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时间:2022-10-18 05:08:18

增强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

摘要:根据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实施意见,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从中心城市功能与新型城市化内涵入手,对增强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构建、基础设施落后等难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要增强徐州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建设、城市信息化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新型城市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55-02

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徐州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徐州作为江苏唯一的资源型城市,是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徐州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客观上把江苏的发展同更大区域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全国生产力大格局中,有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优势;另一方面,地理上的中心并不会自然成为实力上的经济中心,周边城市竞争日趋加剧。

一、中心城市功能与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中心城市对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中心城市有如下几个特征: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文化方式转变的全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的扩大,也包含着城市不断完善、城市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1]。

新型城市化是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它的提出适应徐州都市圈中城市化基础较好但质量不高的城市――徐州的现状,以及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的特殊性和未来城市化的趋势。新型城市化在西方的“城市再生理论”中也可以找到它的理论根据,新型城市化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强调的是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和质量升级,是一种高级城市化途径,也是增强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增强徐州中心城市功能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徐州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总体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城市化理念建设新农村,进一步扩大城区规模,城市经济总体上在逐步升级;城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城市景观等。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徐州城市化速度较慢,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城市化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主要原因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困难;历史欠账多,社会负担沉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由于资源枯竭、装备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城市工业被迫进入了全面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结构调整升级阶段,导致了徐州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影响了城市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发挥

徐州目前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以及科教文化等各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

(二)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源开采

长期以来,为完成指标,过分强调产量,尤其是初级产品产量,造成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加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国有重点矿区大部分进入衰老期,生产能力萎缩,开采条件困难,煤矿效率低,开采成本大幅度提高。

(三)城市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在城市建设指导方针下,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健全,城市体制改革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乡村城镇化落后,城市用地扩张的现象,导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困难,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四)失业人员多,社会压力大,城市环境受到污染

国有企业改革速度缓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社会负担重。同时,煤炭开采区使城市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必然采取“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破坏。此外,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

三、增强中心城市功能的建议

(一)增强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城市发展布局,从行政角度来讲,江苏省有三大都市圈,即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是指以徐州为圆心、半径100公里左右的圈层。同时,兼顾到徐连经济带的重要性[2],徐州还要抓住国际化机遇,加速城市化进程,与跨国公司的组织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吸引跨国公司在徐州落户,争取成为跨国公司在陇兰带的管理中心,成为淮海经济区交通、信息和技术中心。

要充分发挥徐州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运用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好城市品牌、城市产业、城市文化,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在市区范围内统筹建设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贾汪区和铜山新区“五大组团”,不断强化新沂、邳州、沛县、丰县、睢宁等“五个中等城市”板块建设,着力构建大商贸、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场、大旅游“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全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二)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即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中心城市功能的增强体现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在此过程中必须具有现代化的质量。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综合发展,城市建设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局面,改变过去沿袭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效益型的集约开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寻求资源-资金-技术-生态的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和升级,吸取经验,少走弯路。

作为城市化历史过程的具体表现的载体“城市(城镇)”,担负着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而且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担负起重要责任,应有促使城市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规划。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城市化观念,制定正确的政策,编制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切实可行的城市化规划。

(三)加强城市的基础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徐州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对徐州市都市圈、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仍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建设,加快自身经济的转型。

徐州经济转型一定要有新的举措。着力抓好棚户区改造、居民小区整治、道路改扩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要坚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自力更生。在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将原来省里对徐州的“输血”和“供氧”,变成徐州自己的“造血”。

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经济联系角度,重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成为功能健全的“新城区”,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和发展企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强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调整资源型城市布局,关闭资源枯竭的小型矿区,对人口和生产要素进行适当的集中布局。

(四)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建设

徐州老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能源消耗量较大,“三废”排放量大,城市与区域环境污染较严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

建立并严格实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废”排放制度,健全环境法规政策;统筹城市环境治理与区域环境治理,加强都市圈城市间合作,建立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流域治理和污染控制。深刻认识城市点与区域面的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的整体与统一性,真正体现出城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着力抓好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创造良好适宜的人文居住环境,加快新城区环境建设与经济开发区建设,统一规划城乡环境。

(五)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衡量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相对集中的劳动力和消费者群体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又以方便的交通和各种完善的生产及生活设施为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同时,城市信息化是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使城市化水平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可以使权力重新组合、利益重新分配、管理层重新构建,对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徐州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改造与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苏南等信息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徐州老工业基地城市信息化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区域信息化整体水平,突破基础网络建设瓶颈,建设区域宽带网;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实施“数字徐州”战略,打造徐州都市圈的区域信息一体化平台;健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制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与标准,实现徐州都市圈“区域互联、信息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探索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推动电子商务的区域快速发展。

徐州应面向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改革开放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提高城市化质量,走内涵型、质量型、资源型、信息化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徐州的城市功能,把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城市职能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系统,从而全面推进徐州的和谐、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捷,王志宏.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02.

[2] 蒋玲玲,郜卫东.徐州都市圈建设之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上一篇: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演化分析 下一篇: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DEA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