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内镜传播的医院感染

时间:2022-09-04 02:16:53

经内镜传播的医院感染

内镜检查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疗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对内镜未采取合理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措施,可造成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成为看不见的隐患,可能导致暴发性医院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993年,美国消化内镜学会的统计表明,内镜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1/180万。国内有关报道[1,2],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的感染率为0.8%。为提高对经内镜传播的医院感染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细菌性感染

沙门菌感染:经内经检查引起的沙门菌感染主要有7种血清型,主要有纽波沙门菌、奥拉宁堡沙门菌、Algona沙门菌、奥斯陆氏沙门菌、Kedougou沙门菌等。Dean认为,用于清洗内镜的消毒剂对大多数患者具有很小的抗沙门菌活性作用,因此易引发沙门菌感染。内镜检查后沙门菌交叉感染可引起伤寒,而结肠镜活检钳未进行适当的消毒是交叉感染的原因。Dwyer等报道84例内镜检查后发生沙门菌感染,其中6例发生败血症,1例死亡。

假单胞菌感染: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假单胞菌的繁殖。大多数急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由医院感染导致的,最常累及的器官是肺。1993年,Spach等报道胃镜和支气管镜均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并从健康人咽喉、痰和大便中分离出该菌。多数假单胞菌感染发生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由环境-人途径传播。1974~1993年,全球共报道45例与内镜ERCP检查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45例均发生菌血症,4例死亡。Low等报告97例ERCP之前及5分钟后进行血培养和造影后吸出胆管和胰管内的物质进行培养发现,所有的血培养均阴性,但有14例吸出物培养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为阳性。从内镜内孔道中分离出同样的菌株。内镜检查假单胞菌感染多是由于内镜孔道污染、消毒剂使用不当或隔夜收藏内镜前内镜孔道干燥不彻底所致。

分支杆菌感染:目前认为,结核杆菌对各种消毒剂的敏感性并不一致。戊二醛消毒效果较好,而十六烷基三甲胺、洗必泰和碘酒对内镜分支杆菌的消毒作用并不可靠,尽管严格内镜清洗和消毒,仍有发生临床结核菌感染的可能,Spach等报道,支气管镜引起96例感染中主要是结核杆菌和其他歧分支杆菌,吸引阀及其盖帽是主要污染源。有研究发现,支气管冲洗液、刷取物或唾液中分离出分支杆菌的72例病人中,有2例临床发病,1例死亡。将戊二醛消毒改为乙稀氧化物消毒后,仍能从病人临床分泌物和气管镜内黏附物中分离出该菌,后发现为吸气孔道漏气所致。

幽门螺杆菌(HP)感染:1990年,Langenberg等首次报道内镜检查可能导致患者之间发生HP交叉感染。一项研究证实,对400例常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HP携带患者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后常造成内镜的HP污染,而且经过常规洗消步骤并不能完全杀灭HP,如果清洗不充分时更容易造成幽门螺杆感染,发生医源性传染。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引起的交叉感染,经限制性内切酶DNA分析,获得证实。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过程中,由于器械对胃黏膜的摩擦、钳夹、碰撞和对胃分泌物反复抽吸,造成HP污染是可能的。肖正达等探讨胃镜检查与HP 感染的关系,结果发现,消毒前镜端、活检钳、清洁刷、器械管道插口和操作者手套采样标本的HP的阳性率,分别达70%、74%、82%、88%和98%,同时发现胃镜检查患者HP阳性率与该患者检查频数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Mitchell HM报告指出,内镜操作者的HP感染率较一般人群高,其感染发生率和每周内镜操作的频数成正比。我院曾调查胃镜室医务人员感染率高达82.4%,显著高于其他医务人员(66.4%)[3]。故认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器械的带菌状态,如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医原源性感染,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可能成为HP感染的传播途径之一。

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常规内镜消毒方法很难彻底清除。消化道内镜检查具备了经血(活检、注射、损伤等)传播HBV的途径。Birnie 等报道应用消化道内镜检查1例50岁的男性HBeAg阳性患者后,应用2%戊二醛液消毒21小时,再检查1例女性患者,96天后,发现该患者有黄疸表现,生化检查HBeAg和HBsAg均为阳性。大多数资料未证明HBV经内镜传播,胃液可能是阻止HBV经胃镜传播的屏障。方英等[4]用胃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毒模拟实验,用三桶水手工消毒法戊二醛浸泡5分钟和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清洗消毒3分钟,镜身和活检钳均检测不出HBsAg,而机器消毒1分钟后镜身能检测出HBsAg。胃镜操作时,乙型肝炎病毒交叉感染的预防,除内镜严格消毒外,还应对HBsAg阳性患者采用分镜或分时间段操作。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日本酒井武则等检测了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703例患者的抗HCV,同时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sAg)、ATLA抗体、梅毒反应,其阳性率分别为7.7%、4.4%、4.7%、3.0%。Deflandre 等认为在对HCV携带者进行侵入性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后,感染HCV的可能性极高,但严格按照清洗消毒规范即可有效杀灭HCV。国内邓燕林等检测139名内镜受检查者,血清抗HCV总阳性率为 13.2%,其中70例胃病、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49例肝炎后肝硬化的阳性率分别为4.3%、23%、31%,提示内镜检查时,若内镜消毒不严密,工作人员手和敷料污染,则可造成交叉感染。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对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呼吸道和消化道损害的诊治,内镜检查是一种重要手段。Raufman等报告,对98所医院给AIDS患者行内镜检查的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65%的医院对ADIS患者的胃肠内镜检查在内镜室进行,35%的医院在患者床旁进行;46%的医院对ADIS患者设专用内镜;85%的医院对ADIS患者检查后的内镜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其余医院用戊二醛消毒;95%的医院通常的个人保护性措施是戴帽子、保护性眼镜、口罩、手套、穿长外衣;68%的医护人员认为对ADIS患者的内镜检查感染ADIS的机会不大或无危险。Hirsch认为接触AIDS患者的内镜工作人员不会产生HIV抗体,只要注意防护,感染HIV的危险性很小。美国和德国的调查报告尚未发现医护人员因给AIDS患者作内镜检查而发生HIV抗体阳性者。从理论上讲,污染HIV的内镜可导致HIV的交叉感染,目前HIV直接传播的证据仅见于血液和,尚无经内镜传播HIV的相关报道,不过由于HIV等病毒一旦感染可致命,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其他微生物感染

理论上,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可能通过内镜诊疗操作进行传播。ERCP后常发生表皮葡萄球菌和产气杆菌感染,支气管镜检查后易发生假单包菌属类鼻疽假单胞菌和黏质沙雷菌(灵杆菌)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3-424.

2 王育英,陈朝华.10所医院胃镜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1-172.

3 陶可胜.幽门螺杆菌感染[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7.

4 方英,曹梅娟,彭克荣,等.胃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消毒模拟实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3):176-177.

上一篇:鼻内镜手术分析体会45例 下一篇:鼻胃管置入过程中3种特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