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18 06:10:3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发展研究

【摘要】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又是提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基础和保障。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近几年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促进该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培训;培训效果;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58―04

引言

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基础教育水平普遍落后,尤其在农村,基础教育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入新世纪,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实现教育公平,使教育全面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发挥其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空前重视,投入巨大。中国•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403远程教育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等,这些部级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功臣,是教育工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培训”工作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04年启动了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06年正式启动了“2006年暑期新课程部级远程培训项目”;2007年暑期,教育部组织实施援助、新疆教师培训和西部农村教师部级远程培训计划;2007年11月,组织实施了“万名中小学班主任部级远程培训”;2008年组织实施了“2008年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这些培训工作与各级基础教育项目的培训纵横交错,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继续教育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当前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呈现的诸多问题,因为教师培训也是一种教育工程,有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尤其研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情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思路

1 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教师需求等方面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

2 样本选取:调查样本选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三个县中的五所学校。这些学校全部都涉及到了部级、省级、县级和校级等不同等级的培训工作,因此基本能够全面地反映出本地区“教师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能够反映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情况。

3 研究内容。教师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培训现状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培训工作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的关系;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培训工作的后续跟进机制;教师继续教育的动机问题。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只针对教学一线的学科教师,共发放240份问卷,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65份。通过对问卷内容的归类和总结,分析结果如下: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高,而培训并不能满足教师的诸多需求,形成了教师的高需求与培训的低供给之间的矛盾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学科教育水平和教师专业教育水平,才能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培训工作应该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满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各种需求,才能体现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价值。表1是以“教师培训工作能否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为内容的调查数据,结果令人堪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培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偏高;另一方面说明培训工作确实没有因材施教,需求与供给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由于教师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中小学教师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培训,造成培训效率低下的情况;培训中授课者往往不是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培训工作停留在为了培训而培训,始终在 “纸上谈兵”、在“抛砖引玉”,而缺乏教学案例,缺乏“示范课”,因此接受培训者不能在短时间将所学内容很好的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对于培训工作由先前的抱有很大的希望转而失去信心,甚至觉得培训工作就是开眼界、搞形式等,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教师培训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的高需求与培训的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教师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矛盾归咎于教师培训工作前期调研不力,致使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效果差。解决培训中的供需矛盾,就要从前期调研工作入手,必需依托校本培训、强化校本培训。

2 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内容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脱节,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脱节

在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6%)与一般国家(20%)相比相去甚远。”[1] 而且在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上,存在门槛过低的情况。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仅要求修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成绩合格便可取得教师任教资格。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欠缺,教师职业精神欠佳等。

同时,“我国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实习缺乏有力的制度保证。”[2]致使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脱节。

由于我国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任务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来完成,而它们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担不同的任务,职前培养目标与职后培训目标不统一,不能很好地衔接,也不能处理好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关系。在研究中对本地区教师学历构成做了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中明显看出,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但与其学历结构不同的是,其入职教育率(有见习期,并在见习期内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试讲等环节适应教师职业)为0%,职后培训覆盖率为88%。可见,本地区中小学忽略了以适应教师职业为目标的入职教育,即从师范院校毕业后,直接到讲台;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职后培训还没有覆盖所有教师。

3 培训工作缺乏连续性,缺乏巩固培训效果和教师终身学习需要的远程辅导机制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机制还不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已不能满足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其力量薄弱,急需改革。教师培训工作基本都是围绕项目而展开,因此随着项目的完成而使培训工作结束,其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都很有限。导致培训工作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因而培训效果并不显著。同时,教师培训工作机制的不完善也不能适应教师终身学习的需求。

教师培训中,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巩固培训效果的远程辅导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学习的效率。在本研究中,针对学校教育的一般内容,进行了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是否需要指导和帮助的调查,表2是调查结果。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除学科教学内容外,其它几项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辅导需求,尤其在信息能力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两项内容工作中辅导需求更加突出。

实际上,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多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由于培训任务重,学员数量大,时间有限,通常只有理论学习。参与式培训不能落实,存在教师培训工作和具体教学实践衔接不紧的问题。教师一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出现障碍或问题,只能自行研究或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研究加以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效率会受他们教学经验和信息素养水平的限制,或许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正是因为缺乏后续跟进辅导机制,却要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

4 教师接受培训的驱动力多是行政指令,缺乏激励机制致使教师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88%的教师已经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培训,他们的培训任务都是由学校安排的。参与培训的教师根据培训工作安排,培训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使得学习者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是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培训效果不理想。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相应比较大,教师的重心都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再加上缺乏激励机制,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 使教师培训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建议

