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帮助 学生发展

时间:2022-10-18 11:33:05

教师帮助 学生发展

课改十余年,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言论汗牛充栋。对此,杜威早有论断,他说:“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散漫地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

儿童学习语文,是否也该持这样的观点?蒙台梭利说:“儿童的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然地发展出来的。我们并不能因为语言不是教的,而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帮助,随时辅导他们,使他们不至于独自摸索、盲目前进。”这段话告诉我们,儿童天生会学语文,作为言语学习的行为主体,其学习态度与情感,学习行为的展开与深入,学习结果的好坏与反思,必须由他们自己负责,任何人无法也不需越俎代庖。同时,蒙台梭利又强调教师“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帮助”是必要的。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有一段话点出了教师“帮助”的重要性。叶老是这样说的:“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己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他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在这段话中,叶老清晰地指出,语文老师需要在如下领域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一是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二是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借助课文“揣摩”思想内容如何“结构和表达”,以此获得写作知识。同时,叶老也明确教师的“帮助”应当基于学情:学生“理解不了的”和“揣摩不出的”,才“由教师给予帮助”。

一、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应坚持三项原则

1.自学先于教学,让“帮助”成为必要的雪中送炭

为什么要自学在先?基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认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因此,“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间的距离。目前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学停留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没有搭建很好的台阶,导致学生不能缩短与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语文素养的发展也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贯彻整个小学阶段;同时,自学活动要逐步从一般的读课文、查字典等拓展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学生自学后,才能明确自己还有什么问题,要怎样去学;同样,教师也才能由此清楚究竟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2.评议长于讲解,让“帮助”成为面向全体的提升

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生在当下,发生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因此他们的语文学习不是“独学”,“独学”必然“孤陋而寡闻”;教师必要的讲解也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建立在学生读书、质疑、练习基础上的“评议”才是学生、教师共同的学习活动。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这样说:“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可以说,有效的课堂学习势必是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评议”。只有通过“评议”,学生的思维才能展示,他们的困惑才能曝光,其“相异认知”才能展露,并成为学习的资源;教师才能了解全班而不是一个人的学情,方能明确还要提供怎样匹配的“帮助”,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3.读写胜于做题,让“帮助”成为学习的指路明灯

今日多数语文课被繁琐的内容分析所桎梏,被模式化的问答所切割,被堆积如山的作业所压制,方向错了,极可能导致学习越刻苦,就越可能南辕北辙。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学科需要的基本体验有哪些?教师要把学生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在目前情况下,提高学生读写的兴趣、质量远胜于搞题海战。就阅读教学而言,须呼应语文课程标准,落实年段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应着力在某一语言理解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帮助每个学生都“学会”;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养两种能力:产生习作内容的能力与表达习作内容的能力,宜根据年段与学生实际,择一知识技能,设计学习进程,分解成若干阶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成功攀登。

二、语文老师“帮助”学生发展的四条途径

语文教师的“帮助”应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相机对他们的各种学习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大约包括了四类:一是读,包括朗读、默读、浏览、背诵等,这是语文学习最经常也最重要的活动;二是问,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问题,这是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三是议,即围绕文本内容或形式展开对话式学习活动,是解决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这是语文学习的催化剂;四是练,包括一般的字词句练习,更多的则是通过学习课文,获得阅读与表达的一般知识、策略、方法,并进行迁移,这是语文学习的落脚点。

读、问、议、练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与步骤。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这四步未必全部采用,而且也未必一定是“读―问―议―练”这样的程序。但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这些活动水融、相辅相成。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

[练][帮][助][读][问][议]

1.在读中帮助学生发展

很多语文课,课堂伊始都有一个环节,就是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大致一样,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一般还有一个检查反馈的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发展学生最基本的认读能力。

这个环节,还应根据学生实际,适当传授认读的规律性知识。比如一位老师教一年级《大海睡了》时,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孩子没有把“海里”的“里”念成轻声,她就先指导学生读对“海里”,然后又出现单个“里”。当学生明白“里”在“海里”这样的词语中要读轻声后,教师又让学生去找一找像“海里”这样的词,学生先后说了“山里、河里、家里”等,老师也请学生一一读对。这样,学生“读对一个”又“懂了一类”。这样的帮助,费时不多,但润物无声,切合学习需求,能有效提升能力。

不同文体的文章朗读也有不同。如蒋军晶老师教古文《已死的母熊》,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后,还采用了“去标点读―竖排读―繁体呈现读”三种形式。为什么蒋老师要如此“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呢?用他的话来说是“致力于‘复古’”,要读出和现代文不一样的味道来:繁体,竖排,无标点,从右往左读,从形式上感受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帮助,蒋老师领着孩子们“跳一跳摘桃子”,在反复朗读中感知什么是古文。唯有这样的认读,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新知。

