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锻炼方法探究

时间:2022-10-18 03:03:15

提高初中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锻炼方法探究

摘要:现在的初中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上体育课枯燥,怕苦怕累。但学生(特别是初三级)面临体育中考,本文就发展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三个方面的锻炼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体质和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 :初中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锻炼(练习)方法

1 在体育中考背景下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分析

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级)面临体育中考,但现在的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上体育课怕累、怕辛苦,有的学生为了逃避体育课不惜装病。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不同身体素质和他们的心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既要注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又有侧重地发展某些身体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也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更为以后的体育中考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就体育中考背景下,谈谈提高初中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

2力量素质的锻炼方法

2.1力量素质的发展方法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是指物体的重量、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以及空气或水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包括肌肉的粘滞力、各肌肉间的对抗力等。可外部阻力往往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手段,人体在克服这些阻力中提高、发展自身的力量素质。

2.1.1上肢肌肉力量

俯卧撑:主要是发展三角肌的前部、胸大肌以及肱三头肌等上肢肌肉的力量。要求身体应保持平直,不能塌腰成“凹”形,也不可拱臀成“凸”形。该练习可采用不同的变化来提高练习的难度和效果。

两臂宽撑,两手采用掌撑或指撑,连续做俯卧撑动作。

两脚放在横木上,连续做俯卧撑动作等。

双杠臂屈伸:两臂伸直撑于双杠上,身体垂直在杠内,屈臂至两臂完全弯曲,接着用力撑起,使两臂伸直成原来姿势。该练习主要是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力量。要求身体要直,下肢自然下垂,腿不要屈伸摆动。

哑铃练习:双手握哑铃向上、前。侧连续的举或摆的练习,以及上臂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前臂的屈伸练习。主要是发展肩带及上臂、前臂的肌群。要求动作发力时不要借助身体摆动力量。

仰卧悬垂臂屈伸:两手正握杠与肩同宽,两脚在杠前撑地,身体挺直(身体与地面的夹角小于45度),屈臂引体至两臂完全弯曲,接着两臂伸直成原来姿势。主要发展肱二头肌、肘关节屈肌群等肌肉力量。要求身体挺直,不要塌腰挺腹。该练习可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难度,提高练习的效果。

2.1.2下肢力量

(1)深蹲起: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下蹲至大小腿夹角小于90度,接着还原成原来的姿势。主要发展股四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等力量。要求下蹲速度要慢,下蹲时脚跟不应离地,起立时速度要快。该练习课采用不同的变化来提高练习难度和效果。

立起时快速提重:两人蹲起练习。两人背靠背,相互挽臂,左右分腿站立,屈膝至全蹲,在恢复成原来的姿势。

(2)连续跳跃:单、双脚进行定时、规定数量的向上或向前水平跳等。

3 发展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即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快速反应、快速完成动作、快速移动的能力。

3.1常用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

3.1.1反应速度

(1)听信号加速跑:慢跑中听信号后突然加速跑10米,根据情况进行多组重复练习。

(2)小步跑、高抬腿跑接加速跑:做原地或行进间的小步跑或高抬腿跑,听到信号然后加速跑10~20米,根据情况进行多组重复练习。

3.1.2动作速度

(1)听口令、击掌或节拍器摆臂:上体直立或稍前倾,两脚前后开立或弓箭步,根据口令、击掌或节拍器节奏,做快速前后摆臂练习20秒左右,节奏尤慢至快,快慢结合,摆臂动作正确、有力。

(2)原地快速高抬腿或支撑高抬腿:直立或前倾支撑肋木或墙壁等,听信号后做高抬腿10~30秒,大腿抬至水平,上体不后仰。

3.1.3位移速度

一般以快速跑作为典型的发展位移速度的联系方法,如5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

4 发展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集体维持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而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展肌肉耐力练习的内容与力量练致相同,只是负荷的强度较小,练习持续的时间要长、重复次数要多,具体练习应针对个人的特点、要求,选择不同的联系、持续时间(或重复距离、次数)以及强度的要求。发展一般耐力的联系更强调全身各器官都被动员,运动的时间要求更长,强度相对更低。

选择8~10个练习,组成一套循环练习,反复循环进行5分钟以上,强度控制在40%~60%最大心率时的强度。心率在活动结束时控制在140~160次/分钟左右,休息恢复到120次/分钟以下,开始下一组练习。

参考文献:

[1] 金祖云.田径技术教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

[2] 于文谦.现代体育方法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 向召斌.大学体育教程[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上一篇:多媒体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初探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教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