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时间:2022-10-18 01:49:05

浅析“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摘 要: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但事实上,“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的进展非常缓慢,其问题究竟出现在什么环节?我国的“工业4.0发展”是否可以实现“中国创造”?

关键词:“中国制造”;工业设计;德国创造;设计教育;“工业4.0”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国家融入世界经济最直接的表现不是加入世贸组织,而是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商场里,不论是电子零件,还是衣物鞋履,都几乎打上了“中国制造”这一标签。据统计,中国生产商标已经占据世界民生商品的20%以上,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而在这些商品中,“中国创造”的商品几乎为零!时下在市场上热卖的“苹果”系列产品上也标注着“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由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公司设计,在中国组装)的字样。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对中关村考察时所提出的意见,他明确提出中关村的核心目标就是把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进行突破,把更多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1 “中国创造”的发展趋势

国家通过这几年对工业设计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企业发展中,“工业设计”这一词频繁出现,设计与市场的形势一片大好,出现了不少让人欣喜的成绩,如各大高校增设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又如“小米”、“魅族”等这些比较优秀的民族自主品牌的出现,但形式大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潜在的隐患。因为很多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并且很多企业还处于模仿和山寨市场热销产品的模式中。

那么“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症结在哪里?其实是我们太过于关注“制造”和“创造”这四个字,这里面包含了一种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在“德国创造”成功的今天,德国工业也曾走过被英国唾弃的“德国制造”的低迷阶段,也是经历过长时间的反思和修正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对此,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我们如何快速实现“中国创造”这一伟大目标,而实现“中国创造”也不单单只是高校增设专业和成立多个民族品牌,而是如何整合现有“中国制造”的资源,从根源上深入探究“德国制造”走向“德国创造”的成功因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运用到中国的设计中去。先实现中国的“工业革命”,再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国创造”。

2 设计对社会的重要性

9年的德国留学经历让笔者对德国的设计基础教育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二战后,德国的工业并没有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劣势而落后于其他国家,反而迅速发展成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设计基础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回国从事教育工作以来,通过与各地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企业的考察和研究,不难看出各地对设计的重视,但却远远跟不上欧美国家的脚步,这其中包括市场化经济和消费者心理以及消费者对设计的认识等一系列客观因素。而且我国社会上很多人还没真正意识到设计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像其他生产力一样,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设计的发展源自于人类对生活的无限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所以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且它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也正是因为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所以欧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设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说过,“设计是我们工业前途的根本,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

3 “工业4.0”时代

在3D打印技术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德国率先提出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即“工业4.0”,德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都认为,这将是以智能制造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和物联网。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立即展开与德国对该计划的合作,希望该领域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了中国的“工业4.0”难道就能实现“中国创造”吗?答案在笔者看来是否定的。为什么?德国的“工业4.0”是建立在精密的工业设备制造和强大的工业设备创造的基础上,以及系统的对设计教育基础的培训。反观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在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为荣,大部分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直到毕业都没了解过产品工作的原理和结构工艺,也没动手做过几次模型,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3D打印机上,如果在此基础上就进行中国“工业4.0”,那最终还是“中国制造”。

4 结语

大部分人都认为实现“中国创造”只是社会与科技发展必然的结果。其实不然,实现“中国创造”必先开展系统化设计教育的培训,让设计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同时需要让设计这门学科也像众多的重要学科一样,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也务必培养学生严格严谨、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态度,不要让“假、大、空”的设计成为学习的主要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创造”的良好“土壤”,从而培育出创新的设计人才。其次,国家应加大对设计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保证设计师的切身利益,才能让设计师心无旁骛地发挥他们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杜绝抄袭、山寨的设计。正因为德国设计在发展历史上得到了这样的修正,他们的设计才会从“德国制造”实现了“德国创造”。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石振宇,赵阳,许平,童慧明.解读工业设计密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2] 汤重熹,曹瑞忻.产品设计理念与实务[M].合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刘立妍.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科学导刊,2013(6).

[4] 单晓彤.从实践案例谈交叉型创新设计的教学改革[C]. 2011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2011.

上一篇: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探究 下一篇:浅探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