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索《飘》中郝思嘉梦中迷雾的象征性意义

时间:2022-05-24 12:05:47

试探索《飘》中郝思嘉梦中迷雾的象征性意义

摘要:在美国女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主要共经历了四次“梦中迷雾”事件,作者对这几次迷雾的描写都非常精彩,本文将着重探索这几次“迷雾”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迷雾;生存;爱情;象征意义

《飘》是美国女国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小说曾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连其改编的电影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种情况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小说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年轻漂亮,是县里的可人儿,塔拉的骄傲,她本可以在这种象牙塔中度过富贵的一生,可一场战争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命运,当然也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她从一个少女演变成了一位成熟的女性,经历了生存与爱情的考验。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提到“迷雾”这一概念,详尽具体的描述也有四处,分别是:第一次是在思嘉负责一家人生计和管理塔拉初期;第二次是在思嘉嫁给弗兰克后,这一时期作者虽没有对迷雾进行大篇幅的描写,但也是多次提到;第三次是思嘉与瑞德在新奥尔良度蜜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小说第四次提到雾是在小说的末尾,媚兰死后,思嘉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作者对这几次迷雾的描写都非常的细致,所用篇幅也多达几页,可见作者对这种梦中迷雾的重视程度。那么,这种迷雾或者说梦境象征了什么?是怎样产生的呢?又将如何完结!本文将着重探讨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梦境。

迷雾是最能令读者浮想联翩的背景之一,白茫茫的大雾,无边无际,看不清一切,也不知道浓雾后到底藏着些什么,所以思嘉梦中的迷雾总是引起她的恐惧,本文将探讨《飘》中的“迷雾”的象征性意义。

一、最初的迷雾――对生存的探索

纵观整部小说对梦魇中迷雾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的梦境都很相似,都是在一片迷雾中奔跑,苦苦寻找一个她不知道的安全而温暖的避难所。那么思嘉的梦中为什么总是会出现白茫茫的迷雾呢?并且还一连做了许多年。

首先,德国近代作家哈夫纳(haffner,1887,第245页)曾经说:“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梦与我们存在于意识的想法有关,准确的观察总会找到梦与白天的经历有些关联”[1]24这句话在思嘉第一次做这个梦的时候体现的最明显,从炮火连天的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后,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片无尽的寂寞和荒凉一一母亲得伤寒死了,父亲痴了,两个妹妹在疾病中挣扎,大部分的黑人也走了,田亩荒废了,仓库烧光了,遭受洗劫后塔拉一贫如洗。思嘉必须竭尽全力喂饱塔拉所有的人,因为无论黑的还是白的面孔,都在瞪着眼睛默默地请她拿出食物,每天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进入迷迷糊糊、不安的睡眠状态。从这时候开始,困扰她多年的噩梦出现了,可见,思嘉的梦就是她在白天清醒生活的延续,是存在于她的意识当中的。文本对此描写的相当细腻,此时的浓雾在思嘉眼中就是鬼魂、不稳定、无情无义的象征,是将自己推向无知边缘的刽子手。在战争刚刚结束之时“如今唯一重要的是得到最够的食物以免挨饿,有足够的衣裳以免受冻,还需要一个没有过多漏洞的屋顶来遮风避雨”[2]562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3]而“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就是对生存的需要。人们需要食物、饮食、睡眠等。”[4]52食物短缺,衣服破旧单薄,需要大量劳作和照顾病人而导致的睡眠严重不足,这些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也是导致郝思嘉接二连三地做噩梦的原因。由此可见,郝思嘉此时梦中的迷雾代表着生存的不稳定,是她对自己以及对塔拉生存的探索。

那么,思嘉关于生存的迷茫与思考已经产生,那么它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完结的呢?这与思嘉自己的努力和瑞德的帮助都是分不开的。后来为了生存,因为弗兰克是战后少有的拥有300美金的男人,可以为她支付塔拉的租金,于是她又用欺骗的手段抢走妹妹的情人,但是在嫁给弗兰克后,她的这种对生存的渴求并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于是她只有“跑出去,见钱就抢,不问这钱是不是应该属于我,做完这个梦之后,就觉得即使把世界上的钱都给我,我也怕在挨饿。”[2]986可见这是思嘉对生存的要求提高了,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饭、穿暖衣服上了,此外小说多次提到弗兰克的不善经营和优柔寡断,并且脸皮薄到不愿意问以前的朋友索债,可见弗兰克是不能满足思嘉对生存的需要,一时的安稳也没有换取思嘉的生存保障,于是她只有亲自到店铺里去核查账目,不顾形象的沿街推销,甚至后来成为了一个女商人,在木头行业干的有声有色,只有自己掌握着钱财,她才会稍稍觉得安全,也就是在此时,她那象征着生存的迷雾才渐渐地减少了,但是并没有完结。小说对这一时期迷雾的描写虽不如第一时期详细,但从小说“有时夜里醒来,他会听到埋在枕头里沉闷、轻轻的叨泣声[2]766可以看出思嘉对生存的恐惧与思考并没有减少,直到思嘉最终与瑞德成婚。此时,思嘉关于生存的迷惘才算有了一个结局,至于她在度蜜月时的那次噩梦中的迷雾,更多的是对爱情的迷茫,本文将在下段具体分析,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生存满足后的迷茫――对爱情的探索

