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与源语言形式的英语混用现象

时间:2022-10-18 02:03:08

浅谈汉语与源语言形式的英语混用现象

摘要: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使不同语言间的接触日益普遍,产生了汉语与源语言形式的英语混用现象,虽然它具有精确性、简洁性的优点,但因混用泛滥而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我们不可以不加任何限制地滥用。

关键词:汉英混用 利弊 走向 提纯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民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崇洋、自我炫耀心态的加剧,英语在国际信息交流中越来越强大的优势,以及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在词汇表达上的缺位等方面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如NBA、QQ、KTV、MP3、MSN等一类涉及科技文化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英语,纷纷以源语言的形式涌入汉语。人们对这种汉语与源语言形式的英语混用(下文中将统一简称为汉英混用)的现象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汉英混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有人认为按照我国知识分子目前对待英语侵入汉语所持的麻痹麻木的精神状态,100年后,汉语将会消亡![1]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当前汉语中出现的汉英混用现象?

1 汉英混用的利弊

1.1 汉英混用的优点

1.1.1 精确性

国际上90%以上的科技文献是使用英语,科技工作者在介绍国外科研成果时,如果翻译成汉语,因每个译者的表达方式不一,反而会造成混乱。

1.1.2 简洁性

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除了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外,还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2]为简洁起见,人们在交际中宁愿用CCTV而不直接说“中国中央电视台”。

1.2 汉英混用的弊端

1.2.1 影响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和健康发展

专家们指出,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载体,它关乎民族认同,而近年来,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媒体报道中,不经翻译,直接将外来语嵌入中文使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较好的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现象的蔓延,汉语,这一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将有可能发生根本性动摇。

1.2.2 妨害语言交流的自然流畅

交际双方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焦点,只有说话者双方都掌握了相当充分的英语知识,才能满足他们在交际中成功实现汉英混用的需要,否则交流会受到影响。

1.2.3 引起误会和纠纷

语言除了字面含义,还有基于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思维习惯的言外之意。若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轻则闹笑话,重则引起误会纠纷。在运用外来词汇时,若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和语言褒贬色彩,宁可少说不说,把握宁缺勿滥的原则。

2 汉英混用的走向杂说

广电总局关于主持人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缩略词的要求一经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诸多争议,综合来看,关于汉英混用的代表性说法有如下三种。

2.1 提纯汉语,吃力不讨好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语言文字互相影响与交融,汉语“不纯洁”了,英语也未必“清纯如水”。不少英文就是直接从中文音译过去的,比如功夫、师傅等;除非闭关锁国,否则谁能抗拒全球一体化?在此之下,如果非得提纯汉语,只会吃力不讨好。

2.2 “红”“黄”“绿”三灯并用,区别对待

语言的沟通就好比十字路口的交通,要想保持有序,靠的是红黄绿三种交通指示灯的协调。外来语的使用,有一些确实需要亮红灯。如:今天boss让我work overtime了。这种夹杂毫无必要。另外一些则属绿灯,比如NBA、MP3、MSN、iPad,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不妨放行。另外一些是黄灯,需要个人判断和选择,如是用WTO还是“世贸组织”,是用FBI还是“联邦调查局”。

2.3 提纯汉语,势在必行

汉语不仅仅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我们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完整,同时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与尊严。然而随着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媒体以及人类的基本交流手段,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以原有形态进入现代汉语。据统计,目前网上的英文信息占整个信息量的90%,而汉语却尚不足1%。在网络上,英语正借助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对汉语进行解构和同化,“学好英语,走遍天下”更是成了许多现代人前进的格言。现代汉语处于弱势状态,这是对汉语生命力的一个严峻挑战。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情况的蔓延,维护汉语的纯洁性,那么整个汉语与汉字体系将会受到严重破坏。

3 提纯汉语,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语言,保护我们的语言。提纯汉语,势在必行,原因在于:

首先,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解释。[3]除此之外,《广告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关于外来语在汉语中的规范使用都有明确规定,由此,目前在大众媒体和其他出版物甚至在政府行文中出现的汉英夹杂现象显然是违法行为。

其次,外语和字母词是可以用汉字代替的,尤其是缩略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我们缩略成了“非典”,至于外国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缩略为字母词“SARS”,我们不是翻译成“萨斯”吗?看到萨斯,大家就知道是非典,容易记,也容易写。

再次,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汉字写成的文本文件转化成源代码占有的空间远远小于英语,也就是说,随着输入法的完善,汉字在计算机中应用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最后,毕竟中国人口多,不懂英国话的人是大多数,尤其那些英文缩写,连英文报纸上都尽可能不用,我们的报纸何必拿它当时髦呢?说到“固步自封”,那得数英国人,你什么时候看见英国报纸上“英汉混用”了?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DB/OL].2010-4-16.

[2]吕叔湘.语文常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Z].2001.

作者简介:周纯(1989-),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云南昆明 650500

上一篇:浅谈中学体育分组教学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下一篇:培养中医思维方式 促进中医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