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增强高校德育改革

时间:2022-10-18 03:16:58

新时期增强高校德育改革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身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已经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思想敏锐、思维活跃,不仅关注着自我的生存和发展,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以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为基础,注重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新特点主要体现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中心、两个定位、三个压力、四个转变、五个特点”。“一个中心”,即以成才为中心,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突出地集中在自我成才和自我发展这个中心上。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更加自觉、主动、全面和深刻,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偏离现象,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尚存一定的差距。“两个定位”,即学业目标定位和人生目标定位。在学业目标定位上,一方面,当前大学生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学业发展,能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如何科学地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业目标问题上,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又呈现出一定的困惑和迷茫,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学业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大学生还将目光投向自己人生的发展,做出自己人生目标的定位。人生目标的定位主要表现为“将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当前,大学生都不甘于平凡,拥有雄心壮志,都希望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有一番大作为。

“三个压力”,即学习、成才和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主要是指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发展,求知欲强,对当前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应敏感。成才压力主要是指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无论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们所关注的。就业压力主要是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人、用人的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人才招聘和使用上的某些不公平竞争,给学生带来的很大压力。“四个转变”,主要从当前大学生所关注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看,一是由关心西方思潮转变为关心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改革以及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二是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为比较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实效性、求实性和开放性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加注重立足实际、放眼未来。三是由一味埋头苦读转变为关心个人发展的机遇。当前,大学生更加关注能否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寻找到个人发展的机遇,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学有所用,获得社会的认可。四是由校园封闭转变为社会开放。大学生已不满足校园所赋予的舞台,进而将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的大舞台。他们更加乐于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注重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创业早已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五个特点”,主要是指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兼容性、主体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五个特点。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又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面对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在着“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从个体看,一些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从整体看,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但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还是呈健康向上的趋势发展的,自立、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二、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如前文所述,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于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对校园的日益渗透,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引领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必须把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同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起来,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结合起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三、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与大学生思想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抓住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改革的精神,研究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思想问题,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同大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相容性;四是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相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规律。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逐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的奋斗目标。在教学中要建立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明确德育目标体系,系统德育内容体系和运行、管理及评估体系,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起到现实的推动作用。二是要建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体制,促进大学生修身律己,健康成长。“他律”即外在的教育管理,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但是仅仅依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并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高校应该在加强对学生“外在”教育管理的同时,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强化学生在成才中的主体作用,加强自我修养,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这些方面的成长将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人格素养基础。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活动是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其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文化性、娱乐性和科技性的课外活动,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健康高雅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加强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充分体现时代性

首先,高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加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德育工作必须立足现实,一方面利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效率、平等互利等特点来引导教育学生,培养其团结友爱、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个面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认清和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习气的侵蚀,防止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其次,高校的德育工作应当体现对外开放的特点。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中西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冲击更加剧烈,融合趋势亦更加明显。面对这一新形势和新变化,高校的德育工作应当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既能了解、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知识,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又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再次,高校的德育工作应当体现网络化时代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学生们通过网络,能更加方便、快捷、广泛地获取各种信息。然而,网络中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黄、赌、毒”以及一些组织的思想蔓延,严重干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大学生的思想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面对信息网络传播渠道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抢占这一“网络思想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将德育工作由传统的静态化、抽象化转变为现代的动态化、形象化,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感召力。

(三)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为切实加强德育建设,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建立健全“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的全方位德育格局建设。一方面,德育和教学、科研不可分离。教学是智育的一个主渠道,同样也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需要所有教师参与,既是专职德育队伍和“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业务课教师、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全体人员的职责。专职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对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直接的教育和引导的责任,非专职队伍则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弥补直接教育的不足。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务、行政、社团、宣传舆论等各个部门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将德育列入职责范围,广大教职工要参与课堂教学、管理和服务,发挥在教书、管理、服务及文化活动中的作用,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一是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青年教师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学高才能为“师”,只有身正才能为“范”;二是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当前高校特点的德育工作干部选拔任用、进修深造制度,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养和轮训师资,多层次、全方位地优化德育工作队伍结构,为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上一篇:建立主体性的德育教育探索 下一篇:建立学样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