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从“文本”走向“生本”

时间:2022-10-18 05:10:57

转变学习方式,从“文本”走向“生本”

摘 要: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重文本内容解读,轻生本个性展示的现象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重视结果的呈现,忽视过程方法的引导;重视答案的唯一性,忽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培养。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从“文本”走向“生本”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小学语文;转变;学习方式;文本;生本

一、激励主动参与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空间,学生才会大胆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的动作,都是营造民主和谐气氛的催化剂,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到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2.激励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的这种渴望被赏识的需求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放大学生的学习亮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满腔热情并投入学习中去,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念。传统教学中答案的唯一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已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意愿了。我们要重新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建立表扬赏识的机制,让表扬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方法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有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才是主动学习,疑问是自主探究的动力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做到在关键处设疑、引疑,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抓住文眼设疑

《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字,可谓一字千金,围绕一个“游”字,课文重点写了聋哑青年画鱼画得很逼真,达到了“游到了纸上”的境界。初见课题,便使人浮想联翩。一篇写人的文章,却用“鱼”做题目,到底是写人还是写鱼呢?几经猜想后,学生的目光自然停留在了“游”字上。按常理,鱼只能画在纸上,怎么会游到了纸上了?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游”字,再一次点燃学生的思维,逼着学生迫不及待想探个究竟。此时,教师只要扣住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做各种猜想,便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我紧扣全文的中心句:“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引导学生抓住“造福”和“痛苦”两个关键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阅读体验、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煽情引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细细揣摩,慢慢品味,从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一颗善良、正义、坚强、无私的美好心灵;一片不畏、热爱人类的浓浓真情;一个为民造福、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共通共融,和谐发展,真正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3.在困惑矛盾处设疑

如《西门豹》一文,西门豹明知巫婆官绅是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罪魁祸首,为什么不直接派兵把官绅抓起来,而是对老百姓说:“看来河伯还真灵啊,到河伯娶媳妇那天,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这是文本最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恰恰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到困惑和矛盾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根据问题的生成情况,逐步推进学习进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可见,准确抓住困惑矛盾处设计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步骤。

4.在意犹未尽处设疑

新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现在的教学不能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如《唯一的听众》一文,“我”从妹妹的叫声中得知老妇人是音乐学院富有声望的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情呢?“我”心里会怎么想呢?以后每天早晨“我”还会如约到小树林里去拉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省略号未表达的意思。在意犹未尽,欲罢不能的关键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

三、加强语文实践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这种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动手演示,在实践中习得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学科以感性为基础,那些抽象性的文字,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能形成感性的认识。教学《爬山虎的脚》时,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学生通过读文还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画面,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再现爬山虎的真实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脚生长的位置,然后再对照课文描述,这样图文结合,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文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演示中加深理解,并领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虚拟情境,在体验中深化感受,获得情感熏陶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模拟真实功能,创设真实的或仿真性的情境,深化体验。《海底世界》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虚拟出潜水员深入海洋探索深海的情境,学生同样也能走入虚拟的“真实”:500米处的深海画面色彩运用有层次的渐变色,由浅蓝、深蓝,再过渡到黑;接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洋深处闪现着点点星光,耳旁不时传来海底动物的各种怪异的声响,学生惊讶不已。通过虚拟情境的生动再现,学生在观察、想象、感受中加深了体验,激起了探索海洋奥秘的强烈愿望。

3.立足实践,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经常会结合当下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家庭的光盘行动调查、街边饮食卫生调查、街头用字规范调查、中国式过马路调查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对这类调查兴趣浓厚。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探究、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合作等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收集、阅读,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摒弃旧的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都得到发展,逐步迈向学会学习之门。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

上一篇:从《挖坑》看晓苏小说风格的新变 下一篇:例谈苏轼谐趣词对北宋文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