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服务业引领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时间:2022-10-18 10:42:55

探索服务业引领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当前,江苏的城市化进程进入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期,创新型经济引领下的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将在城市转型和新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引领城市转型的主要动力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位置,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探索出一条服务业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一、服务业推动江苏城市转型的新机遇

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群和都市圈空间覆盖面广的省份,当前江苏的城市转型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际经济新格局引发城市体系新变化。当前江苏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中传统工业与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制约了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尽管近年来江苏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因此,江苏要抓住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机遇,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结构变化的互动性,通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推动新一轮城市大发展。城镇化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央对“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逐步形成具有较大辐射作用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江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明确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提升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促进江苏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被定位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围绕培育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江苏的城市化率2011年达到61.9%,高出全国10.6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曲线”的规律,这一阶段将出现城市群、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新动向,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间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的态势更加明显,地区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带动江苏城市整体发展的态势凸显。

第四,率先基本现代化道路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不论从国家高度、长三角区域发展层面,还是自身发展阶段看,江苏已进入全面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经济国际化水平提高,苏北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全省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末,江苏的GDP已经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仅落后于韩国。苏南地区一系列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同时,在“十二五”规划中,江苏提出了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为江苏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鲜明的发展导向。

可见,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现实条件来看,江苏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方式、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主要动力,战略性的机遇期已经到来。

二、江苏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验证

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省份,其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10年,江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52.5:41.4,城市化率已达60.6%,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图1表明了江苏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可以看到,1999年后,江苏城市化率超过第三产业比值,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从2010年江苏三大区域的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来看,江苏整体样本呈现出正向的线性关系(见图2)。从第三产业占比来看,由于受区位、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江苏省三大区域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从城市化率看,苏北、苏中、苏南呈阶梯式上升。城市化三阶段论,即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低速增长阶段,处在农业社会时期;城市化水平在30%-60%之间为高速增长阶段,处于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60%为成熟的城市化社会,即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据此可以判断,江苏整体城市化水平已开始向成熟的城市化社会迈进。然而,苏中、苏北、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存在阶段性差异,苏南地区(城市化率为70.29%)已经步入成熟的城市化社会,而苏中(城市化率为56.02%)、苏北(城市化率为51.51%)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较长周期看,江苏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有着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且非常显著;而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不存在协同关系。但从短期看,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因,而城市化不是服务业的原因。这说明江苏过去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主导来推动的,服务业尚未显现重要作用。根据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城市化受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和发展,随着江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服务业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业发展引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要素和资源流动,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江苏城市化在过去的20年间不显著作用于服务业,这一轨迹表明与国际上城市化基本路径不一致,带有较强的粗放性特征。因此,在当前江苏转型发展、构建服务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尤其通过生产业发展,引进国际服务业企业进入,大力发展研发经济、总部经济,即加快服务业的大发展来促进再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正是基于以上的战略思考,江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江苏城市化率达63%,服务业占比提高到48%。要实现这一目标,江苏各城市必须转变观念,协同推进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布局和优化,促进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全方位推进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江苏作为长三角的主要区域,在长三角协同发展中,首先,既要树立“全域江苏”的整体发展战略,又要注意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上的梯度分工。其次,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服务业的集聚区,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集聚力。江苏应以南京都市圈为载体,促进以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地区在高端服务业上的发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在省内形成多个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区,促进江苏服务业的规模的提升以及集聚能力的提高。在创新经济主导下,促进宁镇扬“同城化”,加强徐州都市圈建设和苏锡常都市圈协调发展,推进南通、泰州等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这种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或城市圈为主体的新型城市体系的建立,能更好地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再次,要通过科学发展考核体系的落实,来推进江苏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化程度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从需求方面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差异容易导致城市空间落差,加之各地区缺乏实际的协同动作,从而容易产生结构性问题和城市病的蔓延。江苏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应通过全球城市体系、国际产业价值链来整合国际、国内的相关发展要素,形成城市、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力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集约化主导的新型城市化。

三、探索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江苏应立足于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的理念,探索出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江苏路径”:

根据区位发展特点,加快培育三大区域发展新亮点和构建新型城市体系。现代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细化、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急切需要,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日趋完善,为江苏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有利平台。江苏要立足长三角大都市发展,充分利用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势,发挥外商投资强度较高、产业基础较好、管理人员较多的有利条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根据江苏三大区域的发展特点,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构建新型城市体系。苏南地区要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定位,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将南京建设成为联结泛长三角地区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打造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先导区。加强苏锡常都市圈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与上海的对接与互动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规模,打造服务业精品,培育服务业品牌。

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扩展服务经济的外部效应。政府应不断提高服务业规律性认识,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如投融资政策和专项激励政策。同时,加快制定相关行业的服务标准,坚持走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市场化相结合道路,在放松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通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主体培育和集聚区的载体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服务型”的主导产业体系,扩展服务经济的外部效应,进而优化城市产业空间,促进城市转型。

利用“市场需求”优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纵观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再到融合的历程。江苏制造业承接国际制造业的不断转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长三角是目前我国国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依托于沿江制造业基地的聚集和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圈,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生产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较为成熟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地域。江苏沿江地区已形成一条外向度和集聚度较高、产业密集的制造业走廊,其中装备制造业是这条制造业走廊中最具生命力和市场潜力的产业之一。江苏应充分利用制造业集聚作用,从而形成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转型。

利用城市化进程加速期,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相辅相成,发展服务业需要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作为支撑。江苏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因此应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城市能级和健全服务功能,如邮电通信、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文化卫生教育等;苏中地区,特大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因此围绕拓宽城市服务功能,可以大力发展房地产、邮电通信、交通运输仓储、商业餐饮等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以提高工业化水平带来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的苏北地区,应着力开拓服务业市场,扩大服务业有效需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商业、农业服务、交通运输等目前比较薄弱的基础和传统服务行业。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科研项目(BRA2012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标志性... 下一篇:粗鄙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