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时间:2022-10-18 10:43:53

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需求分析是语言教学中完善课程设置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本文通过需求调查问卷,了解和分析了一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问卷中包括12个问题,涉及到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期望。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现有课程大纲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需求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12-03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始利用需求分析方法,获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数据支持,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的社会需求。Long认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最紧密,所以是教师制定课程大纲的重要依据[1]。Berwick认为需求的基本内涵是指现状与预期结果之间距离和可测度的差距,需求分析一词自此开始步入研究者的视野[2]。Michael West在1926年出版的一个调研报告中,首次把需求分析方法运用到语言教学中。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传统的语言结构主义观念依然主导者英语语言教学,需求分析没有收到太多的关注。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所做的一系列研究的出现,需求分析再次出现。这次研究使得交际教学法逐渐开始取代当时依然占在语言教学主导地位的情景教学法。这个研究小组发现成功的语言学习不在于掌握了多少语言要素,而是学习者到底需要用该语言干什么。因此,他们提出了共核(common core)的概念。共核的含义是指尽管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类似的兴趣点。共核的概念为我们在普通英语课堂中实施需求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Hutchinson和Water认为需求分析在专门用途英语方面应用较多,但在普通英语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进入21世纪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利用需求分析方法,研究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非英语专业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的理据上[4][5][6][7]。但这对某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还不多。Schutz & Derwing认为,从本质上讲,需求分析是一种高度基于本土情景,讲究实用的活动[8]。本文试图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调查问卷,在新疆一所高校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中,收集数据,了解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参照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要求,提出一些可能的合理化的建议。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以需求分析问卷调查为基础,拟对以下几个问题找出可能的答案:(1)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需求是什么?(2)应对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大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做什么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的两个班92名学生参加了此次需求调查。这些学生已基本完成四年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课程,并开始准备就业。研究工具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问卷由三个部分,12个问题组成,五级选项,其中1~4问题调查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自我评价,5~8问题是关于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和期望,9~12问题是关于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期望。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对问卷做了试测,随机选取了两名学生,填写了问卷。学生问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5,说明测量结果可以接受。

3.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共发放问卷92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问卷采取匿名回答方式。学生在填写问卷前被告知,此调查并非考试,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因担心考试成绩所产生的焦虑对调查结果造成干扰。同时,明确告诉学生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考虑,慎重选择。问卷的所有结果输入计算机,用Excel 2003软件分析频率和百分比。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调查问卷中需求分析的三个维度:学生的自我评价、课程设置评价和教学方法评价,收集的数据,研究做出以下的分析和结果。

1.学生对学习现状的自我评价。此部分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对以下问题的看法:自己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满意程度,影响因素,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以及学习英语专业的目的,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从问题一和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只有6.7%的学生明确表达,对自己现有英语语言能力感到满意,有4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一般,其余的学生都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影响自己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学习效率(46.7%)和学习方法不佳(35..6%)。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时间投入和学习效果产出的比率是不成正比的,也从内心里感知到成功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应该从中发现,除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外,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问题三的回答包括46.7%的学生认为翻译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34.4%的学生认为是听说,这说明学生通过各类翻译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已经意识到翻译技能的培养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同时也说明现有的翻译课程,虽然种类完备,包括英汉翻译,汉英翻译,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和口译,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还不能让学生满意。针对学习英语专业的目的,学生的回答分布比较分散,13.3%的学生认为是父母的选择,32.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需求、英语热促使他们选择的,37.8%的学生是因为个人爱好或需要,如出国或与外国人交流的,35.6%的学生是因为数学没有学好,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在中学偏科,文科类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高于理科类科目,在评估了自己的学业优势和社会需求后,选择了英语专业。这说明,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目的和需求各不相同,呈多样化。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应把学生的这种多样化的需求特点考虑在内,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大纲。

2.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此部分的问题有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最有收获的课程,最希望改进的课程和最希望增加的课程,反映了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的评价和期望。首先,对问题四的回答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是非满意的,其中16.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55.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一般,说明现行的课程安排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最有收获的课程和最希望改进的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趋同性,其中前者有58.9%的学生选择了必修课模块的课程,如综合英语、英汉翻译、口译,对后者有47.8%的学生也选择了必修课环节的部分课程,如语言学、语法或听力。这反映出学生对必修课的偏好:更喜欢重实践和突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训练的课程,对内容较枯燥、知识点较多或机械式的训练课程,学习兴趣不大。教师应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必修课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程认识和学习动机。问题八是关于学生期望增加的课程种类和内容,25.6%的学生希望增加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种类,36.7%的学生希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还有23.3%的学生希望提供更多专业欣赏课程。这说明,学生对课程设置,尤其是选修课课程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现有的课程的种类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此部分的问题反映的是学生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看法,包括他们最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教学方法改进建议四个方面。对最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互动形式更强的课堂活动,其中34.4%的学生选择了小组讨论,30%选择了口头展示,还有28.9%的学生更喜欢角色扮演。这些活动多需要学生采取更主动的交际行为、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精心的组织安排和丰富的激励手段。这也说明,学生并不希望被动地被教师指引和讲授,也不希望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单调和机械。相反,学生更希望在学习中感知英语学习的乐趣和交际活动的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另外,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改变,应有相当的准备,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的时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导师和助手。另外,82.2%的学生认为看英文电影是自己最喜爱的课外学习活动。显然,英文电影很容易在网络中获取,常常有中英文字幕,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类型和影星。这都使得通过看英文视频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付出较低的认知努力和学习成本,获取相对较高的学习回报和学习乐趣。这种隐形的成本-效益分析心理过程对年轻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中引入视频片段,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当然,如何在课堂教学合理运用视频手段,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对于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表示满意的学生人数占53.3%,略高于不满意的比例42.2%,还有4.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学生总体上是认可教师的教学努力的,但还要注意教师应灵活调整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另外,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集中在增加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比例(合计74.4%)上,说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动机倾向性比较明显,更希望学以致用。

三、启示与建议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了解英语学习者的真实需求,以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研究尝试提出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作为参考。首先,许多学生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设计不够满意,希望增加实践性更强、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内容更吸引人的选修课种类。今后的教学大纲中可以增加更多的选修课课程模块,如商务英语类、科技英语类或学术英语类等。调查发现,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学生都希望能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因此新的教学大纲可以继续突出翻译类课程,有层次地增加写作类课程,可以与选修课程模块结合起来,增设如商务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等更实用的课程。翻译类课程被认为既是最重要,又是最有难度的课程种类,但显然机械式的翻译理论的灌输和重复式的练习,让学生对这类课程是既爱又恨。改进教学方法,重实践,轻理论,把翻译实践放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如翻译实习、与翻译公司合作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翻译理论和实践翻译活动的兴趣。这也会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其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更感兴趣。教师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或口头展示,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讲座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教师的角色意识。

当然,一次需求分析并不能完全、完整地反映学生的所有需求。学生的需求变化是动态的,所以需求分析是一个连续性的分析过程,要经过反复验证和实践,才能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另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仅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而不考虑课程和教师的客观需求以及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可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想法,削弱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参考文献:

[1]Long,M.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Berwick,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A]. In R. Johnson (ed.)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48-62.

[3] Hutchinson,A. & Water,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吴亚,孙莺,等.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10(6):104-106.

[5]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37-40.

[6]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23-327.

[7]赵庆红,雷蕾,等.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4):14-22.

[8]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2):125-130.

作者简介:张建磊(1973-),男,新疆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经济学,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教学论。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的模式与路径 下一篇: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