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与出生低体重儿的关联性研究

时间:2022-10-18 06:48:36

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与出生低体重儿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与出生低体重儿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85例出生低体重儿与同期出生的正常体重儿进行Conners 评分以确定ADHD的发生率。结果 85例出生低体重儿检出ADHD 11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出生低体重儿;Conners家长量表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ity disorder and low birth weight

QIU Bing,LI Yao-dong, HUANG Run-zhong, et al. Shunde Wuzhongpei Memory Hospital,Fo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birth weight and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Methods 85 children with low birth weight and 93 normal control were evaluated with Conners.Results There was a 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ADHD and low birth weight(P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Low birth weight;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 (PSQ)

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ity disorder, 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组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儿童最常见的障碍之一,也是学龄期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健康问题[1]。引起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不明,目前有多种说法。如精神发育损害或延迟、遗传素质因素、神经递质学说、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以及铅中毒等[2]。目前对ADHD病因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家庭养育方式、剖宫产、妊娠期妇女吸烟、母乳喂养等方面。但有关ADHD与出生低体重儿之间是否有关联的研究较少见到报道,为此,我们观察了ADHD与出生低体重儿之间的有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2004年在顺德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出生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 kg)93名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研究。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出生的同等数量的正常体重儿作为对照研究。

1.2 入组条件和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3],排除各种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儿童孤独症等疾病引起的注意力缺陷。

1.3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儿童家庭背景情况调查表了解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儿童家庭背景情况。包括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教育程度已经父母婚姻状况等,排除家庭背景情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采用Conners家长问卷[4]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儿童进行ADHD评估。研究人员直接将问卷分发给学生家长并指导他们完成评估,然后将问卷直接回收。课题组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处理,选取Conners 评分评分≥15分者作为怀疑对象,有2名主治以上精神科医师按照CCMD-3进行逐一明确诊断,排除各种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组93例,其中8例家长不愿意参加此项研究或者其他原因而剔除,最终85例出生低体重儿参与了此项研究,其中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6岁,平均(8±1.2)岁;男生44例,女生41例。对照组93例,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6岁,平均(8± 0.9)岁;男生48例,女生45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家庭情况比较 两组儿童的母亲文化程度普遍在高中(中专)学历以上,家庭收入大多位于中上经济水平;父亲所从事职业以干部职员和商人为主,父母关系大部分和睦,将两组的上述各项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3 两组儿童ADHD检出情况比较 研究组儿童Conners 评分≥15分,并最终通过确认诊断为ADHD的共有11例,对照组符合ADHD诊断标准的共有4例,两组比较研究组的ADHD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2,P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ADHD检出率为5%~20%[5]。80年代不同我国研究者得到的ADHD检测率在1.9%~13%之间。近年来张微等[6]对国内6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家长评估的ADHD的检出率为5.4%,其中以注意缺陷型为主,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ADHD检出率较低,男性ADHD检出率高于女性ADHD检出率。引起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不明,通常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精神发育损害或延迟、遗传素质因素、神经递质学说、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以及铅中毒等。但近来研究发现本症是由多种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问题等原因单独或协同一起造成的一种综合证。

目前集中研究较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导致注意力不集中[7];也有研究认为剖宫产使胎儿失去了产程和分娩过程中被挤压的经历,从而产生了以多动症为主要表现的行为问题[8]; Karen Markussen等[9]研究发现妊娠期妇女吸烟可增加儿童发生多动症的风险。还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有利于减少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等[10]。也有学者认为早产儿与多动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11]。早产儿体内各器官均未发育成熟,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其呼吸中枢和肺发育不全越明显,更容易发生严重窒息、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等疾病而死亡。足月产是减少儿童多动症发生的一种保护因素,为降低多动症的发生率,应该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早产的各种因素,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率,减少早产儿并发症及多动症等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命质量。但关于出生时体重与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否有关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文献报道低体重儿的出生率占同期分娩率的4.23%,也有资料提示低于2.5 kg的出生低体重儿占同期新生儿科住院患者的27.86%[12]。由此可见出生低体重儿的比例并不低。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家庭背景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出生低体重儿的ADHD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低出生通则与ADHD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关联性。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扩大样本,进行相关的研究。

总之,临床上应关注出生低体重儿的ADHD发生问题,尤其是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对于怀疑有ADHD倾向的出生低体重儿要及早进行干预。

参 考 文 献

[1] 苏林雁.儿童多动症.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2-112.

[2] Pieter FA, Robert F, Ferdinand EI, et,al.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parents judgment about school,teachersjudgment about home. Eur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4,13(2):315-320.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法与诊断标准.(CCMD-3).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5] Ruchkin VV,Koposov RA, EisemanM,et al. Conduct problem in russian: the role of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rearing. Eur Child AdolescPsychiatry, 2003,10(1): 19-27.

[6] 张微,刘翔平,顾群,等.六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23-25.

[7] 高雪屏,于素维,苏林雁.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36-38.

[8] 黄旭,王梦龙,静进.剖宫产对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影响.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4, 15(1): 4-6.

[9] 林琳.妊娠期间吸烟可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国外医学情报, 2006, 3(27): 32-33.

[10] 杨本付,宋红梅,刘秀惠,等.儿童多动症及影响因素的现况调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1):34-37.

[11] 金丽华.288例早产儿相关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23): 3277-3278.

[12] 陆翔.住院新生儿疾病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4,19(8):102-104.

上一篇:TSP-1\VEGF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下一篇: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