1 加强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及其之间的衔接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教师教育要紧紧围绕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机构,要明确其培养目标,加大改革的力度,科学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使其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对口”的中小学教师。要在中小学建立入职教育制度,使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有制度保障。学校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帮扶、跟进,将新教师逐渐“扶”上讲台。要重视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工作,要了解教师的需求,通过培训、教研活动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我们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改革传统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终身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待。职前培养重在基础,入职教育重在适应,职后培训重在提高。”[3] 而且要在终身学习理念和资源共享原则的指导下,实现在不同层次上不同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整合与重组,以促进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2 实现教师学习的外驱力向内驱力的转化

学习者的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解决好教师培训中教师的动机问题就是解决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的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也就是内驱力和外驱力。内驱力主要是指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机。这种动机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为了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自觉地采取各种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有了自我发展的这种动机,他们的学习目标就是明确的,学习就是主动地学习,学习过程就能持久,教师专业素质就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就能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外驱力则是指在外界条件的约束下,产生的动力,普遍为带有强制性的消极动力。在消极动机的作用下,教师学习当然不是自觉的,目标旨在完成与学习相关的任务。因此,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实现教师学习的外驱力向内驱力的转化,才能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健康、持久。

3 强化校本培训

我国目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存在上移现象。根据国外教师培训工作中“以校本培训为本”的经验,随着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最终会落到校本培训上。

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培训目标、内容和对象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根据学校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解决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矛盾;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及带动作用,增强教师间的互动,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梯队的整体建设。

校本培训可以根据本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必要时可进行分级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加强后,可提高培训的效率。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而言,师资普遍薄弱,教师数量偏少,通常每位教师都是满工作量,专门安排培训时间出来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校本培训可以使教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完成继续教育,培训时间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情况来灵活调整。校本培训能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带动作用,能在岗位培训中起到积极的效果,使学科中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方法和经验辐射到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对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然而,校本培训工作的不足也很明显,就是每个学校学科优秀教师的数量少,能有效利用信息化环境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优秀教师就更少了,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异常突出。因此,今后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把校本培训与“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改善教师培训的效果。

4 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

目前,县级教师培训任务多是依靠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来完成,而县级进修学校的师资条件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全员培训、日常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等诸多需求。因此,“要把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电教馆、县级学科优秀教师的力量进行整合”[4],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培训工作本县化、常规化,以降低教师培训的成本,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逐步形成以部级和省级培训为龙头、以县级培训为中心、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四级共建的教师培训环境。

(1) 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有利于实现岗位培训目标。

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全县范围内的学科优秀教师这一资源共享,使这些学科优秀教师最大限度地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作用。岗位培训这一内容在部级和省级培训中,由于培训对象背景不同而使得培训目标难以落实,参与培训人数众多而使得培训工作很难照顾到个体,培训任务重且培训时间有限而使得培训工作似“蜻蜓点水”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使岗位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在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后,岗位培训在县域范围内可呈现诸多优势。如利用县域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远程培训,可根据需要进行巡回培训,可将培训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可对重点培训对象进行听课诊断加帮扶式的培训,还可以采用经典教学案例和讲授“示范课”等方式“现身说法”,以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

(2) 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有利于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长期开展。以往的培训工作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却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教师培训工作必需适应这一需要。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后,将对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到本县教育系统内,由县教育局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对于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落实培训经费的来源、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都将会有一定的保障。

(3) 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有利于解决培训中的“供需”矛盾。

相对于省级和部级来说,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对教师需求的调研将更加接近实际,将更有利于制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将会做到教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教师什么时候有需求就什么时候安排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4) 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有利于实现全县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学习贵在实践和交流,实践能加快技能的提升,交流能使学习效率提高。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长期活跃在全县各学校和教学点,能及时把技术、经验、方法、成果带给所需要的学校和教师,这对于促进各个学校之间、各个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全县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5 建立面向教师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构建面向教师继续学习的远程支持服务平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保障。要建设教师学习所需要的优质资源,其中包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针对班主任工作的专家讲座,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要建设部级或省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线辅导网络平台,对需要辅导或指导的教师进行及时地一对一的帮助,这样便能及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要建设部级面向教师岗位的网络交流平台,使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学习、成长。面向教师继续学习的远程支持服务平台的构建,是对“校本培训”和“建立县域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环境”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作用于教师,为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结束语

教师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同时,也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并提供政策上的倾斜,激励并调动起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将各方优势加以整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环境,才能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维平,张诗亚.比较教育基础[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274.

[2][3] 袁贵仁.在2005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4]马光仲.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行动研究 下一篇:“浸入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