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时间:2022-10-18 10:39:31

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提要农业科技传播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取得的成绩和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时刻,认识到农民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对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以农民为中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有效地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取得的成绩

我国是农业大国,政府对“三农”工作历来非常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有:政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专业学会、协会,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以及出版机构等。这些部门通过各自的体系,各级政府的政策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动态、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推广的先进经验、农业科技传播的理论研究成果等。

2、我国在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与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有效模式。一些地方结合各地特点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如南平的“科技特派员”模式、宝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以及河北省启动的以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中心(站)为基础的农业科技传播工程等。

3、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作物、畜、禽、渔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使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发展中国家前列,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

4、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电波入户”等活动,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另外,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开展了对农民的系统培训。

二、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传播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不少地方科技投入经费还被挤占和挪用,农业科研事实上已成为“吃饭”科研。由于科技投入不足及资金分配上的分散性,致使近年来缺乏重大的突破性技术成果。而研究和推广的农业科技项目,更是由于经费紧缺,致使推广困难,甚至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虽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科研课题申报,成果评价机制的导向不合理等体制因素,使“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目前,全国虽然拥有相当数量的农业科研院所,但由于农业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造成农业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大量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科研成果少。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技术缺乏。

3、农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纳能力较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由于受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新技术接纳能力较差,尤其是当前“务工经济”的出现,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劳动力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妇女,当他们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时,对于专业的术语听不懂,失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的传播。

另外,农民的需求是从现实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当面对自上而下的推广项目,如果没有相关部门投入一定的资源,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风险将由农民自己承担,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成正相关,现行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推广缺乏有效的激励,难以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三、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议

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欧美国家中的农业推广学科被“沟通与创新”学科所取代。所谓“沟通与创新”指的是“与农民交流和沟通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农民采用技术的过程”,创新是农民认识技术、选择技术,并在技术采用过程中对技术进行应用、调试及改造的过程,这实质上是“推广”内涵的改变。

新的推广理念和思想确立了农民在技术选择和技术采用交流中主导和平等地位,不再将农民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与之相反的是,它认为农民对技术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来主动寻找技术并采用技术,即动力来自农民,这种理论直接影响到了一些国家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例如,英国的推广体系由原来的NAAS(国家农业咨询服务系统)到现在的ADAS(农业发展及咨询服务系统),始终强调的是以用户――农民为导向的咨询服务意识。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处于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时刻,确立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这对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要研究农民的需求。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抱怨:我跑断腿,说干嘴,农民却“不合作”,一点也不积极。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等自身条件限制,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传播的项目多是政府、科技单位单方面决定的,体现的是政府政策要求、市场要求,恰恰忽视了市场主体――农民的要求,出现了政府“好心”办不成好事的现象。农业科技传播中农民不合作的难题,背后体现的是农业科技传播中相关部门缺乏对农民的真正了解,不知道农民需要的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传播什么”是农业科技传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很多人会认为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等自身条件限制,在农业科技方面是自己不会太多的考虑,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在农民的科技需求调查上,还不如替他们做出决定,效率会更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农民对技术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即农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来主动寻找技术并采用技术,即动力来自农民。因为农民对其生产生活环境自有他们自己独到的认识,为了生存及发展,他们拥有相当丰富的技能及对事物的判断和生存发展策略,即在发展领域称为的“乡土知识”。农民在发展中有很大的潜力,这必须得到认同。因此,农业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做需求调查,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紧迫。首先,要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实行“一村一品”,大力培养专业农民、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广谱性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好科技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明白纸、科技直通车、农技110、农民科技书屋等活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其次,要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鼓励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培训基地;第三,要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加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具有农村特色,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衔接,集政策咨询、法律常识、科技知识、职业技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建设一批以农村示范性中职学校、农村成人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培训基地。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采取学历教育和长期培训方式将农村干部、农村科技带头人送到大专院校、培训机构接受高层次的成人教育,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3、要选择适当的农业科技传播媒介。在农技推广中,选择什么样的媒介传播农业科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而定。比如,由于资金的限制,有些地区采用价格较为便宜的报纸媒介来传播农业技术,报纸这一媒介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但由于文字的抽象性,加之报纸并不是农村地区农民常用的信息媒介,使得传播效果并不好;反之,电视因其形象、直观,正是农民使用最高、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因此,农业科技信息可以重点考虑电视运用,如可以开辟电视农业科技固定栏目。中央电视台7套就深受农民欢迎,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仅靠一套统一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民的需求是不现实的,各省应该根据各自的农业具体情况来创办各省的农业台,条件不具备的省份可以跟已有的省市电视台协商,开辟出固定的农业科技栏目;其次可以考虑恢复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还保留着大喇叭,但这些大喇叭处于闲置状态,农业科技传播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媒介,加大广播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发挥其快速、强制性收听的作用;再次要注重开发新媒介。尽管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的使用还不高,但要认识到新媒介的综合性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竞争的,尤其是手机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率直线上升,利用其快速告知功能建立“农业信息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免费向农民手机用户养殖和种植技术等短信,同时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

4、要善于使用“意见领袖”。农户采用新技术是依据各自条件和基础,做出有利于各自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收入最大化的有限理性的选择。一般情况下,由于新技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且普通农民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此,在农技推广中,面对新技术、新品种,农民会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这时,就要根据农民的这一特点使用“意见领袖”。所谓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人。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寻找具有话语权、说话最有可信力的意见领袖作为新技术的示范户,先对其进行点对点的具体指导,而“意见领袖”使用新技术的成功会吸引其他村民的效仿,产生连锁反应,最终达到农业科技普及。“意见领袖”一般是在当地被公认为比较有知识、经济地位相对高、社交能力比较强、社交面比较广,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一般可以通过随机询问村民“村里最相信谁”或召开村民大会的方式,从中选择“意见领袖”。

5、大力培养用心服务、能扎根下来的农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受农民欢迎的农技推广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离不开实际情况,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指导也千差万别。对农业技术的应用只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但在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短缺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员要留在农村,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更不多见。现在乡镇一级的农技推广人员中大部分是近几年农校等学校毕业的青年人,这些“80后”自我意识较强,出于自我发展和家庭、子女上学等问题的考虑,只要有可能都在尽一切可能向县城转移。把这部分人留在农村,安心工作,为农民服务仅靠提倡奉献精神是不现实的。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消除他们所关心的学历、职称和子女就学等问题,才能放下包袱,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总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正处于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时刻,认识到农民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这对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鄢小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的障碍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6.2.

[4]胡瑞法,黄季,李立秋.胡建锋让农业科技进村落地[J].时事报告,2005.2.

[5]王福海.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导产业定位研究 下一篇:快乐经济学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