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鼓戏的传承与拓展

时间:2022-08-25 06:59:37

摘要:本文从总体上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了湖南花鼓戏非常严峻的传承和发展形势,通过一些实例和对比,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讨论了造成湖南花鼓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通过针对其传承和发展问题的分析,最终提出六点解决方案,并在总结中提出湖南花鼓戏与其他地方戏曲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共通之处。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内因;外因

引言

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1]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一、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湖南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明代永乐年间,弋阳腔自江西传入湖南,万历年间,昆山腔自安徽传入湖南,促进了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2]湖南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高腔”,在湖南省各地广泛流行,成就了湖南独特的文化传统。湖南花鼓戏作为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浓缩了广大湖南人民200余年的情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湖湘文化的一种最为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中的成功之处

说起湖南的花鼓戏,经典唱段《刘海砍樵》、《渔鼓调》等等,大部分人都能信口拈来唱上几段,可见,湖南花鼓戏已经成为了湖湘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随着湖南六种花鼓戏小戏种的出现和发展,并在长期不断的摸索中,其内容不断的丰富化、腔式腔调多元化,使得湖南花鼓戏曾经风靡一时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3]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中成功的一面。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严峻现状

然而,在当前社会现实中,湖南花鼓戏正走向整体滑坡趋势,花鼓戏市场比较萧条,全省总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办剧团和民办剧团,并且从事花鼓戏表演工作的演出人员更加是少之又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歌厅文化”充满着市场,造成了湖南花鼓戏观众急剧流失,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观众流失,票价为支持较高的成本不得不上涨,观众少了,演员收入低,演出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最后,导致花鼓戏剧团难以正常演出。当年数量众多的湖南花鼓戏剧团如今只剩寥寥几个,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一些坚持排练演出的剧团正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着。“作为湖南花鼓戏剧团‘龙头老大’、曾荣获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连续三次荣获文化部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的省花鼓戏剧院现今也陷入尴尬困境。”[4]如今,湖南省各大城市内的高楼湮灭了当年的“戏窝子”,戏台被拆,新一代年轻人更是只对流行音乐、偶像剧、电子游戏等趋之若鹜。老一辈的戏剧家相继过世了,迫于湖南花鼓戏的市场现状,一些好的演员转业了,“全省从事湖南花鼓戏表演的人员从上万人锐减到数百人,上千种传统剧目也仅仅只剩下几十部流传存世。”[5]剧院少,规模小,剧团也少,这边是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严峻现状。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危机的表现,一方面是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面是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6]湖南花鼓戏现如今面临如此大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八个方面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及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这里我把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两大类。

(一)内部自身因素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造成的问题

1.湖南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的专业人才正处于日渐稀少甚至出现断层的趋势。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湖南花鼓戏专业院校招收的生源地主要出自农村,而考生家庭经济条件成为影响生源的主要原因。由于从事戏曲表演比较艰难和清苦,家境富裕的孩子不愿进戏班,学戏的孩子多为农家子弟,而这些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差。湖南花鼓戏大学阶段学费一年5000元,虽不比其他专业高,但是这样的数字也把众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孩子挡在了门外。

其次,“在我国现期状况下,戏曲专业成才较难,收入较低,这也是是影响考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7]戏曲专业,特别是戏曲表演专业很难成才,也很难做出成就。“湖南花鼓戏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发步’。”[8]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花鼓戏演员,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先天条件也十分重要。拔尖的往往只是少数人,大多只能进入剧团跑龙套、演配角,或改行另谋出路。同时,花鼓戏演员的工资较低。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学戏曲表演可能是项回报率很低的投资,所以花鼓戏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再次,湖南花鼓戏很多老一辈的有名艺术家已经逝世,而新一代的艺术家的成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并不太好的湖南花鼓戏市场条件下,更是很多戏曲人才都不愿意再从事花鼓戏表演这条路,这就使得我国花鼓戏人才出现了流失和断层现象。

2.落后的管理模式

在湖南省内现有的湖南花鼓戏剧团中,很少有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一般还处于建立之初的管理模式之中。这样落后的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

(1)繁琐的人事制度

“繁琐的人事制度具体表现在剧团本身基本没有自。”[9]通过对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的了解,其中不少人反应的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即使发现一个立刻可以使用的人才,剧团也不能做主自己马上把他调招进来,因为在这之前必须要通过政府人事局人事部门和编委中的人事编等等部门的审核,在等待一层一层审核的时候,一些艺术人才往往因为花鼓戏艺术团不能马上解决其编制问题而另寻去处。

(2)落后分配制度

“深受过去老一辈花鼓戏剧团分配制度影响,剧团仍然是实行档案工资制,”[10]同时其中存在很多腐败的现象,如靠关系评上职称,有些甚至是假冒职称。剧团有些演员到现在为止连初级证书都没有,可是那些人往往是一线演员,因为与领导的关系的原因职称的评定不能公平的进行,所以到最后剧团出现一线演员罢工罢演的现象,有些演员更是另谋出路去了。

