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两个致因探讨

时间:2022-10-18 01:37:51

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两个致因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石化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分析了中介语石化的两个主要致因即:动机的缺乏与母语负迁移。语言负迁移是造成中介语中许多错误的根源,有效地避免语言负迁移是打破石化的有用工具;学习者的内在因素是引起石化的直接原因,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成为打破石化的力量。拥有了“力量”和“工具”,中介语的石化将被大大削弱。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 因素 动机 母言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82-03

一、引言

中介语,也称过渡语(inter-language),指的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语言的石化现象又叫语言的僵化现象,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小过程中,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中介语的某些特征如语法、语意、语音等就会趋于停滞状态的现象。尽管几乎没有人能将其所学的二语说得和使用母语者的一样毫无区别,但他可以努力将中介语石化现象降至最低。许多案例表明,积极的学习动机能给予学习者更强的信心来打破中介语石化现象,是解决语言学习障碍的关键;语言迁移被普遍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障碍,也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学习动机的缺乏和母语伏迁移是导致中介语石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分析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缓解或削弱“石化”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理论背景

1、中介语石化的定义

国外对中介语石化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中介语石化是目前二语和外语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敦大学教授Larry Selinker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与目标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音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标语学习量的影响。(1972:215)”

(Han,2004,p.217)。“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中出现。”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对石化定义为:石化是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过程中有时出现的一个过程,即在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第二语言/外语语言形式。在第二语言/外语学习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都可定型或石化。石化的发音常常是“学习者”外国腔的原因。Selinker在1989年又指出,语言石化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一种语境中正确使用第二语言形式而不能正确使用于其他语境中的现象,即使学习者能够和目的语充分接触,这种现象如果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2-5年),就可以视为石化。中介语石化可从性质上分为永久性石化―不可逆转,和稳定性石化或暂时性石化―困难逆转或永久性石化的先兆。(Selinker,1996)。“现在由于对语言石化的研究更多是与教学有关,因此,其含义更多是指难以改变的非目的语形式”(陈慧媛,1999:42)。

2、中介语石化的成因

多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石化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研究。

Selinker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了中介语语言能力的石化现象,提出了石化现象的五个成因:(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二语学习策略;(4)二语交际策略;(5)目的语过度概括。后来,Selinker和Lamendella又指出,石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以及缺乏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外在因素包括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和反馈性质对学习者二语使用的影响(Ellis,1999:354)。

Lenneberg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语言石化现象,他的语言习得临界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个体行为的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在这段期间,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习得最为容易,超过了这个阶段,语言习得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语言学习产生困难,语言习得难以进一步发展,也就形成了语言石化现象。

Lamendella从第二语言习得的生理机制出发,提出了“次系统”(infra system)概念解释中介语石化的形成。根据他的理论,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或外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初学者学习外语时,由于目的语知识匮乏,目的语次系统尚未形成,因此,在借助已有的第一语言的次系统构建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后学习第二语言需要发展相应的“次系统”,如果这一“次系统”不完善,学习者只能借助第一语言的“次系统”,这种“借用”就会产生介于两种语言中间的中介语,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

Krashen从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过程来考察石化现象,他列举了可能引起石化的五种因素:一是目的语输入量不足;二是目的语输入质量不高;三是感情过滤器;四是目的语输入过滤器;五是目的语语言变异形式的习得。他认为只有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转化为可理解性输入,才能习得;只有输入语言具备足够的数量,可理解,有趣味性,不过分强调语法,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充分考虑学习者年龄、兴趣和文化习惯等等,才能避免石化。

Schumann认为文化适应中介语石化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持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距离,语言学习动机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学习者重复使用有限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使目的语的使用功能受到限制,产生石化。

Ellis的相互作用论从学习者得到的反馈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出发,解释石化现象的成因。其主要理论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中所获得的不正确的内容有时起到了语言输入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学习者语言错误的沉淀,即石化。相互作用论的另两位代表人物Vigil& Oller (Williams &B urden)认为:石化过程起源于语用过程,而不是句法的使用过程。也就是指语言的石化现象起源于语言交流中外在的语用因素与内在的语言体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肯定的认知反馈易引起石化,而否定的认知反馈有助于防止石化的产生。

三、学习动机的缺乏和母语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者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语言学习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综合型动机。

(1)工具型动机如:考试:包括从小到大历次体验过的平时小考,期中/末大考,以及升学考试(中考、高考、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大学的四六级的英语水平考试,商务英语、托业、口译等职业证书考试,托福,GRE等留学移民考试,以及单位职称的英语测试。这些考试,或者是为了学业,或者是为了在找工作或工作中给自己增添筹码。不可否认,英语考试,是推动绝大部分外语学习者大部分时间学习的动机源。

