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期刊分级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18 03:43:14

关于我国期刊分级的文献综述

[摘要] 归纳总结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及缺失,既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给政策制定部门带来的困扰和误导,为今后的政策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同时,还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出思路,有助于科研学术机构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解决当前面对的、棘手的关于成果认定的难题,对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起到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关键词] 期刊 分类分级 系统考察 实证 文献综述

1 期刊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11月19日在巴黎举行的大会上通过的决议[1]中对期刊所下定义是:凡用同一标题连续不断(无限期)定期与不定期出版,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每期均有期次编号或注明日期的称为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期刊所下的定义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2]。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88年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对期刊的界定是: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

从这些对期刊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构成期刊的要素有以下4个方面:①连续出版;②有一个稳定的名称;③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有卷、期或年、月等表示连续出版下去的序号;④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即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2 关于期刊分级

国家主管部门1988年11月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91年6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2005年10月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均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对有关划分期刊级别问题有如下答复:有关划分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 [3]。

但由于众多部门和单位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工作的客观需要,我国期刊实际上又流行着形形的分级或准分级现象。这就造成很大矛盾,一方面是主管部门一再强调, 所有期刊没有级别之分;另一方面是各部门和单位几乎都在试图或已经给期刊分级,至今相当混乱。

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我们利用关键词“期刊分级”模糊查找,找到159条相关结果;以题名“期刊分级”模糊查找,找到93条相关结果。表明世界对该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本文对上述文章关于“期刊分级”的阐述进行总结,并对大量的政府文件和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研究。

2.1 期刊分级是现实的需要

戴立春等认为期刊分等级是一种客观需求:从部门和单位来说,它们要对成果和作者的业绩、水平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个量化标准[4]。因此,总希望有现成的“尺子”,以便于评价操作。对办刊者和作者来说,质量较好的期刊办刊者和水平较高的文献作者也希望刊物分级,否则,他们的劳动成果就难于得到应有的评价。科学地评价期刊,进行分等分级,有利于鼓励先进,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傅旭东进一步阐述了学术期刊分级的深层原因:①学术评价中存在信息不完全,面临“工具困境”。比如,对具体学术管理机构而言,评价论文存在信息不完全,主要表现为学术管理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的水平做出比较准确的认定。且学术管理机构在履行学术评价职能时,主要是通过其行政人员来操作。这些行政人员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如果没有确定的评价标准,或者缺乏其他信息来源作为补充,他们很难单独完成评价工作,学术管理机构进行学术评价时没有多少工具,而将学术期刊分级与论文的学术水平挂钩,就成为学术管理机构比较理想的选择。②追求学术评价效率。比如,要合理地评价学术论文的水平,学术管理机构必须借助更多的信息来源。但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必然要付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是学术管理机构不愿意或是无力承担的。因而,他们会选择耗费人力、财力、物力少,所需时间短的方法,以提高评价效率[5]。

正确地对期刊进行分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尹玉吉归纳出如下6点:①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②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③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④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⑤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⑥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6]。张琳认为:学术期刊划分级别促进了编辑部之间的优秀稿源竞争;促进了审稿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编辑校对质量的提高[7]。邱均平等指出期刊评价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对项目、成果、人员、机构等评价的基础和前提[8]。刘贵富进一步阐述了对期刊进行分级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期刊的合理分级有利于促进我国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核心期刊、方阵期刊及高校科研部门确定的权威期刊、重要期刊等都是我国期刊的精华,是国内名刊。它们对期刊界无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其次,对期刊的合理分级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①可以为图书情报界进行期刊采访提供参考;②可以节省读者阅读资料的时间,也有利于读者结合自身科研能力有选择地进行投稿;③可以为新闻出版部门对期刊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④可以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学术论文评价提供参考[9]。蔡丽珠、汪若洁在《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的文章中阐述了期刊分级的5个作用[10]。

此外,还有很多的研究对此进行了阐述,但内容基本可用上述观点归纳之。

2.2 主管部门对期刊分级的实际作为

2.2.1 国家新闻出版等管理部门对期刊分级的阐述和组织的活动 早在199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如下解释和答复: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其所刊登的文章总体质量就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级别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质量都低。据此,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此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多次强调: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期刊划分过级别。

