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分析体会45例

时间:2022-10-18 07:38:46

鼻内镜手术分析体会45例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方法,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更好地服务患者。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经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患者45例,根据鼻窦炎鼻息肉分期标准,以平均数分A、B、C 3组,观察治疗效果,手术后半年随访。结果:A组治愈率90%,B组79%,C组72%。结论:通过规范鼻内镜手术患者治疗,损伤小,恢复快,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鼻内镜 手术

随着耳鼻喉科经鼻内镜手术适应证和范围日益的扩大,这对开展鼻部手术有重大的飞跃,鼻内镜手术具有损伤小、路径短、恢复快,尽量保全功能的特点,对耳鼻喉科疾病手术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鼻内镜手术用于临床时间短,临床经验不足,治疗观点、方法不同,患者治疗效果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提高鼻内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45例经鼻内镜手术患者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月经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21~50岁,平均37岁。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型分期标准)[1],Ⅰ型25例,Ⅰ期15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Ⅱ型16例,Ⅰ期6例,Ⅱ期8例,Ⅲ期2例;Ⅲ型4例。采用视角为0°、30°、70°的鼻窦内镜及其配套手术器械。

方法:45例患者手术前常规做心电图、血分析、凝血两项检查,患者常规做鼻窦冠位CT扫描检查等。辅助检查对临床治疗必不可少,医生不要主观判断。麻醉方法为采用局麻加表面麻醉下进行,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鼻窦表面麻醉3次,用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节阻滞麻醉,下鼻道黏膜下或息肉组织中进行浸润麻醉。行上颌窦手术时,以中鼻甲和下鼻甲为参照物,确定上颌窦开口位置作窦口开放;行额、筛窦作鼻窦开放及鼻息肉摘除手术,以中鼻甲基部为标志;行蝶窦手术时以后鼻孔上穹隆为标志[2]。45例患者采取平仰卧位,头部垫高10°~20°,术前1天剪鼻毛,清洁鼻腔。将45例患者根据术前检查鼻腔情况、检查鼻窦CT结果、有无过敏性哮喘、临床分期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因素方面根据算术平均数分为A组15例,B组15例,C组15例。(1)A组:①术前给予抗生素先锋霉素V5g+0.9%生理盐水150ml静滴,地塞米松2mg静滴,地塞米松最大量可用到5~10mg/日;患者连续用6天量,1次/日;②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黏膜表面麻醉、根据临床分期进行鼻内镜术;红霉素眼膏油纱条填塞。因鼻腔填塞不能通气,患者需张口呼吸,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③医生术后48小时将取出填塞红霉素眼膏油纱条,每天清拭鼻腔换药1次,注意观察鼻腔渗血情况,鼻腔干燥者,选用NS棉片贴敷鼻腔黏膜,以湿润痂皮易于取出冲洗,观察鼻腔伤口出血和通气情况。每天最多可进行2次,术后第6天,冲洗上颌窦腔。7~10天后鼻窦镜复查。(2)B组:术前未用抗生素及激素,当天行鼻内镜手术,术后48小时取出红霉素眼膏油纱条,嘱患者勿自行取出鼻腔内纱条,每天清拭鼻腔换药1次,术后第6天,冲洗上颌窦腔。7~10天后鼻窦镜复查。(3)C组:术前、术中同A组,医生为患者术后48小时取出鼻腔红霉素眼膏纱布条,按原来鼻腔给予1次/日,简单的普通换药,术后第6天清理冲洗鼻腔后患者出院,告知患者1周后来医院行鼻窦镜复查,6个月随诊判断。

手术效果判定标准[2]:根据1997年鼻内镜手术疗效判定标准(海口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黏膜上皮化,无脓性物;②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窦腔黏膜局限性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③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术腔黏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物。

结果

术后1周内检查术腔有较多的干痂,2~3周后干痂均全部脱落清退。45例中手术中出血量超过300ml 1例,术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例。45例患者全部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时检查情况:A组治愈率90%,好转19%,无效1%;B组治愈率81%,好转18%,无效1%;C组治愈率75%,好转22%,无效3%。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A组治愈率最高90%,C组最低72%;无效率C组最高3%,A、B组均为1%。说明了A组病例处理到位,患者手术后并发症较少,手术效果理想,而C组仅重视了术前术中处理,而医生忽视了术后换药细节处理的重要性,患者术后粘连、窦口狭窄等并发症增多。

讨 论

鼻窦内镜手术与传统的鼻窦手术相比,具有疗效出现快、症状治愈好转率高,且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操作规范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补充,要做好每一位鼻内镜手术患者的诊疗工作,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手术前医生要全面细致地询问病史,医生详细的术前检查及周密的治疗方案为手术成功提供了基本保障,患者手术前建议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地塞米松6~7天,能抗炎消肿,手术中减少出血,手术中有血污染时需止血后再进手术。如为两侧鼻腔同时进行手术,可一侧鼻腔止血,进行另侧手术,反复交替操作。手术中术野暴露清晰,便于医生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⑵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手术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手术技巧和对解剖部位的熟悉程度,熟悉内镜下鼻部解剖都对手术成功起决定作用;术前必须进行鼻腔局部检查,了解鼻腔发育情况和病变的范围及部位性质,术者要亲自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了解鼻腔及窦口复合体发育情况,手术中术野必须保持清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不同的病变,掌握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忌术中频繁地出入器械,致下鼻甲黏膜撕脱鼻内镜手术副损伤[3],导致术后黏膜粘连,不要过分地要求引流,切除组织过多,造成手术创面过大,影响黏膜转归;C组有1例因鼻腔多处病变,一期手术创面过大,术中填塞不到位,术后出现鼻腔严重的黏膜充血肿胀,渗出较多,炎症持续时间延长,黏膜延迟愈合,为防止鼻腔黏连应注意:①术中操作要轻、准、柔和,尽量缩小手术创面;②患者的中鼻甲与残留钩突间距>5mm[4],下鼻甲前、中、后3点与鼻中隔术中距离>5mm;③术后及时规范换药。(3)术后每次换药时,医生操作时要逐步进行,循序渐进,要仔细彻底清理鼻腔,换药时切忌强硬操作;操作时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配合要点,防止患者在术中因烦躁引起头位变化而误伤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前给予1%的地卡因表面麻醉后,再进行清理鼻腔,如黏膜肿胀明显,先给予黏膜减充剂,再进行鼻腔清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黏膜急性炎症期禁行鼻窦镜复查;鼻窦镜复诊第1个月间隔平均10天左右,不可过频,防止黏膜递加性损伤致重复性炎症,增加复诊次数。C组有2例术后换药不及时,过于简单草率,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鼻腔粘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134.

2 庞守领,王戒杰.耳鼻喉科围手术期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

3 孙树岩.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并发症的总结.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5:336-338.

4 廖艳萍.鼻内镜手术鼻腔粘连的处理.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5:700.

上一篇:新生儿败血症184例临床研究 下一篇:经内镜传播的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