(2)综合型动机包括:工作需要,主要指的是外语专业人才或职业中必需外语技能的人才,包括翻译、外语教师、外交人员、外企员工,学者等。生存需要,主要指的是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爱好或非职业性需要,或者是单纯喜欢该外语,或者是他喜欢从事的某些非职业活动必须要运用外语。比如他喜欢研究英国诗歌和文学,所以学习英语。或他立志要研究哲学,就需要学习外语。交际或赢得尊重的需要,融入性动机中,听德国、法国、意大利人、印度讲英语(而非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讲英语),或者亚洲人讲英语(比如马来西亚小姐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自己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学好英语的冲动。获得荣誉的需要,有些人以精通多国语言为荣。

Schuman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所谓的心理情感距离,是指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认同感的大小,是否愿意接受目的语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如果他们与目的语群体的心理距离大,他们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语言输入,有不愿意将接触到的有限的语言内化吸收。我国的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仅把外语当作谋生的手段,如,一旦目的达到,就不再努力,起外语水平就永远停留或退化在较低水平而形成。比如很多学生在高考或四级考试过后就可能放松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了中介语的石化。

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充分重视外语教学内部规律的同时,学习者应该培养强烈的综合型动机,缩短其在社会心理方面与目的语的距离,在情感上吸入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突破石化现象而进入下一轮语言习得高峰期。

2、母语负迁移

迁移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比如,会打网球的人在第一次学习乒乓球时,会不自觉地联系起网球的知识或技巧来。根据Rod Ellis(1997)的观点,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比如中国人学习英语,原有的汉语知识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如果这种迁移来自母语,那就是母语的迁移。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Gass & Selinker,2001),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也叫干扰。Tom Scovel(2001)指出,当两种语言在某种结构上出现不同时,不同点往往成了学习者的难点所在,此时就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母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母语迁移中最重要的是语音领域的干扰,绝大多数学习者即使学了好长时间的外语,在说第二语言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着某种母语的口音,让本族人能很容易地辨认出来。

以云南部分地区的英语学习者为例,由于母语方言中声母没有n音,连普通话里的n音全部都用l代替,这种习惯迁移到英语习得中,结果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What a lovely night!”说成了“What a lovely light!”;

“no problem”变成了“low plabla”.

语音的负迁移现象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语言学家也举例证明母语为西班牙语、拉丁语、日语或泰语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往往会有母语负迁移的现象。Rod Ellis(1997)指出“语音迁移是最活跃和最固化的”,过了关键期(puberty)之后,任何人学习外语几乎没有能不带口音地说出“地道”(native like)的外语。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果。

(2)语法。语法的迁移可表现在词汇、句法等不同的层面上。

如词汇迁移:把“为人民服务”译成了“Serve for the people”,其实serve在英语中是及物动词,意思是“为……服务”;This book is belonged to me.(这本书是属于我的。)

有时学习者经常把终止性动词用于表示持续的完成时态中,这是句法的迁移表现。如,His grandpa has died for three years.(他的爷爷去世已经三年了。)很 “In the classroom have forty students.”(教室里有四十个学生。)最明显的表现是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人称单数和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学生经常说出 “He like cat.”(他喜欢猫。)这样的句子来,因为汉语里动词和名词都没有词尾的变化。

(3)语用

语用是指语言在运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刘绍忠(2000)把语用负迁移描述为“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目的语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行为的语用知识”。

语用方面的迁移造成了很多尴尬的交际场景,比如:

Foreign guest:You are so beautiful tonight!

(外国客人:你今晚可真美啊。)

Chinese hostess:Where?Where?

(中国女主人:哪里哪里!)

Foreign guest:…Everywhere.

(外国客人:……哪里都美!)

Chinese hostess:……

(中国女主人:……)

又如:

Li Ming: Hello,Mr.White, let me introduce you to my lover Bai Li.

(李明:你好,怀特先生,让我给你介绍一下我爱人白丽。)

Lover一词在英语里指的是“情人”,而非汉语里“爱人”或“妻子”意思,这会让同样不熟悉汉语的外国朋友觉得中国人在个人情感问题上很开放,可以和普通朋友介绍自己隐私。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正确运用该语言和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果这种干扰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学到的语言不仅不地道,甚至有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引起误会甚至造成更严重的错误。因此,通过强化语音中的难点和不同点;处理好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削弱或解除语言石化现象的发生,对外语学习者极为重要。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石化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在对国外对第二外语习得石化现象相关研究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介语石化的两个主要致因即:动机的缺乏与母语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缓解或削弱“石化”的措施,让学习者尽量避免或突破石化,促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353-354.

[2] Gass,S.&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

[3] 刘绍忠:《“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J],《外国语》2000(5):9-16。

[4] Han, Z-H. Fossilization: five central iss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14): 212-42.

[5] 陈慧媛. 《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37-43.

[6] Vigil, N. and J. Oller.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J]. Language Learning, 1976(2): 281-95.

[7] Schumann, J.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 1976(2): 391-408.

[8] Richards, J., Platt, J, and Platt, H.《朗曼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阿云案与北宋慎刑重刑之争 下一篇:汉字性质观与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