但基于加强管理、提高期刊质量、促进期刊事业发展的目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曾做过一些规定,举办过一些全国优秀期刊评比评奖工作。而这些规定和评比、评奖工作又在一定意义上被“民间”解读成了对期刊的准分级。

 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根据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根据主管部门的不同,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两类。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办)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办厅局主管(办)的期刊。

 期刊评比。①1992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进行过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 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②1997年底,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了“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也称“百刊工程”)的评比工作,并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比工作,规定此后“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每两年一届。③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评比的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科技部又共同评出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其中“社科类”期刊49种,“科技类”期刊64种,还分别评出“提名奖”若干,这被认定为部级政府奖励 [11];2003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比,规定此后“国家期刊奖”每两年一届。

 “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是新闻出版署实施的一项名刊建设工程。“中国期刊方阵”分为4个层面:①为“双效”期刊,共1 154种。这一层面的期刊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期刊,是方阵的基础。②为“双百”期刊,共192种。这些期刊是从两年一届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中产生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是中国期刊方阵的中坚。③为“双奖”期刊,共107种。这些期刊是获“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基本上是大刊名刊,具有较强的自我扩张能力,它们已经是国内的名牌期刊。④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共65种。这一层面是方阵的最高层面和核心,也是我国期刊实施“走出去”战略、创建世界名牌期刊的基础。这一层面的期刊是在中央宣传部的领导下,由新闻出版总署会同科技部共同负责,重点进行建设,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这一部分的调控力度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中国期刊方阵”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由低到高、金字塔型的期刊分级结构。

2.2.2 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期刊分级的实践 一些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把本地所属期刊分为省一级、省二级、省三级。这种提法来源于山西、吉林、河南、江苏等省进行期刊评审的实践。具体方法按照政治、业务、编辑、出版、效益、管理6个方面将期刊的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期刊要求必须为各类期刊中办得好、可以起到表率作用的期刊;二级期刊则为中间部分,期刊的各方面质量尚可,但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差距;三级期刊则在某一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12]。

2.3 其他行政部门及学术界对期刊分级的阐述、组织的相关活动和研究

2.3.1 其他行政部门对期刊的评比和分级规定

 1994年国家科委制订和颁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

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 教育部于2004年3月2日,委托“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开展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优秀编辑学论著(简称“三优”)评比活动,评委会对全国800多家高校科技期刊申报参评的近500种各类期刊进行评审。评委们按“国家期刊奖”评比标准,对申报参评材料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并以总得分排序,评出A类期刊(教育部重点院校),B类期刊(一般院校),C类期刊(高职高专院校)和D类期刊(技术类、少数民族文类、英文类)共60种为“一等奖” [13]。

 教育部科技司分别于2006年、2008年组织开展 “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和 “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参加精品和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的期刊共344种,评出中文精品科技期刊47种、英文精品科技期刊5种;评出优秀科技期刊98种;评出特色科技期刊奖100种 [14]。“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对453种期刊在学术、评价数据、编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审,共评出精品科技期刊76种,优秀科技期刊118种,特色期刊53种 [15]。

2.3.2 学术界对期刊分级的研究与阐述

 兰州大学1988年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以中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5]。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课题组通过对大规模的文献计量统计和定量评价后,请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进行了定性评审。核心期刊的确定虽然不是政府行为,但却以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图书情报界、科研管理部门和作者、读者的广泛认可 [16] 。

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该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是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不仅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前沿的动态信息,还为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者制定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技政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17]。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又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库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它收录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适用于期刊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图书资讯部门的选刊工作以及为读者、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推荐各学科使用率和影响力较高的学术期刊 [18]。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天文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国出版的中、英文优秀期刊996种,其中核心库收录期刊645种。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可以检索到个人的情况、个人论著被引用情况、机构及被引用情况、专利和其他非正式出版物被引用情况、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和被引用情况 [19]。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模式创建,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10余种期刊评价指标,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 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 [20]。

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系统。2008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在定期连续研发和出版“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和“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这三者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有40多人参加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排行榜》。在分一级学科和学报类型的学术期刊评价中,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对各期刊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并依次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A+、A、B+、B、C,其中: 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A等为核心期刊,占各学科或各类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期刊;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期刊;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期刊;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期刊[21]。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信息系统,综合了影响因子、他引率、被引率、被摘率、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外文引文率、主要数据库和文摘期刊收录率等几项主要依据。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种学术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

