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渗透

时间:2022-10-18 06:45:59

课堂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渗透

教学是一种艺术,无论我们从事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都要遵循教学规律,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每堂课后,不但能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且还学会了对事物美的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学科教育特点进行审美能力的教育。美术学科更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善于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初中美术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这些内容在编写的时候选用的都是典型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内容。学生欣赏了这些内容以后,能形成美的体验。这些典型的内容,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七年级上册中第一课的内容是欣赏《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这幅画是现代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他们的创作主题是的《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先讲解了这首词描写的内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到好像就处在这种天寒地冻、黄河波涛滚滚北国风光的场景之中。同时,又让能他们体会到作者那种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进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并领会美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欣赏了《沁园春·雪》之后,再把《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了以后,感觉到这幅画地跨塞北、江南、长江、长城;画上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样,创作的《沁园春·雪》的诗词意境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

人们都说书画不分家。所以在上书法课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的文字是以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居多,而这些文字的产生都是与最初的“象形”字分不开的。中国的文字其实是一种图画式或者是部分抽象的图画式文字,它与美术的渊源极深,可以说根本就是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只不过是后来由于各自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了。就此,让学生对照一下自己的字,是不是也很美观。通过这个环节,能激发学生每天都练字,写一篇小楷的欲望,也锻炼了学生的顽强毅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意志。

二、善于发挥想象,鉴赏美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鉴赏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把美术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学习。比如,语文课中学生学习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本诗是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所写的题画诗,作者根据诗中画面,描写了一派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学完这首诗之后,再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学生便能确实感受到这幅画的意境。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把画家没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作者的高妙之处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苏轼的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又如《钱唐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诗中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还描绘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更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西湖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然后再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野外去感受春天气息,体会春的活力,进而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通过学生的想象力去发现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美,并把这些美的素材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创作的时候做到胸有成竹。

三、善于调动情感,创造美

我们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欣赏美,还要去创造美。那么美术的造型与表现力就是锻炼学生由感受美到鉴赏美再去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用最美的素材把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抓住关键,有效地训练。学生们惧怕创作的原因主要是创作材料的匮乏,那么,这些创作材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材料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在平时就得常常告诉学生最好随身带着本和笔,有条件的随身带个相机,把平时看到的有用的素材或是好的景物随时拍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加工,创作的时候这些资料也可以是一个参考。教师要时常告诉学生,好的创作素材就是平时积累起来的,这些素材经过加工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做随时积累素材,并且对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也是激励其他同学的一个过程。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又是创造美的过程。

实践证明,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加强审美教育。这样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使学生养成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提高学生创作的水平和技巧。

上一篇:音乐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