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法宝:“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时间:2022-10-18 04:38:49

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法宝:“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前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大法宝,如能步步到位,那么计算的正确率就会迅速提高。

关键词:计算;正确率;法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64-002

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石。新课程改革虽对计算教学降低了一些要求,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始终不能忽视。因为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无论是应用题、统计知识,还是几何题、简易方程,都离不开计算。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本班学生在计算方面经常性出现的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由“粗心”造成的错误。如: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5与3,1与7混同,13.25写成13.52,109写成169,把“÷”看成“+”,把“+”看成“÷”,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等。

2.由计算意义不理解、运算顺序混淆等造成的错误。如:0.22=0.4,3.28-0.8=3.2,7×6÷7×6=1,312÷3=14等。

3.由运算定律不熟练造成的错误。特别是教材中未强化的常用运算规律以及一些运算定律的逆用和推广。

如7.6-(2.6+3.25)=7.6-2.6+3.25,6.5×2/3+2.5×2/3+2/3,32×99+32等。

4.由运算步数较多造成的错误。主要为圆的周长、面积和物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等。如圆柱表面积0.52×3.14×2+1×3.14×2.5。

要克服以上的计算弊病,除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加强练习外,在计算中指导好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能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看”――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

感知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算式是计算的第一步,即“看”。前苏联心理学家谢切诺夫和捷普洛夫研究认为:知觉最初可能是区分对象的轮廓,只有在背景上分出映像的轮廓之后,才开始区分对象的个别细节。不少粗心大意的学生,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字,往往容易感知失真,发生错误。案例一中的那位女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观察了这位女生计算该题的全过程,发现她对计算法则的掌握良好,那道“看走眼”的算式,她的计算速度很快,可见计算能力并不差。另外她平时做事也比较认真、专心,但在计算该题时,极有可能受到前一道题的影响(前一题为小数乘法),导致感知失真。她看似“专注”,实则“大意”,最终导致未能及时发现错误。

在指导计算学习时,首先要教育学生重视计算,避免拿题就算。学生在计算时,数字0、6不分,3、5、8混淆,1、7互变,4、9混同,以及加号、除号混淆,甚至遗漏数据、忘记括号等错误屡见不鲜,可见看清楚“运算符号”和“数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首要前提。如果学生是从教材上搬抄题目,应要求先读算式,然后边想边抄,抄完后应再次与原式对照确认,避免“题目未做、错误先到”。如果是直接在练习纸上答题,则应要求学生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运算符号及括号等。这些要通过长期、反复地训练,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心理品质。

其次,要加强对比训练。计算时,学生往往会受某类型习题反复训练的影响,导致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后练习3.29-1.25+1.75时,少数学生受其影响会这样算:3.29-1.25+1.75=3.29-(1.25+1.75)=3.29-3=0.29,而造成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3.29-1.25+1.75”与“3.29-1.25+1.75”对比着练习,一方面加强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注意两者的轮廓到注意两者的计算方法。

二、“想”――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

“想”就是思考。学生“看”清题目后,还不能急于动笔解题,而是先要思考题目的运算顺序,即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强调运算顺序,必要时可在题目中用划线的方法注明每步运算的次序;第二要思考每步计算的运算方法,即加、减、乘、除;第三要思考题中“数与数”之间有无特殊的关系,即是否能运用运算律、运算规律等使计算简便,如果能,那么就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动手计算前对题目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后,对运算的顺序、方法以及能否运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胸有成竹,计算起来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案例二说明,部分学生对于计算疏于“思考”,特别是对于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运用,不够灵活使用,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我在班内调查发现,近20%的学生对于没有明确要求简算的题目,不会考虑简便计算。学生为何不能合理地选择算法呢?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养成“先想后算”的计算习惯。计算不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想”才是计算的真谛!

三、“算”――做到“手脑”合一,提高运算效率

“算”也就是计算的过程。演算时要做到手脑合二为一,以保证计算的效率。手脑合一,首先要做到口算和笔算的相辅相成。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良好的口算能力是学生笔算正确率的保障,笔算熟练之后也能够提高口算能力。笔算时,学生看着竖式对着数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这样教学容易重视笔算的训练,而忽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反之计算时,仅仅依靠竖式,这有碍于口算能力的提高。因此计算过程中,较小数或接近整百、整千、整万的大数计算提倡口算,而在处理较复杂、较大数运算时可以用竖式计算方法。

其次要做到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算理是算法的依据,两者是“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的关系。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正确地计算。如510÷50,可以先想500里面有10个50,再想10里面有几个50,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求“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一题中的错误了。

四、“查”――联系生活实际,提倡反思计算

对计算过程的反思和计算结果的检验,是确保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各年级教材中涉及计算教学时,对此都有要求,像四则运算、解方程、解比例等都介绍了详细的检验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只在初次教学时比较注重检验,一段时间后就忽视了这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与反思的习惯。

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很多,一般先查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再查各步的运算结果,四则运算可以通过其逆运算或者运用运算律等方法进行;方程和比例等可以利用相关的性质来检验。除了这些常规的检验方法外,其实估算、利用计算器、联系生活实际等也是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有效策略。如43×58的结果应在2000和3000之间,接近2400;如平均数应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等等。在观察“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这一题中,学生若能对计算结果进行简单反思,就会发现捐款平均数肯定在5元和15元之间。计算中类似的“笑话”屡见不鲜:父亲的年龄小于儿子年龄、班级的人数不为整数、超乎寻常的身高体重等等,一些与生活实际严重不符的计算结果,学生视而不见。

在对班内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计算后,有半数以上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验算。简便计算中,学生时常会出错的是乘法分配律、减法规律和除法规律的运用。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来检验,如168-(68+25)运用减法规律后到底是168-68-25还是168-68+25,可以用“3一(2+1)”来试一试,因为3-(2+1)=0,而3-2+1的结果为2,不为0,学生就能发现“3-2-1”是正确的。许多简算题,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据进行试验,学生称之为“万能公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前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大法宝,如果能步步到位,那么计算的正确率就会迅速提高。

上一篇:打败拖延症,女白领走出“穷忙族”怪圈 下一篇:云南,那些你没有去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