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讨论活动的实效性 创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18 02:19:03

提高讨论活动的实效性 创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摘要】 讨论学习,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改变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但同时又由于其本身的灵活多变、不易驾驭让不少教师想说爱它不容易。笔者认为,在阅读实践中如果能精心准备,创造讨论的必要条件;落实过程,让讨论充分、深入;教师在讨论中进行艺术的引导;客观认识讨论的功效,开展“适度”的讨论,就能不断地提高讨论的实效性,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 语文;讨论;有效

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生生、师生碰撞,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如果运用得当课堂将充满生命活力。运用不当则很容易导致课堂活动中要么存在闹哄哄,看似热闹,结果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要么几个学生交流,其他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要么演变为简单的问答式,效果不够理想。为提高讨论活动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一、精心准备,创造讨论条件

1.角色准备。首先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与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其次让学生意识到我是一个积极的说话者和谦逊的倾听者。这样的角色意识是任何形式的讨论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这有赖于在平时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这是讨论焕发生命活力的有力保障。教师应以平等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个给予接纳和满足,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体验到一种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受到真正的心理自由。

2.问题准备。问题来源于何处,问题的好坏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实践表明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来源于问题情境的问题学生最感兴趣。而好问题的特征应该是:问题本身明白易懂;问题的答案离不开文章的支撑,但又不拘泥于文章本身;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立场;问题是特定的文章所特有的问题;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子问题,从而推动讨论深入下去,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怎样得到好问题呢?我从三个角度获得了体会。①精读文本,巧找问点,设计问题情境。②抓好预习,课前质疑,落实讨论问题。③捕捉良机,即兴提问,创设讨论氛围。

3.观点准备。讨论是在观点的碰撞中展开并走向深入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个别思考的时间。即讨论应是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前应让学生形成观点或观点雏形再参与到讨论活动中。这样一来学生在讨论中才有话可说,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给他人分享思维果实的快乐。因此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讨论的关系。这一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讨论失败。

二、过程落实,强化讨论实效

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做法如下:①小组充分讨论。②全班互动交流。③教师艺术指导。

三、论后引导,注重讨论长效

当课堂讨论让人意犹未尽激动不已之时,教师应抓住机会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在讨论中所获得的思想果实、思考历程。所谓思想果实是就讨论的内容而言的。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付诸笔端,在经历从说到写的飞跃中让自己的见解更为成熟。无论是总结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还是反思自己的思维历程,都是在以点滴积累的方式为以后的讨论培养更为成熟的讨论者,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后继学习打基础。

四、提高认识,避免讨论滥用

1.增进情感交流,适宜讨论。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教学设计缺少情感交流、培养环节直接相关。课堂上,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就不得不设计教学的情感目标。通过情感目标的设计,可使单一的认知活动变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使学生的情知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再有,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促进主体创造性,适宜讨论。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摆脱了问答式的操作程序,它既注重了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又注重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跳出了听从师命的圈子,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主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示。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教学富有朝气与活力。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构思能力提高之我见 下一篇: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