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世界的一座绚丽花园

时间:2022-10-18 09:06:54

语文世界的一座绚丽花园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语文世界中又一座绚丽的花园。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好本地、本校的教学资源,精心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认识特点 利用资源 组织活动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丰富。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情况并不少见。学习资源枯燥乏味,学习方式单一,是当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时代,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它把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毫无疑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形式。它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的语文学习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成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而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一、综合性学习课程:别有一般风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当清楚地认识它的特点。

1.学习目标的多向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目标的相互渗透,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倡导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进行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3.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学习方式的活动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获得,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

5.学习效果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逐步提高,而且有益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6.学习主体的自主性。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真正的保证。学习内容的选取,学习形式的选择,学习成果的交流方式,都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个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及学习主体等各方面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差别,从传统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为学生开辟又一座绚丽的花园,让学生欣赏到更丰富也更精彩的语文世界。

二、综合性学习资源:从教材走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出,拓宽了语文课程的视野,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这是符合“大语文”的教育理论,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教材里的一些“综合性学习”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只能敷衍了事或干脆放弃。实际上,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一个供教师参照的方案,在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给予教师与学生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和当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和范围。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材提供的范围非常宽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广泛搜集民俗民风,可以是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是婚丧嫁娶风俗,也可以是饮食举止习惯等。在活动内容选取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一项,甚至只了解当地的一个民俗节日、一首民歌民谣、一种饮食习惯也可以。教师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应把握住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活用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

学习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身边的生活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教师应自觉、努力地去开发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转变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教师要具有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启发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

1.挖掘自然资源。

高山流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美妙的天籁,无穷的奥秘……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更蕴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无穷无尽的资源。我们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摄取语文素养。在大自然中,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的美妙,会想着把这一切表达出来,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会产生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找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如在进行“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踪迹”、“脚踏一方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可因势利导,带学生到田园或山野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微微的和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活动中,尽情地寻觅春天的踪迹,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妙。走进自然,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关注自然,体悟自然,在观察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2.挖掘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摄取语文素养。如在开展“关注我们的社区”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人群集中的社区或村组去,走上街道、市场采访市民,或深入农家、田间访问老农。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引领学生去探究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究家乡变化中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生活观念的变化,然后对家乡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生活观念,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3.挖掘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布告栏、各种广告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人文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化世界,在人文资源中摄取语文素养。如在开展“漫游语文世界”、“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等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的人文资源,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具有特色的人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往往会获得意外的成功。

校园文化也是重要的人文资源,要利用一切资源和契机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方阵地,可建议学校创立“校刊”和成立“校园之声”广播站,开辟“校园新闻”、“校园论坛”、“下水作文”、“名作赏析”、“优秀作文”等栏目,师生竞相发表作品,共享收获的喜悦。可号召同学们把自己的课外书集中起来,成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进行安全知识比赛,结合文艺会演进行课本剧表演、朗诵竞赛,结合校本课程进行爱学校、爱家乡的征文比赛,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的演讲比赛等。要让学生把握语文学习的每一寸天地,让生活的空间充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气息;让学生抓住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瞬间,尽情释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与活力。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关键在于我们要把目光由教材转向生活,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创造性地设计出富有特色而且有意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教师:综合性学习的主导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虽然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但教师仍然应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做好这样一些工作:

1.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在每个教学大纲单元的后面,其话题主要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设计,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小结、延伸和综合运用,针对性和综合性强。因此,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课不可有轻视之心,也不可随意、盲目地应付,更不可省略不上。否则,要落实课标中的三个维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了纸上谈兵了。

2.要做好活动的准备。

活动准备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准备资料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些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采用各种方式搜集资料。教师自己也应多搜集资料,用于补充学生资料中的残缺或空白,以保证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

3.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学生对综合性学习不大了解,因而缺乏兴趣,这必然会影响到活动的效果。特别是在升学应试的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往往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特点及实践的意义,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真正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4.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

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都应该有具体的目的和任务。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整个活动的具体要求,应该怎样活动,应该完成哪些任务。有些活动的内容学生可能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还要具体说明,如“到民间采风去”活动,学生可能就不清楚哪些内容属于“民风民俗”。

5.要指导活动的方法。

综合性学习,都是自主性活动,大多数学生都缺少这样的经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方法予以具体的指导,必要时还应该示范。就如“怎样搜集资料”活动,根据不同的要求应该怎样搜集,根据同样的要求又有几种不同的搜集方法,搜集到的资料应该怎样摘记整理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6.要跟踪活动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不是教师提出了要求,指导了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自由活动,还必须跟踪活动的全过程。比如开展“感受自然”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尽可能和一些学生在一起,以便随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7.要检查、评价和交流活动的成果。

综合性学习也是教学活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要善于组织学生用适当的方式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成功和收获的乐趣。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一方面可以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胆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要及时指导学生写作。

写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很明确:一是在积累资料、获取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使学生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为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对写作环节随意或忽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残缺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语文世界中又一座绚丽的花园。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好本地、本校的教学资源,精心组织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峡,康健,丛立新,高洪源.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中英方位词“上”和over的... 下一篇:应用文写作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