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适当放手”

时间:2022-10-18 02:19:09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适当放手”

无意中看见这么一则小故事:有个人捡到一只小鸟,就将这只小鸟带回家给他的孩子玩耍,孩子将小鸟与小鸡一块饲养。慢慢地,小鸟长大了,人们才发现,这只小鸟原来是一只鹰。虽然这只鹰和鸡群相处得很好,但总有人家里丢鸡,人们就怀疑是这只鹰吃了鸡。强烈要求主人将这只鹰处死,这家主人舍不得,但迫于大家的压力,他决定放生这只鹰。但是,不管将它放到什么地方,它总能回到村里来。有一个人说他有办法,将鹰带到了一个悬崖边上。他将鹰向深渊扔去,一开始,那只鹰就像一块石头掉下悬崖,直直地向下坠落,眼看就要到崖底了,鹰突然展开翅膀,竟然奇迹般地飞起来,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再也没有回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就在想:鹰本来是有翅膀的,能飞很高很远,但是,在一群鸡的世界里,它渐渐被同化,开始贪恋温暖舒适的鸡窝,渐渐失去了翱翔蓝天的勇气和信心。要是没有人将它扔下悬崖,它可能永远都飞不上蓝天。反思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就仿佛是一群雏鹰,而自己就像那个捡到鸟儿的主人一样,总是舍不得让鸟儿飞翔。在知识点的讲解时,自己总是力求做到完美,争取把每个定义、每个概念、每个例题讲精讲透,没有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领悟。这也一直成为我教学工作的“瓶颈”。鹰的故事让我豁然开朗,顿时醒悟,突然意识到数学教学中的“适当放手”的重要性。

一、“适当放手”,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大家都知道,“文盲”,就是指不识字的人。但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时代的日新月异,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懂得自学的人。由此可见,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中,自学能力是终生学习的源泉,也是成就成功人生的关键所在。作为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摆在引导者的位置,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适当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和潜力,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适当放手”,不是指教师不闻不问,放任不管,而是指教师用最精炼、最严密的教学语言,把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讲清讲透,然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实际应用。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占用较少的时间,发挥引导、启发、点拨、释疑和归结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钻研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适当放手”,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是一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事半功倍的。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我在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实践中,逐渐开始注重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会在课堂上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知识点集中、符合生活情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让他们发挥潜力,去探寻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比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道题目非常的成功,不仅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探究效果也很好。题目是这样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乘一辆出租车同往一个方向,事先约定三人分摊车费,甲在全程的1/3处下车,乙在全程的2/3处下车,丙在终点站下车,车费共54元,问甲、乙、丙三位同学各付多少车费比较合理?因为类似问题已经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所以同学们顿时精神大振,都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我几乎没作任何讲解,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开来。

我放手让学生探讨的结果是:同学们经过不断尝试,分别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由甲、乙、丙三人均分,即每人各付18元:第二种方案按路程分摊,甲、乙、丙所乘路程的比为1:2:3分别付费9元、18元、27元:第三种方案分段结算,车费共54元,如果按前1/3路程,中间1/3路程和最后1/3路程分别计算车费,则各为18元,开始的1/3路程需付18元,甲、乙、丙各付6元,中间的1/3路程需付18元,则乙、丙各付9元,最后的1/3路程需付18元,由丙承担,这样甲应付6元,乙应付15元,丙应付33元。

课后自我反思,发现这个题目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符合生活情境,题目不太复杂,也不太简单,充分发挥了中学生思维活跃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对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三、“适当放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亮点。这些年来,我校带队到中考场参加中考,带队老师很是自豪,也很有感慨:一门学科考完之后,其他学校的学生都自由活动,只有我校的学生,自觉地回到宿舍,安安静静地复习下一科。其实,带队老师也没有提示,也没有要求,只是同学们都已经习惯了,旁若无人地自顾自复习。这样的自觉性是与平时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分不开的。

我校坚持要求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学多学。对于太简单的知识,教师不必讲,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就能够掌握;对于太复杂的知识,教师不能讲,因为讲了之后还是会有很多同学不懂,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启发,让能够接受的学生自己钻研,掌握这部分知识,而对于不能掌握的学生,也没有浪费他们的时间。

学校有了这种要求,教师不得不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只能在课前充分预习,才能用“心”、用“脑”地去听课:才能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听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做好笔记:才能听出此类题目的定式思维,找出对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课后才能自主练题,自主复习,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良好地学习习惯。

另外,教师的“适当放手”,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从而排除心理恐惧和思想负担。面对老师的引导,学生才有空间独立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不同的解题方法。只有在教师“适当放手”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大胆地、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了不骄傲,错了也不尴尬,大家都不怕笑话,敢于大胆尝试,踊跃发言。

上一篇:哲学课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