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好传统 注重关键点

时间:2022-10-18 01:18:24

继承好传统 注重关键点

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旧的优秀理念。这次新课改不论从课程目标、教材结构还是学生评价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在进行新的教学方法探索的同时,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学法。所以新课改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有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传统,应该明确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所在。那就是:识记、阅读与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继承中拓展新领域,完善新课标教学。

一、多记诵,勤反馈。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非常重视记诵,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记诵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文章的韵味,培养语感。相信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名篇后,不用过多地分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学生自能理解文本,不再视文言文阅读为畏途。更重要的是,通过记诵,胸中积累了经典诗文,提高了语文素养,曾强了文化底蕴弘扬了民族文明。

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不断强化记忆,勤于反馈。根据记忆规律,及时复现相关字词的音形义,有助于学生提高基本能力,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多阅读,慢阅读。

虽然新课改设置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五个系列的选修课,增加了不少的阅读篇目,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从而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方面提出的要求告诉我们,提高阅读能力除了大量阅读训练,别无捷径可求。这与传统教学法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怎样,多阅读,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文本,在阅读比较中感受不同语言表达方法的优劣,慢慢地改进,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流畅,表现手法更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能在阅读中思索人生,认识生活,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来使学生多读。

在量的积累基础上,特别需要强调阅读的深入程度,既需要多起来,还需要慢下来。认真体会揣摩文本的精髓,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感悟认知与模拟能力的提高。当阅读进入更高层面,才能真正解决学生能力提高的问题。

三、多动笔,反复改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能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多写多练。古人云:不动脑筋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效果最直观的评价就是语言表达。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重视写作训练的人临到考试能写出出色的文章。可见,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是多动笔。只有多动笔,才能懂得自己的不足,才可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新课标还强调学生个性化写作。我们要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独到见解。

不断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动笔之后通过自己改、老师改或同学改,改之有据,改之有法,改之有效,必然会促进作者与修改者的能力提高。

以上三种教学法自古就有,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依然行之有效,不容忽视。它们是语文教学至今不变的“宝典”。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等词虽耳熟至极,面对新课改,我们应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有些关键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1、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问题较新课改前表现更为为突出:淡化语法导致学生不会分析语病,不会判断文言虚词、句式和活用现象;开卷考试致使语文基础不扎实,积累严重不足;程式化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并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解决。比如,在文言文或《语言文字运用》之前,可以用一定的时间把初中应该掌握的语法系统复习一遍。

2、学会取舍整合

众所周知,课标教材一个学期要完成两个模块至少八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册书都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对教材必须也应该有所侧重、取舍、整合,而不能面面俱到。

能够做到一课一得殊为不易,做到一册书中有一个或几个点的突破,就应该看做完成了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3、重视学法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如何对话生成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立足点不应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合作、讨论、探究、对话、积累、整合等都是建立在“学”这个根本的基础之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包括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以及诗歌鉴赏的方法、小说阅读的方法等微观和宏观的方法。教师还应根据掌握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具体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寻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4、效率重于形式

语文教学的效率一直备受诟病。新课改又形成了新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即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新的评课观,即学生动起来没有,师生对话几何,教师是否注重生成。这种重形式而不重效率(学生的收获),重理念而不重结果的做法应引起重视。

继承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新课标环境下关注课程衔接,关注学期能力提高重点,引导学生学法,强化效率至上,就应该能够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初中健美操教学实施初探 下一篇:谈化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