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公司归位

时间:2022-10-18 06:31:15

小贷公司归位

7月16日,温州市第二批小额贷款公司招投标工作结束,温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温州市招标投标网)公布招标结果显示,第二批原计划招标八家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最终仅四家招标成功,一半标的流标。

温州市金融办称之为“意外流标”,因多家企业投标文件不符合要求。参与这次招标的温州市金融办人士透露,实体经济减速,企业经营不佳,对未来预期不明,由此引发民间资本对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热情减退,才是流标的直接原因。

截至6月底,温州市开业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共28家,注册资本总计72.2亿元。温州市报送国务院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总体实施方案(送审稿)》(下称《送审稿》)中提出,到2013年末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至100家,覆盖所有乡镇。今年实现1家-2家小额贷款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

7月中旬,温州市委书记等人员专程拜访中国银监会高层,希望银监会对温州“特事特批”,突破现有规制束缚,率先试点转制,但这一恳求未获首肯。一位接近此次拜访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银监会的态度是“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温州怎么做都可以”。

当前,温州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显现加速异化之势,如何准确定位和规范发展,是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首要难题。

2008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推出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五年超常规发展,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67家。外界寄希望于通过温州金改,探索出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

部分业内人士关注的是,全国范围内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会否朝着政策设计者担心的方向加速演进?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再三提醒,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规范是首要目标,创新是第二位,创新必须围绕着法规所给予的经营范围。

投资热情降温

温州7月16日的流标,距当地金改新政推出尚不足半年。

为配合温州金改,2011年末,浙江省政府将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审批权下放至温州市金融办,温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政府直接掌握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地区。

全国范围看,小额贷款公司发起成立实行额度管理和申报审批制,审批权通常掌握在省级政府金融办、经信委等相关部门。

温州市政府还提出了《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计划2012年、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分别增加至65家、100家,到2013年末,100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400亿元,比2011年末分别增加约4倍和5倍。

作为达成目标的配套政策,今年1月初,温州市政府创新小额贷款公司发起设立方式,推出主发起人招投标制度。其基本流程是:温州市金融办确定筹建名额和区域分布,进行潜在投标人资格初审,通过公开竞标,由市金融办组织进行评审,确定中标主发起人,后进入小贷公司筹备运营阶段。同时,对温商总部迁回温州的企业发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行定向招标。

根据此流程,5月17日第一批7家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招投标结束, 40家企业参与初审,21家参与招投标,中标主发起人多为温州当地民营中型企业,7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20亿元。

“投资热情不减”,“投标竞争激烈”。温州市金融办关于第一次招标的官方总结称,投资小额贷款公司仍是目前民间资本投向的有效渠道。

进入7月,第二次招投标结果却截然相反。

此次招投标,原计划针对乐清市城东街道,苍南县金乡镇、马站镇,泰顺县罗阳中心城区都市型功能区,永嘉县黄田街道,瓯海区潘桥镇,平阳县昆阳镇,瑞安市陶山镇等八家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招标结果显示后四者流标。

四家流标的投标资格要求为:主发起人需为民营骨干企业、净资产2000万元以上且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近三年连续盈利、三年净利润总额600万元以上。

温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未能预料到出现流标情形,也未做提前预案。上述温州市金融办人士坦言,流标的根本原因是受去年危机影响,当地小额贷款公司不良率急速上升,盈利能力普遍下降,再加上温州实体经济不振,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环境恶化,经营风险增加,导致民营资本主导发起热情减退。

爆发于2011年9月份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波及温州从事资金业务的各类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亦未能幸免。

根据温州市金融办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3月末,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逾期率为1.21%,而去年同期仅为0.09%,增速远高于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其中自然人和企业逾期贷款9496亿元、4199亿元,共计20笔,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形成损失1679亿元,分布在五家小额贷款公司。

受危机影响,原有股东资金链断裂,小额贷款公司股权转让现象显著增加,截至2012年3月末,共三家小额贷款公司出现股权转让,2011年全年仅有两家,目前个别股权转让正在进行中。

有分析认为,流标事件显示民营资本投资意愿趋于理性,并重新思考如何选择对外投资规模和方向。

受第二次招标流标影响,目前,第三批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招投标流程尚未正式启动,温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仍在商讨筹建数额、区域分布等具体细节。

异化求生存

逾期贷款规模迅速升高、股权转让频频显现,使得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普遍转向保守和稳健,随之业务模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2012年2月,浙江省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监管要求,规定其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向主要法人股东定向借款、在本市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之间进行的资金调剂拆借三种方式融资,比例合计可达到资本金的100%,比之前的50%,扩大了一倍。

这一政策放宽是小额贷款公司近几年一直希望看到的突破,但危机过后,今年的外部融资规模实际出现萎缩。全市最大小额贷款公司之一——温州鹿城区捷信小额贷款公司(下称鹿城捷信),截至今年6月末,该放大倍数仅为0.25倍,远低于危机前。

温州危机发生前,该市多数小额贷款公司达到50%融资上限,个别还会变相从社会融资、体外循环放贷,融资比远远超过50%。

上一篇:绸缪温州再危机 下一篇:警惕民间借贷风险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