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8 03:46:48

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一系列公司舞弊案的发生,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受到外界特别是企业投资者的关注,研究企业信息透明的影响因素也变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通过分析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内涵,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环境,对影响企业信息透明度的一系列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信息;透明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39-02

一、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内涵

大部分的学者和机构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把透明度仅仅理解为会计信息透明度:1996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回(SEC)在其的评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中,对“高质量”标准的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

2.第二个阶段,认为信息透明度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透明度也包括非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所有信息质量特征的综合。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年将信息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状况”,并认为透明的信息特征包括全面、相关、及时、可靠、可比和重大; 葛家澍和陈少华(2002)认为,广义的透明度包括了信息高质量的全部含义,它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并同时建立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之上。

3.第三个阶段,对信息透明度的定义是基于信息使用者为中心的公司信息透明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将对信息使用者的关注作为未来企业财务报告的方向,这其实是将公司信息透明度最终立足于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信息的充分获取和理解上。

企业信息透明度的评价客体是企业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而企业信息质量包括很多特征,其中透明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集综合性全面性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高质量来代替。

二、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对宏观环境的影响通常采用基于国家层面的研究,即将一国公司信息披露活动作为整体进行多国之间的比较分析。对于企业信息透明度而言,法律环境和政府干预这两个宏观因素起着最为直接的基础性作用。

法律环境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公司所处的外部法律环境,对一个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个国家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对信息透明度的理解也不尽相同。Ball等(2000)证明了在普通法系的国家(如英美)内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是通过公开的披露信息而得以解决的;而成文法系国家(如法德)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则是通过各大股东之间以及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内部渠道得以解决,因此对信息的公开披露要求不高,这就导致普通法系国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更及时更稳健,从而普通法系的国家的企业信息透明度也相对较高。同时Ball等(2003)研究了亚洲四国的信息透明度问题,发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能保证信息的高透明度,信息生产者与监督者所面对的激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激励因素却受到一国法律、文化等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或者文化社会环境,对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干预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影响。首先,由于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公司,这就降低了对企业公开信息的需求,并且政府为了隐瞒其对公司的侵占行为和其对人事安排的直接影响。政府会抑制公司对外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从而影响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以中国为例,中国普遍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即国有控股公司普遍存在,而这些公司大都存在着信息透明度不高的现象。如2011年发生的中石油“天价酒”事件,国有企业未经允许超额分配红利,以及为经核实建设项目、炒股发生巨额亏损隐瞒不报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次,政治集团利用其对银行的控制以及制定法规政策的权力来扶持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公司,从而保持这些公司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为了避免外界过多了解政治集团与关联公司之间的不公平交易行为,政治集团往往要求上市公司减少信息披露,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最后,由于政府倾向于通过税收等手段对高盈利公司进行财富剥夺,以增加财政收入及平衡同行业企业间的力量,因此很多高盈利企业为了规避税收,往往减少对企业自身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的披露,不仅降低了信息透明度而且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此外,由于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度阶段,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为严重,因此法律及政府对企业信息透明度方面的影响会更为显著。当然政府参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良性竞争,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其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努力改善,使中国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安排同化出资人与经理人的效用函数以缓解道德风险,减少成本,激励人为委托人的利益如实披露企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董监事会等为主体的内部监管机制的安排来约束经理人的行为,瓦解经理人的优势信息地位,减少信息不对称。

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对透明度的影响。高级管理人员一般指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和监事会成员。其中董事会是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其监控效率不仅与内部治理结构有关,而且更与董事会成员(董事)的能力与责任心有关,股东与董事会成员之间仍然存在委托关系。较高的董事持股比例能够有效激发董事为股东利益而勤勉尽责地工作,从而会强化董事会的运作效率,促使企业经理人加强信息披露程度。所以较高的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意味着公司具有较高的信息透明度。

独立董事比例对信息透明度影响。独立董事的主要功能在于执行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政策(Fama,1980),由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他会监督企业经理人对企业信息的披露状况,从股东等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减少信息不对称。

内部审计及监事会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等机构的存在会对企业的经理人起到一定的监视作用,促使其规范经营,保障股东的权益,加强企业信息的披露,减少信息内部使用者与外部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是否存在内部审计机构及监事会对企业信息透明度也有重要影响。

(二)财务杠杆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财务杠杆等于总资产比上所有者权益即权益乘数,反映的是普通股每股股利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是负债和优先股筹资在提高企业所有者收益中所起的作用。由于财务杠杆效应的存在,债务比重高的公司相对于债务比重低的公司而言,往往会选择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当企业盈利能力出现问题时,债权人会要求企业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因此信息透明度会相应得到提高。同时,债务对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要明显小于对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影响。这是因为国家控股公司有国家在做后盾,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从而面临相同的债务水平时,国有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会相对较低。

总体而言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同时可以传递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信息,从而可以刺激企业经理人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但是对于少数资产负债率非常高的公司,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三)公司所处行业对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因此企业对自身核心技术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会显得格外谨慎,以防泄露公司机密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公司所处的行业对信息透明度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以电子行业公司为例,由于该行业的产品和研发具有高度竞争性和高科技含量,处于该行业的公司对于向竞争对手和公众披露信息比其他行业的公司更为敏感,因此其信息披露程度会相对较低。根据对此类上市公司进行单独检验的相关文献,发现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对于信息专有性和竞争性较强的高技术或新兴产业公司,其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额外资本成本更高。

四、总结

自从金融危机以来,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心企业信息透明度,而且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企业透明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减少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干涉,加快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转型同时市场监管机构也要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保障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对企业而言,要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同时保证其独立性,落实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3] 汪炜,等.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

[4] 张程睿,王华.公司信息透明度:经验研究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06,(12).

[5] 崔学刚.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4,(8).

[6] 吴成丰,郑国鸿.公司治理与组织绩效之相关性研究——以台湾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J].中华管理评论,2005,(3).

[7] Vafeas .Board meeting frequency and Finn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3).

[8] Ball R,Robin A.and Wu J.2003.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 Countr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6: 235-270.

[9] Fama E.F.and M.C.Jensen.1983.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2):301-325.

上一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 下一篇: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