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教”效果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

时间:2022-10-18 11:14:28

“学生评教”效果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

摘 要:通过比较研究两个合班上课的班级“学生评教”结果,对某校“学生评教”模式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学期中和学期末两班之间评教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每个班自身学期中和学期末之间评教结果也存在统计学差异。评教时间与样本量的大小都会对“学生评教”结果产生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适当的样本量进行评教;另外学生对评教指标的认可程度也影响到评价的真实性,需要加以重视。也提出了其他一些可供借鉴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模式;效果;影响因素

1.引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都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高校开始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现阶段,学生评教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在学生评教的实践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评教作用的充分发挥。国内外学者对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普遍持慎重态度[2]。

笔者对两个合班上课的班级进行了研究,通过各班自身对照、相互对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旨在探讨现有的“学生评教”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解决的途径进行探讨。

2.研究对象

调查研究的对象为公共管理专业H、I方向各1个班级(本科,三年级),两班合班上课,评教课程为一门校教改专业课。这两个班级注册生数分别为54、53人,男女比例分别为23∶31、19∶34,无统计学差异(χ2=0.5101,p=0.4751),均衡可比。

3.研究方法

表1. 学生评教表(样表)

教师课程

满意一般不满意

ABCDE

张老师课程1

李老师课程2

王老师课程3

说明:在相应的方格划“√”

学期中由教学管理部门将“学生评教表”发给两个班级,各27份,占50%,由每个班级自行组织填写,收齐后上交教学管理部门。“学生评教表”仅让学生根据“总体感觉”填写满意(分A、B档)、一般(C)、不满意(分D、E档),共五档,样表格式见表1。

学期结束后,参照“学生评教表”的内容发放调查表,按照实际注册数整群抽样(H班发放54份、I班发放53份),由学生自行填写后交回。调查表比学期中“学生评教表”增加一项:“您认为下面的表格能否真实表达您对该课程和老师授课的感受?1.能;2.不能”,用以反映学生对评教模式的认可程度。采用WPS Office 2012和IBM SPSS Stastic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R×C表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学期中每个班发放“学生评教表”27份,全部回收。期末H班回收40份(2份应答不全),回收率为74%,认为“评教表”能“真实表达对该课程和老师授课的感受”的28份,不能的12份,即30%对评教模式持否定态度。I班回收42份,回收率79%,认为“评教表”能“真实表达对该课程和老师授课的感受”的40份,不能的2份;Personχ2= 9.2172,P=0.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班不应答的14份,如果也认为是对评价方式持否定态度,则该班否定率达到了48%;I班不应答的11份,如果也认为是否定态度,则该班否定率达到了25%。

详细评教分析结果见表2、表3。表2中,Fisher's Exact Test结果,H班:χ2=11.617,P=0.017;I班:χ2=37.868,P=0;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合班上课的两个班,无论是期中评教还是期末评教,结论均无一致性。

表3中,Fisher's Exact Test结果,H班:χ2=10.072,P=0.028;1班:χ2=13.856,P=0.003;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合班上课的两个班,每个班期中、期末的两次评教,结论均无一致性。也就是说,期末评教结果优于期中。

表2. 期中期末两班学生评教结果比较

时间班级

评价

ABCDE

χ2P

期中H班1(3)3(4.5)6(8)8(6.5)9(5)11.6170.017

I 班5(3)6(4.5)10(8)5(6.5)1(5)

期末H班2(8.6)4(10)18(12.8)12(5.7)2(1)37.8680

I 班16(9.5)17(11)9(14.2)0(6.3)0(1.1)

注:P值为Fisher's Exact Test的确切概率值。括号内为理论值。

表3. 两班学生各自期中期末评教结果比较

时间班级

评价

ABCDE

χ2P

H班期中1(1.2)3(2.9)6(10)8(8.3)9(4.6)10.0720.028

期末2(1.8)4(4.1)18(14)12(11.7)2(6.4)

