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之思考

时间:2022-07-28 05:22:46

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之思考

教学留白艺术是指将留白手法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益和水平的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以此突出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留白,以学生实际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留适当之“白”,既不能因所留之“白”过于显露而使学生不屑于“思”,又不能因所留之“白”深不可思而使学生不知所“思”,应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让教师所留之“白”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能生出“实”来,如初一初二应多运用联想、想象的留白形式,而初三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可多运用辩论、求异的留白方式。

二、留白,使学生的思维张弛相济,辩证有序

教学中的“张”,是教师通过讲解、启发和引导,使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和兴奋的状态,以形成学习的高潮来体现教学的目标。此时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其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学中的“弛”,则是指教学活动中处于和对静止的状态,是教学中的停顿、空白。此刻没有老师的“打扰”,学生“静”下心来,把老师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处理和转换,或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储存,或是随之转化为能力。此时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虽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又如书画中的空白,虽一墨不着,却意境深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例如,在教李白的诗《望天门山》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请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图像。我引导学生感知诗中描写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特点,领略诗歉的意境,品味浸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提供适当的“空白”时间,师生互评。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张”与学生的“弛”相得益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三、留白要使教学结构疏密相间,顺情合理

“留白”艺术的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应学生情绪的变化;同时还要符合教学原理,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需要。

根据学生思维和心理特点,课堂教学设计应有疏有密,于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的留白。比如,新课伊始,学生思维处于逐渐集中的阶段,教学密度要小,要有趣,如同画中的远景,音乐中的序曲,重在引导,让学生用自由的思维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去。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中《窗》这一课时,设计情景导入:幻灯打出一幅白色画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谈谈从中看到了什么,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当学生的思维逐渐进入亢奋状态,接受信息的能力增强时,课堂教学内容应且面展开,教学密度较大。当教学密度的高峰过后,要给学生适当的“留白”,让学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有深化和升华的空间。如教苏教版九年级(上)中《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在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答记者问。让学生模仿记者对作者做采访。同时我给予指导,点拨学生在文章的主旨、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做准备和采访,使学生深化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领悟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学会了文章的写作技法。新课程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节课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融口语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同时深入课文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应有不同的留白方式。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因课堂内容的不同而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我们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心理特点,根据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的“留白”,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让简约清爽成就美丽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把比较阅读引进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