(3)演出制度

因为近年来湖南花鼓戏演出市场不太景气,演出自然不会很多,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剧团中很多演员对于演出的不重视,那些请假、拒演、缺席的现象非常严重,制度形同虚设。

3.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戏曲的题材和内容是广泛的,但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为依据的。时代不同,题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11]由于湖南花鼓戏的特殊性,使其对于农业农民历史情有独钟,一部戏曲史即是一部中国农业农民发展史。纵观各种戏曲剧目,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都有所反映。谚语说的好“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戏曲观众就是在欣赏戏曲剧目的同时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对照的。

湖南花鼓戏在戏曲的题材和内容创新方面有着不小的问题。首先,湖南花鼓戏在其戏曲本身内容思想上就有着不同程度的思想糟粕,如一些封建迷信的贞洁观、婚姻观、宿命论、爱情观等等,与现代社会的现金思想完全相悖,这种情况不得以改变的话,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湖南花鼓戏在其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较少,最重要的是它没有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12]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着,陈词滥调的湖南花鼓戏在现代市场中已经很难符合人们的口味了。

4.剧团方面不注重湖南花鼓戏的宣传

通过观察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在其日常的工作安排,发现戏团的主要工作都是因为一些政治任务或者单位邀请进行一些排练和演出,宣传这一项几乎处于空缺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湖南人民对湖南花鼓戏并不是非常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没听过湖南花鼓戏,“在这种社会现状下,花鼓戏剧团对花鼓戏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直接导致了青年人对湖南花鼓戏不了解而产生的排斥感,”[13]青年人这一大块潜在听众和消费者就白白被埋没了。这种不作为明显阻碍了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5.传承方式极其落后

湖南花鼓戏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种,而湖南花鼓戏的传承方式也是从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口传心授的模式。非常显然的,这种传承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而新一辈艺术家难以培养的社会大局面下市非常不合理的,这样落后的传承方式将进一步导致湖南花鼓戏人才的流失和断层的继续扩大。

(二)外部因素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造成的问题

1.社会大发展,人民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

社会飞速发展这是湖南花鼓戏所处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现在的娱乐活动基本都是在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直观可视化较高的媒体上进行,而湖南花鼓戏这种古老而又遥远的娱乐活动显然与现代人民的欣赏观念不相符合。

2.政府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忽视

“改革开放以后,在湖南几乎所有的政府都把其工作中心完完全全的放在在经济发展建设之上,而文化建设这一块基本都没有什么建树,”[14]政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湖南花鼓戏不闻不问,既没有看到他的发展现状也没有规划他的发展前途,极少的资金援助,大有任其自生自灭之势。然而,政府才是湖南花鼓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保护的强力后盾,如果政府不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的关心,湖南花鼓戏很有可能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3.自然环境方面

“相比其他因素,自然环境对花鼓戏的生存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自然环境恶劣那么肯定是不利于剧团的生存的,比如交通不便,直接影响剧团的演出情况。”[15]地理位置的偏僻也不利于剧团“走出去”,如:湖南益阳的资阳区和赫山区早已以资江为界分为管理,赫山区的所有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也已迁至资江之南,唯有赫山区花鼓剧团仍在江北偏僻之地,剧团的演出应该跟党的工作紧密相连,但离区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很远,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若能着手规划将剧团迁至资江以南,则对发展和工作较为有利。

三、针对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既然在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让湖南花鼓戏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能够源远流长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人的保护

要对湖南花鼓戏进行传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保护好传承人,包括戏曲的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研究人才等等。“戏曲要复兴,人才是关键。对那些湖南花鼓戏艺术人才我们需要做到保护、培养、尊重三方面一体化。”[16]让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湖南花鼓戏传承人员特别是一些湖南花鼓戏研究和表演的名家大腕都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关心。“戏曲艺术总体来说属于口头传承艺术样式,其艺术的精髓全都保存在戏曲艺术家的身上。人在艺在,人去艺亡。”[17]对湖南花鼓戏艺术家而言,尤其是那些身怀绝技,具有特殊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要予以最大程度的特殊保护,对那些优秀的中青年戏剧艺术家也应该予以保护和培养。鉴于一代乐师和演员还有传授戏曲技艺的能力,要趁这大好时机,趁戏曲老艺人健在的时候,集中财力人力,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整理,进行重点保护。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曾多次开展过湖南花鼓戏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但工作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剧本的搜集与整理的层面上,而湖南花鼓戏真正关键的传统技艺以及拥有这些技艺的传统艺人,相反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传承。

众所周知,一个真正的戏角儿成长起来非常之难。发展戏曲艺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才都不可或缺。中年演员在目前的处境中,既有传承艺术的责任,又有面对市场、面对生存的难题。“如果要使卓有成就的老演员、出类拔萃的中年演员、初显锋芒的青年演员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戏曲传承团队,首要的任务是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与发展空间。”[18]总之,无论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湖南花鼓戏戏曲大家,德艺双馨、才情勃发的中青年湖南花鼓戏戏曲人才,还是好学上进的年轻戏曲演员,都要予以保护,千万不能在缺人才的同时又浪费了人才。“传统戏曲要复兴,每个剧种都需具有代表性的尖子演员,就像当年的汉剧有陈伯华、粤剧有红线女、豫剧有常香玉。”[18]只有名角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其所在的剧种。今天的戏曲要立足于舞台,同样还得有领军的演员和名角。有人就有戏,保住人就保住了戏。“当下,要避免各自为战的状态,要整合优势,联合各方。戏曲院团要稳住人心,保证演艺人员有工资、福利待遇、养老保障,无后顾之忧。保护戏曲人才,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护才之胆,育才之方,用才之道。”[16]

