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质性”目标不放松

时间:2022-06-19 05:59:55

咬定“质性”目标不放松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用书一般根据学段特点及教材特点为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但这些教学目标属于普适性目标,是一般性目标。我们在进行具体教学时,需要提出“质性”目标。所谓“质性”目标,就是在一般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感特点、思维特点、知识水平等,根据自身对教材的解读,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制订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的过渡期,相对于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而言,目标更高,难度更大。在阅读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是否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参中对于本篇课文提出的一般性目标是: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我根据本课的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确定了三条“质性”教学目标:(1)能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四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抓住动词,体会作者有条理地叙述埋木匣的过程,感受科利亚的认真细致。(3)品读想象,补充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挖”字重复出现的好处。

上述目标的制订虽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但是通过课堂的检验我发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并非纸上谈兵,它是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要达成“质”的目标,还需要“质”的落实。

一、“质”的达标,需起点的把握

为了完成第一个目标,我在第一次教学时是这样操作的:

学生自由朗读,反馈字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请同学围绕这四要素来概括。

沉默了近20秒钟后,只有一两个学生颤颤巍巍地举起了手。我只好牵着学生一步一步走:课文中时间是什么时候,主要人物是谁,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累。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也累。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起点。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在平时的课堂上直接用这样的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没出现过,学生对于这四要素非常陌生,一下子才无所适从。所以基于学生这一起点,考虑到刚进入第二学段学生的特点,为学习用四要素概括课文这一方法作了个铺垫――填空法。

出示: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 ),四年后,他从家门口向前( )。

给了这道填空题作为铺垫后,学生概括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们也乐意尝试着去说,去练习。最后点明,概括记事的文章就可以按照“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来概括。其实这也就是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四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简单,所以学生更愿意学,更愿意去尝试。

对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个难点。假如老师能给予一些方法上的指导,稍作铺垫,学生将学得更好。除了上述提到的用填空法帮助学生概括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引导。

1.课题扩充法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孔子拜师》,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孔子拜老子为师。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为什么要拜、到哪里拜等信息,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关键词归纳法

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词语的学习。对于处在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通过呈现课文的关键词,学生利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赵州桥》一文中描写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有“雄伟”“坚固”“美观”,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这些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赵州桥既雄伟,又坚固,而且美观。

3.提问法

对于一些篇幅不长、内容并不曲折的文章来说,概括主要内容采用提问法简单明了。比如《掌声》这篇课文,就可以采用提问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掌声”前英子怎样?“掌声”后英子又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概括主要内容,感觉就轻松多了。

二、“质”的达标,需过程的增量

在制订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着重要考虑的。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有条理地叙述埋木匣的过程,感受科利亚的认真细致,我进行了以下两次教学尝试:

[第一次\&第二次\&读1、2自然段,找、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圈出动词。\&同第一次\&读动词,你觉得科利亚怎么样?

生:科利亚很细致。

生:科利亚很认真。

……\&1.出示:科利亚先( ),然后( ),接着( ),再( ),( ),最后( )。

撒上一层细沙

放木匣 盖上土 挖坑 用脚踩实 向前数十步

生填空。

2.师小结,齐读。

3.读错误句序,学习、体会按照先后顺序有条理地写作一件事的方法。\&]

所谓“增量”,就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了什么,在哪一点上有了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达到最大的“增量”。

以《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第一次的教学中由于我的问题“科利亚怎么样”指向性不明确,学生泛泛而谈,导致无法体会作者按照先后顺序有条理地写作一件事的方法,未能使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经历“增量”的过程。第二次的教学中,在找、圈、读动词的基础上,通过完成动词填空,使学生既进一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这是“增量”的第一个表现所在。紧接着出示顺序错乱的句群,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孩子们一下子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叙写一件事,必须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像作者这样有条理地叙述才对,习得了一种表达的方法,这是“增量”的第二个表现所在。

三、“质”的达标,需本位的凸显

对于文本中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部分,我第一次的教学是这样开展的:

1.找、读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的段落,思考科利亚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课件:6个“挖”变红)从这6个“挖”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按照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从这个“挖”字感受到了科利亚的焦急、伤心,似乎已经达到了通过重点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标。但是再细细品味一番,又感觉少了一些“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为体现出语文的本位,实现第三个目标,我改变了教学策略:

1.填空,感受科利亚当时的心情。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心里( ),想:( )。于是,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累得( ),但仍然没有找到,这下,心里更( )。

2.(课件:6个“挖”变红)师范读,体会用这个“挖”字,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从连续反复使用的这个“挖”字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么多的内容。作者用词真巧妙啊!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我紧扣“挖”这个关键词,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心理活动的想象补白。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再次把握,又让学生把内在的情感转化为口头语言,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一凸语文教学的“本位”。在对课文内容有深刻体会感受的基础上,我再次抓住“挖”这个关键词,感受并学习作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达到二凸语文教学的“本位”。

其实很多课文都有它特有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找准这些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学习。比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较有特色的句式:“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感受句子内容的基础上,从它特有的形式上进行仿写的训练,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有了“质”的目标,经过了“质”的落实,才能达到“质”的提升。“目标”是教学的最终归宿。让我们吃准目标,提出“质性”目标,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带领学生经历语文的学习过程,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教师帮助 学生发展 下一篇: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