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把期刊等级划分为8个等级:①被美国SCI收录的期刊是1级期刊;②被EI、ISTP、SSCI、A&HCI收录的是2级期刊;③被CA、SA、前苏联《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快报》等收录的是3级期刊;④在国内以英文出版的期刊是4级期刊;⑤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是5级期刊;⑥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是6级期刊;⑦省级期刊是7级期刊;⑧市级期刊、论文集以及增刊是8级期刊 [22]。

以上是关于我国期刊分级最重要的一些实践。

2.3.3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认定 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将期刊分为综合权威期刊、学科权威期刊、学科重要期刊、学科核心期刊、省级期刊5级。一般做法是:对于理工科类期刊,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权威期刊,被以上三种中任意二种同时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重要期刊,被以上三种中任意一种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核心期刊;对于人文社科期刊,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权威期刊,被其中任意二种同时收录的学术期刊认定为学科重要期刊,被任意一种收录的期刊认定为核心期刊。这种认定方法简明实用,操作方便,既考虑了学术界对期刊分级的研究成果,又考虑了期刊主办部门的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用较广[7]。

2.4 期刊分级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对期刊分级的若干意见

2.4.1 期刊分级的方法和依据 对我们搜集的近200份文献的归纳表明,绝大部分认为期刊质量客观上有高有低,等级是实际存在的,应该分级。讨论和分歧较多的是如何进行分级?如何正确评价学术性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什么?

 1996年于鸣镝撰文提出:①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②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③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④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即6项标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 [23]。但如何才能实现“划分期刊等级”的可操作,作者并没有展开。

 汪继南、张丽霞在《论期刊等级划分》中归纳了几种期刊划分的方法:①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②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③以期刊质量分级,并认为,按“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24]。但“期刊质量”又如何界定呢?作者并没有给出。

 尹玉吉、李金梅提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②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③培养人才的情况;④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⑤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⑥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⑦学术期刊的转载率;⑧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25]。可以说尹玉吉和李金梅的观点有较大进步。

 崔国平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①学术技术水平;②转载收录率;③权威评价分值;④印刷效果分值;⑤裁切装订质量分值;⑥技术加工水平;⑦错字率;⑧编排规范程度;⑨办刊基本条件完善程度;⑩规章制度健全程度;11出版秩序合格率。并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评比结果应该是 “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26]。应该说直到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才有了定量的倾向。

 尹玉吉在《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中说:在分析、解剖了国内论者们的观点后,我们认为,对中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因素:①各级科研基金课题在学术期刊中的数量和比重;②影响因子的高低;③二次文献转载率;④获得各级政府科学研究成果奖励的情况;⑤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⑦人才培养情况;⑧发行量;⑨编排、校对、装帧与印刷质量;⑩学术期刊历史的长短。他还建议:与西方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学术期刊起步晚,目前还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更没有“走出去”的,为此,政府的适度干预、权威机构的介入,对学术期刊进行优劣界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还不尽如人意[5]。可以说尹玉吉在综合和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对期刊划分等级依据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 邱均平、李爱群和舒明全[21]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评价期刊的标准主要是看期刊的质量和作用。他们选用的6个指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期刊学术影响力有关,这些指标是:基金论文比、期刊被引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和二次文献转载量。笔者认为,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将web即年下载率考虑为期刊分级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 2009年3月,何俊、蔡蓉华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评出的》一文中提到,《总览》2008版共采用了9个评价指标: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27]。除了这些定量评价方式以外,《总览》2008年版还结合了分学科评价和定性评价。而且其中核心区评价数据量占全部数据量之比平均为0.3335,其大小基本符合布拉德福三分区,说明各学科核心期刊数量是基本合适的。

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可以看出,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可行和定量化。

2.4.2 对期刊分级的若干意见

 尹玉吉、李金梅在《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两个问题》中提出:并非在确定了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之后就能确定出学术期刊的级别来,这里还有个如何掌握的问题,即方法问题[25]。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还应该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学术创新上,放在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问题的解决与阐释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算出每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来。另外,以往国家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开展的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期刊分级工作中可以借鉴和参考。我们认为在学术期刊级别评比中,各地、各系统均发现了不少学术期刊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独具特色的栏目,这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统、各地区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学术成果就是这种“拳头产品”。这种情况在评比中应加以保护和考虑。