小说中第四次迷雾的描写是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在虚拟的梦境中,这次的描写是直接抒发了思嘉对爱情的思考,但纵观全书,我们不难看出,思嘉与瑞德在度蜜月时所做的那一场噩梦(第三次噩梦)其实也是对爱情的迷茫。她梦见了自己又回到了塔拉,塔拉一片荒芜。妈妈死了,随她而去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力量和智慧,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她能够向他求助的,没有一个人是她可以依靠的。“又有个可怕的东西在追赶着她……她不知道的安全的避难所。”[2]1019与前两次迷雾相比可以看出,思嘉此时遇见的迷雾代表了依靠、力量和智慧的迷失,无从寻找,这时候的她是想穿透迷雾去寻找一个像塔拉和妈妈一样安全的避难所。此时的思嘉已于瑞德结婚,吃得好穿得暖,已经不需要再担心生存上的安稳,那么思嘉为什么还会一直感到迷茫呢,从她梦中的迷茫可以看出,她不知到自己可以求助和依靠谁,其实无论是在自己管理塔拉初期还是逐渐走上一个女商人的道路,瑞德都是她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靠,只是思嘉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才会还是和以前一样感到迷茫,此时她的迷茫是象征着爱情的迷茫,那么思嘉的对爱情的迷茫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为何结束的。

思嘉的梦中一直有一个地方,在那里她可以躲避一切灾难,得到帮助,是个安全而温暖的天堂,“世界上谁能帮助她”,在小说中,思嘉一直认为自己爱的是阿希礼,也一直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依靠,于是苦苦追寻了十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思嘉是县里的美人儿,有成群的帅小伙儿崇拜和追求她,只要有她的地方,她就不能允许别人成为话题的中心。对此,陈仲庚说过:“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包括两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5]在这种情况下,她又怎么能允许风度翩翩的阿希礼爱的不是她呢,阿希礼对她一直彬彬有礼,不像别的小伙子为她争风吃醋,也没有向她求过爱,这样,她那要求自己被重视的自我价值就没办法实现,所以她一直对阿希礼念念不忘,甚至在他成婚后还向他表白。此外,当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后,人们便会长时间做出努力去满足如安全、稳定、爱和相属的需要[6]思嘉对阿希礼的爱也体现了思嘉对这类更高水平的需要,她一直在苦苦追寻,但正如她的梦一样,迷茫而不知道方向。再次,思嘉虽然凭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征服了物质世界,但她在爱情世界里是一个无知单纯的人,小说中写到“我缝制了……不是爱他这个人。”[2]1210她自己的盲目无知让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梦里,迷茫看不清方向。

既然思嘉在感情上没能像她在物质世界里主要是靠自己走出迷茫,那么她周围的人对她的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因为主要讨论的是思嘉的爱情迷雾的完结原因,所以主要是与阿希礼,白瑞德有关。阿希礼从一个旧时代典雅的绅士,到自己都逐渐陷入迷茫、失落无助中,他连自己都无法拯救,更别提去引导思嘉走出迷雾,看清世界了。而瑞德不同,瑞德在第一次在卫约翰家见到思嘉,就知道他们是同一类人。从那以后,无论是思嘉与查理、弗兰克结婚,还是后来与自己结婚,瑞德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她。但是思嘉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瑞德爱她的表现,甚至在于瑞德的婚姻生活中,还常常想着阿希礼“要是如此亲近地枕着的是希礼的手臂,那该有多好呀[2]1018她还沉浸在对阿希礼虚幻的爱中,认不清自己,所以她就还要继续做这个梦,并在梦中苦苦追寻她的爱。小说在结尾处第四次说到迷雾,与前三次不同,这次思嘉看见的迷雾实在现实生活中,媚兰死后,思嘉独自一人回家,“她开始奔跑起来……到灰蒙蒙的迷雾中去寻找在某一个地方能找到的安全感。”[2]1215此时的迷雾也同样象征着恐惧与盲目,但是似乎已经仅仅是一座不高的城墙,只要思嘉再努力奔跑几步,就可以轻易跨越。那么这种现实的安全感是从哪儿传递出来的呢?是她与瑞德的家,“回家,到瑞德的身边去!”[2]1215于是,她的恐惧、不安全感顿时消失了,她再也不会在梦中苦苦追寻,梦中的迷雾也随着风飘散了,她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折磨她这么多年的噩梦也终于结束了,尽管小说的结尾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并没有安排符合读者期望的大团圆似的结局,但是我们和郝思嘉一样清楚,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剩下的就是在明天开始的以后为之努力奋斗了。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内战,自此之后,美国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战争刚结束时,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的确都遭到了摧毁,黑奴重新获得自由,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随风而逝,飘得远远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臭架子,努力奋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难怪连亚兰大上流社会的中坚分子也不得不降贵 屈尊,卖糕饼的卖糕饼,赶马车的赶马车。整个南方对未来如何生存都是进行了深深的探索。

结语

总之,文学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其中人物的塑造过程就是对人性挖取、探讨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郝思嘉正是因为没有正确了解自己的生存和爱情需求,才会一遍遍地迷茫、做噩梦,但是幸运的是她最终看清了自己,所以迷雾梦境也就随之消散,借助郝思嘉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需求。(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释梦[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5

[2](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

[3]赵淑萍.从需要层次理论探讨《飘》中斯佳丽的行为动机[J].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4][6]王娟.雾的迷茫 心的归宿――《飘》中思嘉的雾中的欲望[J].云南师范大学

[5]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我国会计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