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基础课程《色彩》的教学研究与探讨

时间:2022-10-18 06:09:42

对高校基础课程《色彩》的教学研究与探讨

众所周知,色彩在绘画艺术语言中是最活跃、最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与其它因素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感染力。色彩基础教学是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在色彩的审美修养、造型能力、颜色运用搭配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行业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色彩》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色彩》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所有高校艺术类相关专业如图形图像、动漫技术、广告学、数字媒体等都要修这个课程。在以往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很多精力来教授色彩原理、绘画技巧、用色技巧等,因为学生色彩基础差且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只能有传统色彩绘画上的技能提升,但不能很好的理解色彩属性,运用色彩原理去搭配色彩,去进行色彩创作。这显然不能给后续专业课程做铺垫、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我们的教学宗旨相违背。为此我们试图找出一条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能更好实现就业导向型院校教学宗旨的教学方法。

教学体系研究

《色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关联密切;因此本课程教学应该在课程教学体系下进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根据就业导向型的教学宗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现有可行的教学资源;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制定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改进课程考核方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体系框架

1.课程体系分析

《色彩》是基于素描造型基础的延伸,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素描造型基础,通过色彩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基础知识以及光色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观察方法、表现手法、增强色感和提升色彩品味,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等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充分了解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把本课程的教学置于培养计划中,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还应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水粉画中的色调关系与明暗调子等。另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示范和指导应该有所偏重,比如图形图像(专科)和动漫技术(专科)专业,主要以色彩学基础知识、绘画色彩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水粉画技法、绘画作品赏析以及水粉画教学的基础知识与绘画技巧相结合;广告学专业则要在色彩基础知识、绘画技巧基础上, 更要注重学生创造力、鉴赏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研究

目前针对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重在“以技入道”,其内容偏专偏窄,陈旧重复,往往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倡重视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而现在的色彩基础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兴趣启发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于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对色彩的观察与理解等方面有着引导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运用过的一些方法和教学体会:

(1)色彩学习兴趣启发,从写生静物布置入手,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表现欲望与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色彩静物写生中,静物选取的随意性,构成方式的主观性,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极佳题材,所以色彩静物写生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然而在色彩静物写生中,要画好静物,所画的静物必须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因为动情作画和不动情作画,其作品的内蕴大不相同,如果把前者比作有血有肉的活人,后者则是没有生命的蜡像。布置静物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关系,要画好色彩静物必须布置好静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下列两套布置静物的方案效果较好:

1)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布置静物。布置写生静物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布置静物之前要先给学生讲解一些色彩理论知识和构图知识,因为静物的组合,从物体的形状、质感、肌理到色彩的搭配等都十分讲究,这些摆布都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布置好一组静物,是一幅静物画成功的一半。学生在作画之前一定要从画面构图、造型、素描的关系中感知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寻找它们的“秩序”与联系,这样才能表达出这种“秩序”所产生的美感,实现色彩训练的目的。所以布置静物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很多色彩、构图等理论知识。在布置静物的过程中老师要辅助学生,和学生同共探讨,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布置好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静物。

2)先由老师布置静物,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老师觅选新奇静物和衬布,大场面、罗列性地布置静物,选定自然而新颖的动态,不考虑光源因素,布置静物时,可将三四个静物接成一个长形大舞台,特意不安排主宾关系和静物中心,背景上悬挂衬面、图片等,不一定只挂衬布,要求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新奇的东西来作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大场面的布置静物,特意不为画者提供可供直接模仿的自然,必须由画者参照自然重新安排,自主选择、取舍与组织。画者根据自己的偏爱进行取舍,或可把两件相隔很远的物体挪移到一起。学生的位置是移动的,从左中右至少三个视点去观察,将会发现奇妙的色彩邻接关系和造型邻接关系。然后重新安排画面。新奇的静物可以激发画者的感知热情,反常化的摆置方法其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新奇”的审美趣味。

(2)利用多种材料实施色彩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由此带来的视野的拓宽,我们发现: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无论使用什么形式,只要能充分表达画者的思想、观念、情感,就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应束缚学生在材料上的应用,在色彩课堂上可以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教学课题,只要这种材料学生感兴趣而且适合学生就可以,培养学生在材料及技能技法上形成个性化,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并且应该鼓励学生综合地利用各种材料来作画,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跨画种的技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和借鉴,而且许多艺术大师不断地尝试、探索各种材料、技法之间的综合运用。比如毕加索将现成材料引入到拼贴画的创作中;保罗・克利在作品中,采用多种基底并与各种颜料、墨水相结合,表现出充满幻觉的艺术世界;西班牙画家安尼奥・塔皮埃斯,在他的作品中将油彩、颜料、云石粉、砂、彩胶等多种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丰富的肌理感和实体感的视觉魅力。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为趋势。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基础教学的五彩缤纷。而且这种色彩基础教学方式也有利于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艺术取向,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经常是色彩绘画基础很好的学生,在课程实践当中不是很用心,因为班级中学生的绘画层次不一,一些色彩底子较弱的学生很努力,而底子较好的学生觉得比同班学生强好多就不用努力、迷失了。基于这种现象,我们采用按绘画程度不同分组学习;举办画展、互评画作;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种比赛等等。

3.(1)根据学生实际色彩知识层次不同进行分组教学。高校色彩教学中,学生色彩层次会参差不齐,要根据学生不同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所以要多方位考虑进行分组,更有针对性。通常一个班级三十多个人,分四―七组,教学过程当中,也可进行一帮一、一帮多的互动教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2)布置任务,创造场景,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完成课堂中布置的色彩作品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点,无法提升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2--4周一次的班级画展来互动,学生讲解自己作品的创造理念、想法,也可评价其他同学的画作。通过这种互评画作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拓展思维和巩固知识。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为色彩课程的学习创造新鲜感。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既能为集体争取荣誉,也能极大地提升自信心和兴趣点。因此应该多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多种级别的比赛,如国家、省、市和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参与过程中他们能充分表现自己、确定自己的基础上,还能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比赛可以进入团队协作,这样更能促使学生在比赛中起到互补互助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

(4)加大平时成绩比例,改进课程考核方法。《色彩》课程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来考核的,有学分制度,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会在意课程成绩。按照教务体系,期末课程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成绩+期末考程成绩。考查课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表现等)占40%,期中期末考成绩占60%左右(包括卷面成绩、课程实训成绩、奖励成绩等)。在这个基础上,可适当的提升平时成绩,因为色彩课程的学习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应重在平时,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学生就有按时按成作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可适时表扬做的好的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鼓励优秀的学生组成团队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帮助其他学生一起进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色彩基础教学是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在色彩的审美修养、造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确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整个知识体系下进行设置合理的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兴趣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上一篇:论产品的细节设计 下一篇:景观在室内设计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