2.在问中帮助学生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问题意识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大敢让学生提问。一些课堂虽然学生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质疑的意识和勇气。

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和《赠汪伦》时都着力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耐心引导孩子自己释疑。课堂伊始就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与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俩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真正读懂了诗歌,发展了理解能力。

3.在议中帮助学生发展

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课堂的文化就是倾听的文化、议论的文化。好的课堂如同合奏,你是小号,他是钢琴,我是小提琴,都没有关系,大家只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和谐统一,就成为一曲学习的交响乐。教师要善做乐队的指挥,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在“声音”的“彼此交汇”“针锋相对”“相辅相成”里掌握新知、发展能力。这也意味着语文学习的成功。

《一次著名的冲刺》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概括节意是本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我以第二自然段为抓手,在学生朗读并理解“蹒跚”“不屈不挠”后,请大家动笔写写节意。巡视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寻找稍后可以交流的学生。以下是课堂实录:

师:请雷红辉交流一下。

雷红辉:派特利用蹒跚的步伐向终点跑去。

师:一段几百字的话,让雷红辉概括成一句话,很不简单。我看到郑文倩也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请你也说一下。

郑文倩:派特利用艰难的步伐向终点跑去。

师:好,谢谢。两个人的发言,你们怎么看?

生1:他们都是从段落中间选取一个句子来概括的。

生2:两个人都讲到了派特利很顽强地向终点跑去。

生3:也有不同,雷红辉用了“蹒跚”,郑文倩用了“艰难”,意思差不多。

师:我也赞成。要完整地概括这段话的意思,还要把这件事的结果也放进去。谁来说?

周欣怡:派特利用蹒跚的步伐向终点跑去,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跑过了终点。

师:作为马拉松比赛,这样写结果还不够清楚,派特利是第几个通过的?

周欣怡:派特利用蹒跚的步伐向终点跑去,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第一个跑过了终点。

师:好,句子说得比较完整了,这样概括行不行呢?我看到王依沁同学的概括,话语多了一点,但跟刚才同学说的有些不同。我们来听一听。

王依沁:派特利遥遥领先,体力消耗太大,跑进体育馆后五次摔倒又五次爬起来,当他再次晕倒后,医护人员冲进场内,搀扶着他第一个跑过了终点。

师:王依沁在不长的时间里写了这么多,真是很会学习。她的概括你们怎么看?

唐雨豪:“五次摔倒又五次爬起来”是他“顽强”的具体表现,前面的同学没有说,王依沁补充得好。

周欣怡:“遥遥领先跑进体育场”可以不写。

师:我也赞成,后面说派特利多次摔倒仍第一个冲过终点,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

姜雪婷:写“医护人员”多了些,我觉得像前面同学那样说就行了。

师:好的,谁来比较完整、简练地说说段意?

唐雨豪:派特利五次摔倒又五次爬起来,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第一个冲过终点。

师:好,来看看我们怎么概括节意的:这一段写人,写他的一件事,概括时就要说清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概括的语言要尽可能简练。现在,我把大家讨论后确定的段意写下来,请大家抄录在第二自然段后。

在“议”学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硬币的两面,水融、不分你我。

4.在练中帮助学生发展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就阅读教学而言,主要是依据教材特点,或落实阅读方法、策略的学习与迁移,或进行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迁移。这里各举一例。

蒋军晶老师教《已死的母熊》,首先要学生讲一讲已经理解的词句。学生凭借已有知识与经验,自己读懂了“猎人入山”“中要害,端坐不倒”“猎人感动,遂终生不复猎”等。已经理解的,老师就少讲不讲;学生自己读不懂的,才是蒋老师要教的。他让学生联系情境借助注释,推测其他句子的意思,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再由老师点拨、启发、引导,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懂。这个过程,非常好地诠释了如何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之后,蒋老师又趁热打铁,提供古文《老狼护崽》让学生尝试解释。由于刚才读古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方法,如借助注释、省略主语处直接补足等,再加上《老狼护崽》与课文主题相近,语言也接近,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阅读能力得以有效迁移。

再说练写。目前使用的课本系文选型教材,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教“阅读”的任务的基础上,必须关注表达,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适当地练“写”。语文教师的一大责任就是发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的“写”的点,毕竟“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语)。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月光曲》第二课时时,确定了“事物与联想”的教学内容,就先让学生默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交流品读之后,老师进行小结,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接着,于老师下发了一篇短文《大公鸡》,让学生迁移学习,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次体会联想的好处。之后,于老师又下发材料《荷花》,让学生运用学得的方法“加点联想”,让文章更美。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修改,于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

总之,帮助不仅是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意味着教师要蹲下身来,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发展中的人,帮助他们获得认知与情意的双重发展。一句话,所有的教,最终的目的与最大的成功便是帮助学生学会发展,即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上一篇: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咬定“质性”目标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