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2 08:42:44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要:在现行基础教育制度下,为了能够增加高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教育部提出了高考双轨制,本文中笔者通过对高考双轨制的提出作为出发点,深刻地剖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考双轨制的一些有效措施与意见。笔者希望这些举措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希望高考双轨制能让更多学子受益,真正使我国成为教育大国,人才大国。

关键词:高考双轨制;教育公平;地区差异;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40-02

一、高考制度拟推行双模式

近日有消息透露,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次拟改革,技能教育无疑是重点。对于技能高考,湖北省已率先试点三年,报考人数逐年升温。经调查显示,报考技能高考的考生大致分为两类:成绩基础薄弱考生和寒门学子。然而,被录取考生在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之后依然出现很多问题,文化短板制约了学习节奏和社会不认可等。用公平视野看待“双轨”,“技能轨”在绝大部分国民思想里还是差生贫困生的“集中营”,重学术、轻技术的大文化氛围对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是不利的。推行两种高考模式,实际上是分层教学亦是因材施教,用国家政策去引导与落实,带动更多人才往技术层面走,然而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现行高考制度不公平的问题和改变地区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高考制度不公平现象及原因剖析

1.现行高考制度探析。教育部规定各省级招生委员会主要以户籍为主,结合中学阶段在户籍所在地学习年限来规定学生报考资格。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着高考改革的步伐,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移民”愈演愈烈的原因。在户籍制度下,现行招生制度逼迫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利于自己局部利益的政策。除此之外,目前全国高考科目设置方式的主流是“3+小综合”这种模式。全国各省级行政区高考命题不统一,分数线不具有可比性,掩盖了高等教育的不公。

2.高考制度不公平原因。(1)计划录取体制。计划录取体制造成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录取标准不同,不同省份之间差异较大,从而形成教育不公平的“马太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教育不发达的河南、安徽等地区是不公平的。上述地区的孩子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要远少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孩子。(2)“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难以改变。高考是高校选拔新生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手段。对大多数国人来说,高考每年只举行一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对考试失利,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有人说双轨制打破了这种格局,上升到社会层面,中国几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官本位思想在国民意识中根深蒂固,以往的高职高专生都是最后批次录取,因而“技能轨”在潜意识里还是“落榜生”的收容所。在面对“学术轨”和“技能轨”的选择,绝大部分考生家长还是不能忍受自己孩子出来是工人,就算是高薪技工,也改变不了上升空间有限、社会坐标偏低的困局。(3)高考录取中的特殊政策为社会诟病。1984年确立了保送生政策,随后出台了加分政策。教育部出台相应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多数政策已经失去了社会公众信任,成为社会腐败的根源。由高考引发的腐败已经渗透到了体育、教育等众多社会领域,这些应当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三、促进教育公平和双轨实施的措施

1.高考招生制度应逐步与户籍管理制度脱离。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学校新一轮调整、合并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采取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增加学校资源,从而促使学校招生本地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户籍制度不能被立即废除的情况下,近日国新办举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无疑给我们带来希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开放异地高考,但“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虽然异地高考三个准入条件只惠及部分群体,但确实前进了一大步。

2.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笔者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多年来,取消全国统一命题实行按省份命题反而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增加难度。全国统一命题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最好命题形式,不论实行分层次双轨制高考,还是实行一年多次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应该坚持。

3.减少和废除某些特殊政策,加大自主招生。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许多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很多已经有违初衷,甚至成为某些既得利益阶层的腐败温床,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直接向教育公平挑战。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自主招生政策,将学生的特长认定交给了高校,学校有权根据学生的特长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和照顾。笔者认为教育部应扩大自主招生高校的数量,逐步取消高考中的加分和保送等特殊政策,不管是对学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选拔都有其重要意义。

4.实行多次高考和双轨变通。美国的大学入学统一考试SAT或ACT,SAT每年进行7次,ACT每年进行5次,考不考、考多少次、什么时候考,都由学生个人决定。我国的高考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考生每年有多次的考试机会,允许学生把最好成绩向其报考的大学呈送。此外,站在双轨制这种分层次的选拔制度角度来说,美国在技能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之间“无缝接轨”又给了我们新的思考方向。美国社区大学一般会和综合性大学签订转学协议,为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子提供便利。同时只要社区大学的学生修够学分,也可以申请进入综合大学。这样的制度安排,相当于为大学生的阶层流动提供一条重要通道。而国内“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模式想要变成能动变通的“立交桥”模式,在改革路上还有很多路要走。

5.高等教育资源应保证在地区间和“双轨”之间的合理配置。国家分配高等教育资源,虽然在个别方面予以照顾,但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财政拨款数量差距较大。国家应充分照顾高等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并且在尽可能向弱势地区倾斜,建立专项资金支持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承前启后,对于国家拟推行的双轨制,政府的财政投入是重要保障,给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以平等的地位。政府不仅要在600多所本地高校实行人才培养转型,在211、985工程等院校也要设置相应的学院,否则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依旧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另外,在科研项目申报、学生奖励方面,也要在现有的政策上对职业教育进行倾斜,让技能型考生享受到的人均教育资源水平提高。

6.教育公平应该在社会变革中实现。教育不公平的根本症结不仅仅在教育本身,还在于社会的结构与体制。纵观这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不难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倒逼”高考改革,双轨制的拟实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但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它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但具体改革细节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郑芬芸.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与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4).

[2]王梅.不同教育阶段中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1,(09).

[3]魏翔飞.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4]杨卫军.教育公平视阈下之“高考移民”现象透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08).

[5]谭志红.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马兰芳:创业路上兰花飘香 下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的模式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