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

时间:2022-10-18 09:46:22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培养

【摘要】传统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的压抑。我们要发展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本文作者认为,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方法,运用新技术,是走出传统教育误区的关键。

【关键词】主体性培养;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然而,根据对我国部分留美学生的调查,我国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不比美国学生差,但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外,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如美国学生。究其原因,便是我国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现代教育该如何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呢?笔者认为,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方法、运用新技术,是为关键。

一、树立新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法观念,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强调知识的量,现代教学观强调知识的质;传统教学观强调学习的结果,现代教学观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强调学习的过程;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把知识灌入其中,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传统教学观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现代教学观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法。教育的科学性在现代教学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只有树立新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我们才可以去谈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二、创造新方法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就语文教学而言,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无论是什么课文,一律串讲串问,从头问到尾,问题问完了,学生答完了,课文也讲完了。这串讲串问,总是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灌输,满堂讲,满堂问,以讲代学,以问代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恶性循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走出这种串讲串问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构建生动具体的问题教学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的教育教学过程,安排丰富多彩而又恰如其分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把学习新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教给方法,整体阅读

文无定法,学无定法,但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一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则是固定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应先从题目入手,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行文的脉络,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段落,疏通字、词、句、段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再概括,总结全文,从形式到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学生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质疑问难,训练技能

启发性阅读,教师点拨,解答疑难,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出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由“教会”向“学会”的突破性转变。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也并不是以讲为主,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段再次阅读、思考、概括、讨论、探索、领悟。这样,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阅读技能大大提高。

(三)发展个性

人的个性内涵十分丰富。它在个体身上表现为由各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金”整体,同时又由于心理要求的不同组合而在个体身上表现出一种独特性。因而大千世界才有一个个个性鲜明、生动的“那一个”。在学习中,学生们的个性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有学者提出了自学过程中“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观点,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超前学习。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说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超越教材,超越老师的束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由想象,尽情遨游知识的海洋。

三、运用新技术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铁嘴讲到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走进了普通中小学的课堂。广大教师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例如,由于多媒体信息的组织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学习可以自选内容,自定进度,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交互性,可以双向交流,能够自主进行探索或学习;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参与性,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与操作感,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学习变为妙趣横生的主动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

总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为主体”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善学”与“好学”同样重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掌握学习规律和科学方法,由学会到会学,这是当今教师的神圣职责。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探究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