 戴立春等在《略论科技期刊的分级》中也给出了他们的观点:对所有科技期刊以某几项指标如引用率、数据库收录率等来统一划定等级,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术性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3]。例如:不同学科、专业性质的期刊,范围和特点各异。不同学科、专业期刊基数差别很大。有些学科、专业的期刊数量很少,引用量相对较大;反之,期刊多的学科、专业,引用量则较小。有些专业读者群较小,论文水平再高,引用的总量还是较少的。专业性较强的期刊,读者面相对集中,同专业的读者、作者首选本专业期刊,引用率自然较高,而综合性学术期刊,读者则比较分散。应用性学术期刊,引用率相对较高,而理论性较强、水平较高的期刊,往往因为曲高和寡,引用率反而不高。发行范围的不同,对期刊的引用率和数据库收录率也有直接的影响。有些学术期刊因保密需要,不能对国外发行,水平再高的论文,也不会为国外数据库收录。对以上这些因素不加以综合考虑,评判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就很难说是公平合理的。其次,一个课题组和有限范围内少数专业人员的研究与鉴定,远远不能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这种评判定级,离开政府部门有计划、有组织的部署和领导,离开各系统、部门、领域和有关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的支持和参与,是无法形成权威的。第三,从数量上说,在尚未制订出科学、合理、严密的客观评判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案以前,高等级的学术期刊(如核心期刊)的数量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不公平,从而产生较大的偏差。

 钱荣贵认为,核心期刊研究似乎是一个怪圈和陷阱,我国的学术期刊,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还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其评价体系都需要重新构建,我国的论文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也需要变革,核心期刊的功能应该回归本原[28]。

 李力民、翁贞林也曾指出,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对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作者的论文成果和期刊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29]。但由于各种核心期刊研究方法及其结果不尽相同,各家期刊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课题予以肯定,竭力宣扬,并在期刊封面上显著标示;未上榜者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愤愤不平。作者感到迷茫,科技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学术期刊分级的复杂性,仅以某几项指标,如引用率、数据库收录率等统一划定等级,往往以偏概全,不够科学。研究工作虽有意义,但其结果仍需要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2.5 归纳总结――为何期刊分级在普遍的质疑和反对中得到推广

2.5.1 应用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推动学术期刊分级的最主要力量是众多学术管理机构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的实际应用,因此,期刊分级是一种工作上的客观需要,学术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学术期刊分级有着强烈的要求。

2.5.2 期刊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 戴立春等在《略论科技期刊的分级》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就期刊本身来说,由于各种期刊办刊宗旨、办刊条件、作者群和读者群的不同,也由于编辑出版者的情况各异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影响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4]。不管你分不分,它们实际上是存在着等级差异的。人们心目中存在级别的概念是自然的。这就像任何产品都有一级品、二级品之分一样,只不过后者相对易于量化定级罢了。可见,期刊分级的基础是期刊的水平在客观上确实存在差异。

2.5.3 学术期刊分级有一定的可信度 学术管理机构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利用上述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对期刊进行认定,有一定的可信度。比如一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将期刊分为学科权威期刊、学科重要期刊、学科核心期刊、省级期刊来进行论文水平的界定,大家的意见不是太大。

但笔者认为,“意见不是太大”并不意味着合理。关于期刊的分级,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摸索,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提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评价模式。

戴立春等也认为:对学术期刊划分等级,实际上是对科技人员智力成果的评价。这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评价恰当,引导公平竞争,不仅会大大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期刊事业的发展,而且将促进整个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评价学术性期刊的学术水平,对学术性期刊划分等级的复杂性也就在这里。他认为关于科技期刊分级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4点:①期刊质量有高有低,等级是实际存在的;②给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性期刊分等定级比较困难,国家从未给刊物划分过等级;③各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对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科学评价;④社会上流传和实行的期刊分级不尽合理,缺乏权威性,但实际上却在不小的范围内被当作政策来执行。这是影响较大的、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尽快采取相应对策[4]。

3 对期刊分类分级问题的审视

期刊分类分级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分级别问题,历来是学术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期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所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期刊分级有很大的需求,大家一直在使用一些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又无正式可靠的依据和官方权威规定。于是,有人认可,有人反对,沸沸扬扬,无所适从,这一现象是由于客观需要与管理滞后的矛盾造成的。

