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184例临床研究

时间:2022-03-04 08:35:57

新生儿败血症184例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对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8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结果:病源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184例临床诊断病例中未行血细菌培养91例,进行血细菌培养93例,阴性者32例,细菌培养阳性确诊者61例。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结论:血细菌培养对诊断意义重大,可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诊断依据,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血培养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疾病中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10‰。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极低体重儿可高达164‰,长期住院着者可更高达300‰[1]。病死率为10%~50%[2]。了解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指导临床工作意义重大,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84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据2003年昆明全国新生儿会议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临床诊断标准[3],选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8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行血常规检查,测定C反应蛋白(CRP)126例,血培养93例。通过对改组病例的病例来源、临床表现、原发感染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等回顾性分析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总结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体会。

结 果

病例结构:184例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17.66%(184/1042)。来自农村的166例,占90.22%,城区18例(9.78%)。男107例,女77例。日龄≤3天63例(34.24%),3~10天89例(48.37%),>10天32例(17.39%)。足月儿141例(76.63%);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43例(23.37%)。治愈96例,治愈率52.17%;好转67例,好转率36.41%;放弃治疗10例(5.43%);死亡6例,死亡率3.26%;转院5例。

临床表现:体温异常者152例(82.61%),其中发热者130例(70.65%),体温不升者22例(11.96%);体温正常者32例(17.39%)。伴随黄疸者75例(40.76%),发绀31例(16.85%),肝脾肿大14例(7.61%),休克5例(2.72%)。有局部感染灶者139例(75.54%),其中脐部感染者80例(43.48%),皮肤异常者29例(15.76%)。呼吸道感染者38例(20.65%),肠道感染者8例(4.35%),结膜炎1例。并发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2例(6.52%),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4例(2.17%)。合并先天性巨结肠1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WBC)计数:WBC增多者(>20×109/L)(日龄≤3天者>25×109/L)者95例(51.63%),WBC减少者(<5×109/L)者22例(11.96%),5~20×109/L者67例(36.41%)。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T)≥0.16者69例(37.5%)。血小板(BPC)计数:BPC≥300×109/L者39例(21.20%),BPC为(100~300)×109/L者138例(75%),BPC≤100×109/L者7例(3.80%)。

②C反应蛋白:CRP定性检查126例,83例阳性,43例阴性,阳性率65.87%。

③血培养分析:未行血培养91例,血培养93例,培养率50.54%,阴性者32例,阳性者61例,阳性率65.59%,阳性确诊率33.15%。2004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119例,未行培养68例,血培养51例,阳性31例,阴性20例,培养率42.86%,阳性率60.78%。2007年1月~2008年10月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65例,血培养42例,阳性30例,阴性12例,培养率64.62%,阳性率71.43%。2004年1月~2006年12月新生儿败血症以临床诊断为主,血培养检查相对不足,阳性确诊病例占26.05%,细菌培养率42.86%。2007~2008年10月注重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占46.15%,细菌培养率64.62%。

④病原菌分布:93例血培养病例中有61例阳性,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占59.02%,肺炎球菌10株,占16.39%,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6.56%,乙型链球菌4株,占6.56%,肺炎杆菌2株,占3.28%,绿脓杆菌2株,占3.28%,四联球菌2株,占3.28%,变形杆菌1株,占1.64%。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2008年10月30例阳性病例中经临床治疗1周后第2次血细菌培养19例,治愈转阴者13例,仍阳性者6例,其中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2次培养仍有金葡菌生长者4例,1例转为乙型链球菌败血症;6例中另1例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2次培养仍为表皮葡萄球菌。

⑤药敏试验: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头孢曲松钠22株敏感,15株耐药;头孢噻肟钠21株敏感,15株耐药;头孢哌酮钠12株敏感,6株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株敏感,5株耐药;环丙沙星23株敏感,10株耐药;阿米卡星9株敏感,1株耐药;青霉素11株敏感,25株耐药;氨苄青霉素钠8株敏感,22株耐药;羧苄青霉素钠11株敏感,14株耐药;苯唑西林钠4株敏感,12株耐药。万古霉素9株药敏试验全部敏感。

10株肺炎球菌药敏结果:头孢曲松钠3株敏感,6株耐药;头孢噻肟钠6株耐药;头孢哌酮钠1株敏感;环丙沙星4株敏感,3株耐药;阿米卡星7株敏感,2株耐药;青霉素3株敏感,4株耐药;氨苄青霉素钠2株敏感,3株耐药;青霉素钠3株敏感,4株耐药;庆大霉素5株敏感,2株耐药;万古霉素7株药敏试验全部敏感。

讨 论

临床表现仍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依据。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其表现除了不吃、不动、不哭外,体温异常、局部感染灶(特别是脐部感染)、黄疸和呼吸道感染亦较多见。由于新生儿皮肤等屏障功能差,很容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做好新生儿期脐部、皮肤及呼吸的道护理是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重要保证[4]。

血培养是新生儿败血症确诊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NICU的发展,静脉留置针、呼吸机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使机会致病菌所致感染有增加趋势[4]。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等G+菌为主,药敏试验青霉素类普遍耐药。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时,要加强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确诊并指导临床用药。

实验室检查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组资料显示WBC计数、I/T、CRP与新生儿败血症有较好的相关性。而BPC计数相关性较差,可能与血细胞分析仪本身原理有关。近年来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是新生儿感染的适宜指标,具有廉价、快捷、取血少等优点,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5]。降钙素(PCT)的测定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是多种原因败血症诊断重要指标之一,应结合血培养,CRP,I/T综合判断区别细菌与病毒,区别血培养的真伪,有助于全身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重点在农村。本组184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来自农村的占90.22%,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农村育龄妇女及孕妇接受健康教育机会少,接受教育能力不足,缺乏育儿知识,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更新育儿护理观念对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

2 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0.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

4 薛辛东,李永柏.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

5 李铁耕,徐放生,程显芬.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北京医学,2008,30(1):28.

上一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变6例分... 下一篇:鼻内镜手术分析体会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