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歌手传承

时间:2022-10-18 01:51:16

浅析少数民族歌手传承

摘要:少数民族歌手班是指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歌手的中专班。1984年3月,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局联合举办了第一期民族歌手学习班,共128名学员,委托广西民族干部学校办学培养民族歌手。这种培养方式开启了我国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新模式,其办学经验和培养模式为解决我国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把原本口头相授的民歌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传承!其中的得失值得我们探寻。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手班;传承;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50-01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从它产生到风靡一时再到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理论家对于未来路向的战略设计,只有与多元时代下亿万民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才有意义,才能化为他们的主动选择和自觉行动;也只有立足于“平等而开放的音乐发展观”,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实现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腾飞之梦。”本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不足处恳请各位专家和教育理论界同行不吝赐教。

一、广西民族歌手班简介

1984年,在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范西姆先生的积极促成下,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文化厅联合举办,广西第一个少数民族歌手培训班在武鸣县广西壮文学校开办,开办以来深受广西各族群众、文艺团体和专家的称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寻找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使民歌继续传承的好办法 ,结束了民歌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它的开办开创了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新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构建和谐社会立下汗马功劳!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个民族,各族都有各种不同歌会习俗,如壮族的“歌圩”、瑶族的“会期”、仫佬族的“走坡”、苗族的“跳坡”、京族的“唱哈节”等歌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歌种,如仫佬的问候歌、苗族的哭嫁歌、壮族的酒歌等。在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中,不论男女,从小就开始学唱山歌。父传子,母传女,形成了幼学歌、青唱歌、老教歌的传统习俗。各族人民创造民歌、热爱民歌和更需要民歌。民歌在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人民最需要的伴侣和精神食粮,它真实地反映了广西各族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物质生活。据《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的普查统计,共收集了各族不同曲调的民歌达三千多种。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演唱的歌种有壮族的德保 “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靖西的“下甲山歌”和“上甲山歌”那坡的“西伦山歌”;龙州的“金龙山歌”和“霞秀山歌”;马山的“三顿欢”;上林的“三里山歌”;都安的“西切溜”;忻城的“勒脚歌”;瑶族的“香哩歌”,毛南族的“嗨”;仫佬族的“四句腔”和“九句腔”,京族的“出海歌”和“独弦琴歌”等。这些歌曲都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并传唱开来,就是一个生动的民歌博物馆!

二、广西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为学员开设了声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民间音乐、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等专业课和语文、政治、壮语等文化课!歌手大都从边远山区来,在农村只会唱山歌,文化基础薄弱,音乐基础知识很差,让他们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文化基础,教会他们读简谱和五线谱,并且能用音符和文字记录整理当地的民歌,将为文化的继承、推广产生重大影响。刚开班他们就编排了大型民族风情歌舞《壮族歌圩》和《各路民歌》两台节目,由十一个民族的学员参加排演,常接待参观团和为外宾演出,并到各地公演,深受各族人民群众、专家、外宾的欢迎和赞扬。自始至终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和具有浓郁生活情趣了民间舞蹈相结合,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壮族歌圩优良传统习俗和崭新的风貌。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都有他们的身影。

歌手班开办以来培训了634名歌师、歌手,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吸收和发扬光大。从中走出了黄春艳、黄依兰、潘世明、黄乃班、黛丽、韦丽萍、何梦苓、陆海波、梁秋冬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少数民族歌手。第十四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广西的原生态组合在比赛中大放异彩,哈妹组合和哈t组合更是脱颖而出,取得不错的成绩,为广西艺术赢得声誉。范西姆曾说:“音乐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民歌还是新歌,用民族语言来演唱的歌曲,都最能充分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因为只有用母语来表达,才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感情”越是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越有着恒久的魅力,也是人类留给世界的遗产。《南宁晚报》、《广西日报》、《广西画报》、《光明日报》、《人民音乐》、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专访并报道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情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对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构想

民歌班是为民歌手的传承而产生的,然而在新世纪的冲击下,民歌不再是我们需求文化的主流和主导,民歌也不再是我们餐桌上仅有的菜肴!大众的口味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原生态音乐在风靡盛行的广西,这都只能成为我们餐桌上众多菜肴的一种! 我们不能设想大众的欣赏会发生什么变化,但作为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少数民族民歌正在日渐消失,这不得不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21世纪已经到来,我们应当对中国音乐在20世纪走过的道路予以反省,应当对中国人在20世纪对待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有所检讨。我们应当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不能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不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如果让我们的瑰宝消失,再也听不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歌曲,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要想让少数民族的歌曲保存下去,笔者提出如下解决该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一)要加强发掘的力度,不但需要学者投身进来,更需要政府出台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和保护,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长久持续有力的保护体系!营造文化保护氛围。尊重歌手,尤其是少数民族歌手传承人!提高其地位,特别是其应有的经济地位。如果歌手的经济来源都成了大问题,想必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有谁耐得住寂寞!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就该以大量的资金来投入文化建设!可以尝试建立补贴制度,为每届的歌王、歌师予以补贴;或者赞助人制度,提议以企业、个人的名义为艺术注入血液,国家也采取相应的免税措施。

(二)要从少数民族歌曲元素中提取并加以创新,创作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提高大众的欣赏兴趣!只有当大众的需求度提高以后,知名度提高以后,这种文化才能更具生命力。才能在大众的文艺生活当中来产生影响!人的需要比音乐本身更重要。如本次青年歌手大奖中的哈t组合,以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结合在比赛中深受大家喜爱。

(三)学校和社区、相关机构合作办学,拓宽办学层次,可由中专、大专、本科,充分挖掘人才,源源不断地培养民歌传承人。如广西艺术学院的民族艺术系,将少数民族民歌手教学提升到本科的层次,借助高校资源与平台,为少数民族歌手传承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鼓励商业开发,发展性的保护!以民歌+旅游作为特色产业!打造广西金牌旅行线路。文化固然不能用商业来衡量,但商业却能给文化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尤其长期潜藏在民间的音乐更加需要平台来展示,“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如“酒香更需觅知音。”只有当大众的审美意识里植入我们少数民族歌曲元素,我们的餐桌才永远不会少了少数民族歌曲这个道菜。

四、结语

流传千年的民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是音乐艺术的基础,更是作曲家们的灵感源泉。21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多重的养料,作为民族特色的元素,民歌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作为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和精神享受,民歌则需要更多人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居其宏.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抉择――“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之争”论评(下)[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2]冯光枉.让各族民歌世代相传―从“广西 少数民族歌手班”想到的[J].民族艺术,1996(1).

[3]苏沙宁. 仫佬族多声部民歌源流考[J]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暨广西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

[4]杜亚雄.“全球化”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建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J].2002(1).

上一篇:复杂影像中的意蕴 下一篇:“都市情结”下的生存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