I 班期中5(8.2)6(9)10(7.4)5(2)1(4)13.8560.003

期末16(12.8)17(14)9(11.6)0(3)0(0.6)

注:P值为Fisher's Exact Test的确切概率值。括号内为理论值。

5.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与分析,总体而言,以学生的视角,就回收问卷而言,I班5%的学生认为此种评教不能真实表达对该课程和老师授课的感受,H班有30%的学生持这种观点,可以认为该校“学生评教”模式信度、效度不是很好。评教模式有待完善。

数据分析显示评教的时间、评教的过程监督也对评教结果起到决定作用。

6.讨论

有专家指出[3-7]当前我国学生评教问卷指标主要还是以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为主要维度。存在诸多问题:如指标不明确或者难以理解;照搬国外,不符合国情、校情;问卷缺乏信度和效度;学生和教师无法参与评教指标的研究和制定;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被动接受评教等现象。根据研究,笔者认为:

6.1 “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

通过反馈评教结果,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获得学生的学习态度、愿望与要求等资料,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6]。但是该高校评教结果并未反馈给学教师。学生毕竟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观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毋庸置疑“学生评教”结论存在片面性,但是教师可据此建议学生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6.2 “学生评教”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由于学生对“学生评教”重视程度、知识水平、师生感情因素、评价模式缺陷等问题的存在,使“学生评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依靠“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质量做出评价,势必导致教学管理决策的偏差,势必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化,抑制教师的个性特点,压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有研究认为[6]实践中,很多教师由于对学生严格要求得到低分,尤其是在某些高校将学生评价和教师绩效工资以及晋升挂钩,甚至采用“一票否决制”时,很多教师不得不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教好学生不如讨好学生”。

同时,“学生评教”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带来负面效应。教师为避免学生低评,也避免学习意识欠缺的学生通过“学生评教”将学习差的责任推给教师,从而规避教学难点、变通考核难度,使得优秀学生不需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学习上。这样就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3 “学生评教”的价值观基础急需重建

尽管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声明“学生评教”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实践来看,“学生评教”的结果更多的用于对教师的奖惩、晋升等,而没有帮助教师改进教学[8]。因此,必须重建价值观基础:通过“学生评教”,向教师反馈学生的评教信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6.4 “学生评教”模式科学化要求迫切

首先,要合理定位“学生评教”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看到“学生评教”积极的一面,又要避免将其作用绝对化。其次,要避免小样本抽样。一些教学管理部门为图省事,采取小样本抽取的办法选取学生进行评教,既不科学也不严谨,加上对评教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其结果可想而知。有研究者[6]经实践研究后认为“学生评教”应该由全体学生参与方能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对教师评价的准确性。第三,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殊性。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各学科体系内部课程之间的差异是肯定的,在评教过程中应当避免评教过程的一刀切现象。第四,充分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等多角度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价还需要认真听取当事教师对教学的准备情况、教学过程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总结以及听取教师对“学生评教”的反馈意见。

归根到底,“学生评教”目的在于教与学双方能深度、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及时调整,最终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何种评价模式都不应背离这个出发点,而且也应以此为归宿。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将评教流于形式、甚至背离其本质目的,则徒害无益,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空谈,损害的最终还是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提升。

致谢

在此,向参与调查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感谢!向参考文献中所引用文献的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是他们的研究激发了作者的灵感,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毛建青,秦汉林.理性对待和使用“学生评教”的结果——基于国内外学者的文献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41-44.

[2]李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21:244-245.

[3]高碧青,张云富,张丽,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评教模式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21(9):178-179.

[4]苏澎,李冬冬,杨建华,等.某医学院关于学生评教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9 ):888-889.

[5]王力纲,李琼生.高校学生评教问题分析与措施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16-20.

[6]居颂光.对高校“学生评教”利弊的思考[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9):861-867.

[7]赵喜艳.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及优化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64-65.

[8]张杰.大学生“量化评教”的哲学批判[J].中国电力研究,2011,26:52-53.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上一篇:新时期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与特色人才培养之迫切... 下一篇:新疆化学双语教学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