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外贸发展战略需实事求是

时间:2022-10-18 06:12:17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需实事求是

因为急于减少双顺差而控制出口有点像削足适履,最终也不能达到扩大全球市场需求总量的目的,也解决不了美欧的贸易逆差,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的经济活力,对各方都没好处。

20年磨一剑,改革开放终于把中国经济推上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轨道,并继续以加速度往前奔跑。但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其高速的增长对内对外都难免造成结构失衡。对内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数亿人口脱离了贫困,另一方面又带来新的收入差距扩大,由于生产率上扬,劳动力需求不能同步增长,加上国际竞争加剧,就业的压力也在加剧。粗放型的增长效率低下,能源、原材料高消耗,对环境的破坏已不堪忍受,危及今后的持续增长。对外则由于双顺差连年快速增长引起主要贸易伙伴的恐慌,面临保护主义抬头。外汇储备过高加大了我国金融货币制度的风险。这些内外矛盾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可能使中国经济起飞偏离轨道,失去推力,半途而废。为此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改变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鼓励创新,加速服务业的发展。为解决外部矛盾采取果断措施,扩大内需,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

为实现上述目标,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已提上日程。在完全的自由市场的环境下,经济增长方式本会按市场规律自动调节。但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市场都不是完全自由的。中国由于过去20多年在制造业大量吸引外资,因而制造业开放度远比服务业高,国际竞争力提高也较快,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生产要素中的技术、知识和服务要素比重低,因而产品的附加值低,加工业的比重过大。目前提出外贸发展战略调整是非常及时的。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应该是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因为急于减少双顺差而控制出口有点像削足适履,最终也不能达到扩大全球市场需求总量的目的,也解决不了美欧的贸易逆差,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的经济活力,对各方都没好处。控制出口也是违反市场规则的,虽然人们可以谅解贸易逆差国的难处,但逼到中国要采取自动出口限制这样一种灰色区措施也是违背世贸组织的初衷。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宝就是通过不断的贸易自由化措施扩大世界需求总量,使各国经济在不断扩展中自动寻求平衡。

中国暂时限制出口虽可缓解对方逆差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逆差国应该进行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相对优势,增强竞争力。中国的善意不能被用作改写世贸规则的依据,不能被用作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当前美国就存在危险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贸易保护成为民主、共和两党恶斗的战场,形成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威胁。美国商务部为了反击的批评,不顾多边贸易规则,无端指责中国,把中国的鼓励外资的各种措施都指为非法补贴,把合法的退税制度,把不是专门针对出口的工业扶持政策都说成是非法的措施,把文化产品的管理也说成是侵犯知识产权,试图用知识产权问题压中国开放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侵犯知识产权是两个毫不相关的问题。这些做法不仅损害多边贸易制度,也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当美国的国内政治占了上风时,再好的经济政策也无用。中国的善意似乎无助解决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应该更多地依靠多边贸易制度来解决纠纷,更多地准备对簿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公堂。中国可以自主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降低出口退税率,适当时候也可以提高影片进口配额,但决不要给人印象是因为违背了世贸规则。中国可以采取临时措施来缓解贸易顺差问题,但决不要放弃合法的权利。美国商务部所说的那些补贴,很多都属于不可诉补贴。中国决不要怕对簿公堂,公堂才能还你公道。不用讳言,有些措施裁判的结果可能会不利于中国,那中国就要勇于承担,予以纠正,这才是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性。

贸易发展战略调整的目的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产业的层次,改善经济结构,是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调整,不是要改变积极发展外贸的方向。

如果我们都相信,贸易有助于消除贫困,那么中国仍有数千万的贫困人口,劳力密集产业对他们来说仍是解困的有效方式。因此出口限制的措施需要照顾到贫困落后地区。不能一刀切把低技术行业都砍掉。国家也好,地区也好,发展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不可能处处都发展高科技产品,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应该有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寻求发展的思路。还是实事求是好,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上一篇: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赔偿救济的嵌入 下一篇:飓风吹过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