲娱乐,喜欢麻将声声、茶香氤氲的生活氛围,每一个个体莫不深受这种生活文化的潜移默化,也就最终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就有了“尚奢靡”的生活方式,悠闲安逸的生活从而也就具有了谈天说地摆龙门阵的条件。对于生活中的人情世事评头品足也就不足为奇。至于四川人为何喜欢选择用“瓜”来作为评价的常用语,我们认为正是“瓜”这一评价的颇具四川特色的词语,恰切鲜明地表现了四川人的个性特点。正如品茗麻将是四川人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在评价人们聪明与否问题上则把“瓜”作为主要的一种标准。假如说麻将代表的是四川人的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那么“瓜”就是四川人评判别人做事是否得得体符合常规的标准。这也反映了四川人的一种独特的话语评价意识。而这种独特的话语评价方式“瓜”的传播流行是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有一定关系的。

(三)饮食文化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人以爱吃辣闻名全国,提及四川人便会与辣联系在一起,四川菜称为川菜,是我国重要的一大菜系。川菜以其麻辣著称,做菜时一般麻辣为主,选材丰富多样,样式千变万化,口味独特,深得人们喜爱,别具一格的烹饪技巧和配料也是其成为时下最受宠的菜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四川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麻辣文化”。吴松弟(2010)通过研究认为,唐宋时期四川人一直嗜食大蒜,历经“湖广填四川”之后,由湖广移民将辣椒带入四川,而古老的食用花椒的习惯自始至终未变。饮食习惯与性格形成有一定关系。李昶(1993)日本行为心理学会应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喜欢吃辣椒的人善于思考,遇事有主见,吃软不吃硬,爱挑别人的毛病。这恰符合四川人的个性特点。如此而言,四川人爱挑别人的毛病,当然对于违背或者偏离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时便情不自禁地说别人“瓜”,亦或是“瓜娃子”、“瓜兮兮”之类的调侃或者是讽刺之语。李春林(2009)通过比较同样喜欢辣椒的成都和长沙,指出了一个地方的饮食结构与性格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川人独爱“花椒”所以川菜具有了“独麻”的特点。成都人具有花椒的某些特点:小巧精明、傲慢洒脱、随意休闲。四川人的这些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与“嗜好语言”,尤其是“瓜”之类的词语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喜爱麻辣的人,其语言也如同其食用的辣椒花椒一样麻辣。“瓜”之类的四川词语,也可以说带有一定的麻辣味道。在有关四川话题的评论回帖中人们可以随时看到犀利泼辣的四川方言的精彩展示。

(四)道教精神的熏陶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祗全在道教”。卿希泰(2004)认为巴蜀文化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道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然而然,一切顺其自然。道教独特的修养理论,即顺其自然,无为而化。闵丽(2006)指出蜀地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而四川的一些宫观和道士在蜀地的传道活动,客观上强化了道教对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法、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文化要素的影响。成都地区弥散着的不为制度所役、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与儒家的“克己复礼”、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等人生观价值观恰恰相反。道家道教的人生价值观影响着成都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使之呈现出明显的休闲特征。闲适的生活,道家精神的熏陶,使四川人极少受到一些道德礼仪的束缚而能无拘无束地大胆自由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四川方言词语的某些表达方式可以说是极其率真自然的。当人们想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时,没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式比一个“瓜”字更为鲜明独特地表现四川人的语言特色了。

四、小结

作为“川骂”抑或是口头禅的“瓜”系列的四川方言词语,其产生发展是中华文化奇葩之一的巴蜀文化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从心理层面看,“瓜”之类四川方言的流行传播是基于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伯克的“同一”修辞理论来看,从众心理也就是个体为保持与群体的同一性而采取的一种修辞策略。四川方言也深受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精神的影响。“瓜”类四川词语也与四川的饮食文化有一定关系,正是四川的麻辣饮食造就了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看法的“瓜”系列四川评价话语。

注释:

(1)“批评家”微博质疑四川习俗打麻将吃辣椒是传统恶习?四川在线-天府早报.2012年11月21日

(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2月第二版

(3)姚小平.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汉书・地理志第八下.

(5)常璩(晋).华阳国志・蜀志[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10.1.1

(6)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一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733-738

(7)宋史・地理志五.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

参考文献:

[1]朱建颂.语言与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昶.辣椒与四川人的个性[N].中国气象报1993年2月8日

[3]卿希泰.道教在巴蜀(上)[J].社会科学研究2004,(5)

[4]闵丽.道教与蜀文化关系刍议[J].宗教学研究2006,(4)

[5]陈世松.嗜好语言的四川人[J].四川监察.1999,(6):23-24

[6]李春林.麻辣传奇成都[J].辣椒杂志.2009,(2):44-45

上一篇:创意写作:传统文学与语言的有机融合 下一篇:彼得·伯克的文艺复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