(二)构建湖南花鼓戏的抢救、保护体系

湖南省文化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士对濒临失传的湖南花鼓戏剧本,逐一建立档案,加紧制作规范的乐谱,对老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有条件的应制作教程。同时,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对群众基础深厚、影响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比较强的戏曲曲目,要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培植有代表性的精品剧目。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实行保护工程领导包挂责任制,跟踪督查,限期完成。

(三)做好湖南花鼓戏重点剧目的改造和创新工作

湖南花鼓戏要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大胆借鉴兄弟剧种乃至国外现代艺术的表演观念和表现手法。通过种种与时俱进的新的艺术手段,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区域民族特点,又能够反映时代的民族风貌而被人民群众喜爱和接受。这里要注意解决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纵向继承时不能自我封闭,不能排斥对湖南花鼓戏有用的东西;在横向借鉴时,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强化并展现自身特色的内容,让外来的艺术与传统共存共荣,最终求得湖南花鼓戏艺术的更大发展。

(四)搞好群众性花鼓戏文化的创建活动

没有观众就不会有戏曲,加之湖南花鼓戏又不是一种外来输入文化,而是一种自生文化,一种需要有无数观众自发地喜爱、痴迷的文化,然而观众的断代又正是当今湖南花鼓戏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因此,振兴湖南花鼓戏,不仅要做好剧种、曲目的抢救、保护和改造、创新工作,还要培养观众的热情,扩大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为此,就要把地方戏曲的普及提高融入到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中去,通过送戏下乡、戏曲调演、节日庆贺、广场文艺乃至机关学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尤其是设立湖南花鼓戏编创、演出权威大奖赛等多种渠道,在全湖南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热烈向上、轻松活泼的传唱湖南花鼓戏的氛围,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此外,地方政府部门要注意引导那些不需政府拨钱,自发组织、演员进出自由的民间湖南花鼓戏剧团,他们本就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点拨,往往更能发挥地方戏曲普及与提高的生力军作用。

(五)抓好文艺团体和演出市场的建设与管理

振兴湖南花鼓戏,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和民间湖南花鼓戏团体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本着“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18]的发展思路,应把地方戏曲纳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轨道。在政策方面,积极改革剧团的用人制度,创新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主导代替行政主办,鼓励湖南花鼓戏剧团与企业合作;在演出方面,可以通过出售企业冠名权、为赞助企业有偿宣传、票证的有价使用、赞助广告等剧团、企业“二合一”的形式,开展各种专业性和群众性的地方戏曲演出活动,也可实行政府、企业、剧团“三合一”式互惠共荣的协作,收到宣传政策、宣传企业、传播戏曲文化、娱乐基层群众的多重效应,从而使剧团走上良性发展、不断壮大之道。

(六)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加强剧团内部管理和营销管理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剧团成员进行精简,对人员要求方面求精不求多,对剧团成员的出勤、出演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机制,加强剧团成员的工作意识。

加强对于湖南花鼓戏的宣传,俗话说的好:只有了解他才能爱上他。如果观众对花鼓戏根本一点了解都没有,怎么会有人去花钱买票进剧场看戏呢?因此,加大对湖南花鼓戏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是花鼓戏得以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以上我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在传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粗陋的分析。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问题,在全国很多戏曲中都出现了,所以,从解决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方案我们可以引用出适合大部分传统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方案,例如:是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对戏曲曲目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对戏剧团体的管理方式进行整改;良好的市场化操作;政府的支持与关心等等。这些解决方案应该都是适用于各个地方戏种的。湖南花鼓戏和全国其他地方戏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倡导全社会的人一起努力来保护他们,让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永久的唱响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5-56.

[2]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5.

[3]郑传寅.湖南花鼓戏论文集[A].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12.

[4]戴黎明.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25.

[5]刘诀决.湖南通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98.

[6]欧阳党文,刘赵黔.湖南花鼓戏名剧段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24.

[7]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9.

[8]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09.

[9]张燕瑾.中国戏曲史论集[A].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4.

[10]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2007(9):5-6.

[11]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52.

[12]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90.

[13]张绩生.中国戏曲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110.

[14]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15]张紫晨.湖南花鼓戏戏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73.

[16]闺定庆.排优人格[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29.

[17]易健.美学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8.

[18]赵辉.湘楚文化背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21.

[19]Colac?Whistler.Peopleandculture[M].London:Penguin,2004:209.

[20]Hegel.Aesthetics[M].ppLondon:KoganPage,1997:46.

上一篇:剖析小学老师技能自主训练 下一篇:小议湖楼在戏曲节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