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五种职业精神

时间:2022-09-28 08:25:17

教师应具备五种职业精神

[摘要]职业性质和专业化过程决定了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教师;专业;精神

从教师专业性质和专业化过程的特点来看,现代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精神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敬业乐业精神

“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任何一个教师,首先应当对教师专业有清晰而独特的了解和认识,怀有强烈的尊严感,方能建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也才能对社会的各种评价做出正确的、理性的判断。“敬业”还需“乐业”。“乐业”就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工作表现得兴味盎然、心甘情愿。一个人一旦投入教师专业,就需不为物欲左右,不为名利所动,由“敬业乐业”从而获得人生之乐。

2 勤学进取精神

教师是教育者,同时也应当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和知识的化身,也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否则,“如果学生对教师在知识方面产生怀疑,那么师生之间赖以建立多种关系的基础就会消失。这时候,教师也就不成其为教师了”。

3 开拓创新精神

“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味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绝不是靠按照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的专业工作,不允许教师墨守陈规,也不允许教师一味地固执于个人经验,而要求教师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找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4 无私奉献精神

教育工作是非常细致、艰巨和复杂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任何量化的手段无法准确计算的,这必然要求教师对教育工作保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的表现,就是教师尽可能淡化功利思想,不斤斤计较物质享受,不迷恋于世俗浮华,不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全心全意把知识、智慧、爱心、时间乃至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5 负责参与精神

教师的角色职能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参与精神。负责精神所指有二:一是教师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对每个工作环节一丝不苟,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认真负责,尤其是后进生,更要倍加爱护,不可随意淘汰放弃;二是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发展,捍卫民族文化,伸张社会正义,力辟歪论邪说。这种负责精神又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积极的参与精神――参与学生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一个时代中,教师是时代的前驱;在一个社会里,教师是社会的导师,因而教师又素有“国师”和“全民之师”的称号。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生活关心参与,对社会现象评论批判,对社会理想不懈追求,会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量。尤其是现代学校的社会功能日趋增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频繁,这种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

“爱心”是开启“差生”心灵的万能钥匙

甘丽燕

近几年来,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我积极参加了各种学习培训,加之在平时的探索实践,深刻认识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是一项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人问我,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没有什么能比用真挚的师爱去溶化“差生”心中的坚冰更令我激动和难忘了!俗话说得好“爱是教育的底色。”的确,师爱是一把开启“差生”心灵之门的万能钥匙,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最好桥梁。在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差生”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现分享于大家:

1 民主、平等地对待“差生”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兼班主任,物品充分认识到对“差生”的转化工作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俗话说“一花独放不胜景,百花齐放才是春。”作为教师,如果对自己班里的“差生”不闻不问,置之不理,那么就是一种严重的失职。笔者一贯注意善待所教的“差生”,不管他们身上存在哪种缺点和不足,笔者始终坚持自己永不动摇的原则:以一颗民主的平常的心去对待他们。几年来,笔者遇到的“差生”有弱智的、有经常旷课甚至逃学的、有打架成性、“野性”难驯的、还有厌学且成绩不好的……可以说,他们的确令人头痛和不安!但是,笔者从没有把他们看做作“另类”,不用歧视的目光看待他们,而是吧他们当作一名真正的学生来对待。从不讽刺挖苦、训斥体罚他们。

2 真诚无私的关爱每一位“差生”

说句心里话,每位教师都有一种不约而同的看法:优秀生不嫌多,而“差生”一个已足够矣!但是,不知道大家想过这点没有:“差生”是谁制造出来的?难道仅仅是学生本人或社会及家庭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学校或教师就没有一点儿责任吗?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才导致了一些学生变为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毋庸讳言,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那些思想品质表现欠佳、学习成绩不好、常有违纪行为的“差生”,一直都得不到老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很多这类的学生,就跟老师形成了对立面,不管你教育如何费尽心机,对他们的教育转化收效甚微。在认识到上述失误后,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上一改常规的办法,不再简单粗暴的对待班上的“差生”。在每天的课内课外,总是细心地关注每一位后进生,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尽量把师爱洒向每一位学生。一位名叫王晓的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妈妈。是个逆反心较重的三年级学生,他除了逃学、打架,还有严重的小偷小摸行为。为了迅速转变他,使他走上正道,我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而是处处满腔热情的关心爱护他。有一次,他患了重感冒,上课时发高烧昏迷过去,我二话没说就送他上医院治疗。当他醒过来,看见我守护在他身边时,泪水无声地涌了出来……还有一次,他爸爸在广东打工没有回来,正巧那天,我从同班的一个学生口里了解到,今天是他11岁的生日,我在自己地家里给他特地地带了菜,买了个蛋糕,为他庆贺,那晚,他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以后,王晓彻底的被我的师爱征服了,而我也得到了“高额回报”,――不仅王晓变好了,班上另外几个“小顽童”也慢慢转变了。师爱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啊!

3 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中要兼顾到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信心,不仅要在思想上、人格上关心他们,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后进生。针对后进生学习上的实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分解目标,降低难度。很多后进生学习上不想学,学习劲头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上有困难、有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目标教学不能太笼统、抽象,而是要分解目标。所谓分解目标,就是为了不使后进生知难而退,我把他们确定的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层次的目标。心理学告诉我们目标太大、太高对人的压力很大,而把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层次的小目标,这样对人的压力就不那么大,并且较容易实现,而这些近期目标的实现又使人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征服更多目标的气势和欲望。例如复习阶段,后进生的学习目标可分解为苦干阶段的小目标。具体分为:平时上课要求做到不迟到、不无故缺旷、上什么课学什么、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平时测验、考试力争及格等,对知识的掌握不能要求后进生一步到位,而是从识记――理解――概括――运用的逐步深化,后进生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或做得比较好,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并加以鼓励、表扬、引导,直至使后进生产生更大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分解目标,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境况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质的飞跃。

除了上面转变“差生”的三点做法,笔者还做到了以下几点:①密切与家长联系,互相沟通,商定工作措施,共同教育;②密切师生关系,对“差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③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从而起到转变一个,带动一片的连锁作用。经过这些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转变一个“差生”,功绩大于培养一个优秀生。

上一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下一篇:如何转化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