梁绪敏、尹玉吉在《论我国学术期刊的分级》中提到: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著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30]。所以,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指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很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31]。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2002年曾指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 [32]。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类期刊分级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但目前大家对期刊级别的划分五花八门,正如张琳所指出:目前期刊划分的特点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刊物,轻论文本身;人为分级多,互相认可少;评价短期行为多,注重长远效应的少[7]。

以无根据的或不准确的分级标准划定刊物等级,并进而以此判定其所刊载的论文水平的高低,作为科技人员评定职称的依据,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我们认为:虽然期刊分级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有很多困难,一些质疑期刊分级的学者的某些观点也不缺乏真知灼见,但是,当他们面对广大基层单位的实际需求时就显得十分苍白,以至于根本没有说服力。毕竟,客观需要才是硬道理。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表明:真正能产生广泛影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成果,大都是旨在满足现实需求、最能捕捉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的。因此,探究旨在改变当前混沌状况、妥善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卓有成效地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不仅必要而且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此问题在近十年间的探讨并无多大进展,反映了管理严重滞后社会实践的现实。目前,迫切需要对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原则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由于期刊的分级目前还是一个处在热研中的题目,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人员、机构多,又各自为政,而不同的评价目的、评价体系产生了众多的评价结果,况且,从评定组织程序上来说,对于如此重大和复杂问题的解决,一个课题组和有限范围内专业人员的研究和鉴定,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政府适度干预、权威机构介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为确保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很有必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目前期刊分级的总结和评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给政策制定部门带来的困扰和误导,为今后的政策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同时,也为科研学术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人事部门解决当前面对的、现实的成果认定问题提供思路,对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起到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军.试论期刊刊名的虚与实.出版科学,2001(4):32-34.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234.

[3] 学术期刊的级别如何确定――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10-07-21].

.

[4] 戴立春,吴瑞芳.略论科技期刊的分级.编辑学,2000,12(3):143-145.

[5] 傅旭东.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科技与出版,2005(6):26-27.

[6] 尹玉吉.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75-85.

[7] 张琳. 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122-125.

[8] 邱均平,李爱群,周明华,等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特色、做法与结果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4-69.

[9] 刘贵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中文期刊的分级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5):60-62.

[10] 蔡丽珠,汪若洁.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2) :137-140.

[11] 国家期刊奖评奖委员会公告.新闻出版报,1999-12-03.

[12] 宋梅.关于期刊分级的理论与实践.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94-95.

[13] 关于公布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2010-07-21].www.dost.moe.省略/.

[14] 关于公布“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2010-07-21].www.dost.moe.省略/.

[15] 关于公布“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结果的通知.[2008-11-28].www.dost.moe.省略/

[16] 李力民,翁贞林.期刊“级别”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02(6):44-45.

[17]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07-21].www.省略.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0-07-21].sdb.csdl.省略/cscd.jsp.

[20]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1] 陈图文,余顺得,王淑华.论期刊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论文质量的考核.情报杂志,2001(11):73-74.

[22] 邱均平,李爱群,舒明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 中国出版,2009(4):38-42.

[23] 于鸣镝.试论期刊等级.晋图学刊,1996(2):36-39.

[24] 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情报资料工作,2001(4):54-57.

[25] 尹玉吉,李金梅.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两个问题.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5-86.

[26] 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编辑学报,2000(1):41-42.

[27] 何俊,蔡蓉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如何评出的.中国出版,2009(7):19-24.

[28] 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9] 李力民,翁贞林. 期刊“级别”问题与对策. 编辑之友,2002(6):44-45.

[30] 梁绪敏,尹玉吉.论我国学术期刊的分级.科技与出版,2008(11):59-61.

[31] 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期刊管理处.科技期刊无级别之分.健康报,1994-02-01.

[32]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01.

[作者简介] 吴红光,男,1961年生,副教授,馆长,16篇。

王林霞,女,1982年生,馆员。

左秀林,女,1987年生,助理馆员。

吴丽红,女,1983年生,馆员。

周文娟,女,1984年生,助理馆员。

上一篇:基于Web2.0的图书信息交流共享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MediaWiki的应用于规范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