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理发店的坚守

时间:2022-10-17 11:02:49

老上海理发店的坚守

一座城市的记忆,在人来人往中传承,繁华都市手艺人的传承尤为可贵。在香港东区的北角渣华道街口,有一座只有两层的理发店――上海侨冠理发公司,这间现存最大规模的上海传统理发店,继续坚守着最后的阵地。而随着老师傅和老客人的慢慢离去,传统的理发手艺将淹没在时间潮流中。

岁月中精进的手下功夫

走进北角的上海侨冠理发公司,如同置身于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这家从1983开门营业的理发店,在一度风靡上海文化的香港,曾被视为时髦男女的理发选择。

1950年代初期,一些有钱的上海人南下香港,初期这些移民大多居住在北角,因此北角曾经被称为“小上海”。那时,上海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时髦,饮食打扮无一不走在香港潮流的前面,因此有上百家上海理发店分布在北角和西环地区。

在此之前,香港人几乎对发型无甚要求,直至上海理发师傅来港,才起了巨大的变化,“平头装”“蛋挞头”“飞机头”等经典发型相继出现。剪发手法特别,发型时髦,加上服务周到,格外受到香港人的欢迎。无怪乎,当时有些理发店只要挂“上海”两个字,收费都要贵不少。“上海师傅手艺好,理出的发型也时髦。但那里是体面人去的地方,顾客几乎都是有身份的人。”有老顾客这般回忆。

现年69岁的高师傅,32年前开了侨冠理发公司。32年来,理发店的装修几乎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时的装修风格绝对称得上时尚、豪华。理发店共有两个入口,分别通往女宾部和男宾部。男宾部的装修简单,墙壁颜色灰扑扑的,女宾部则稍显华丽,红色阶梯通往以粉红色、蓝色、绿色和金色装饰起来的女宾部。

传统的上海理发,尊重的是师傅的技艺以及热情细致的“一条龙服务”,项目主要有洗头、修面、剪头、吹风。式样都是最传统的发型,没有潮流发型。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都有其独特的程序及手法。操刀的是老年师傅,年纪较大的甚至七十多岁,大多来自扬州。这些师傅靠着一门手艺在香港生存至今。

由于老师傅们坚持剪的是标准发型,光顾的大多为老顾客,偶尔才有年轻人进店。“以前生意好做。以前的人理发勤快,最多两个礼拜就要剪头发了。男人头发长出去找工作,人家是不会请你的,像土匪一样,成什么样子。现在的人这里留一撮头发,那里少一块头发。我们做不来这种,也不想做这种生意。”

在传统的上海理发店内,男士要弯下腰,在洗发盘洗头,女士就比较舒服,可以躺下来洗。高师傅说:“在上海店,一个客人最少要用八条毛巾:一进来擦脸用一条,然后剃胡子,用五条,到洗头时,再用掉两条,吹完头又用一条毛巾擦脸,之后才走。”最让高师傅引以为傲的,当属常用的手推子和剪子,用了几十年都没有坏。“我们不用电动须刨,而是用剃刀和手剪的。剃刀贴着头皮剃,剃光头会很干净,不会留发根,而电剃刀没那么贴合。”

高师傅称,手剪同样考验技巧,“剪的时候要慢慢向上推,否则头发会卡着,用手垫着,头发才能剪得平均。德国制造的黑钢剪,可以把头发打薄。工具用了几十年,不掉到地上就不会坏,不锋利就磨一下,可惜现在这些工具已经停产了。”

技艺老到的师傅,甚至闭着眼睛就能帮客人修面。当学徒的要学会这一技艺,没有一年半载,根本不会让其上手,一般下班后只能请亲戚、朋友来捧场练习技艺。而理发师“术业有专攻”:剪男式的就专剪男式,剪发、修面都要在行;剪女式的就专攻女式,除了修头发,还要会烫一头“大波浪”。

老客支撑夕阳行业

虽然传统理发日渐式微,上海理发店还是有一些老顾客坚持前来。但相比以前的门庭若市,现在已是日落西山,光顾的客流只有昔日的四分之一。有顾客表示,“我们来这里剪头发,就是为了怀旧。从童年到现在,去的都是这种理发店。不用自己说,他们就知道我要理什么样的头发。”传统老店,靠中老年一辈的客人勉强维系。师傅们说:“由年轻剪到老,有些二三十岁起就光顾我们,剪了几十年。有些街坊搬到新界、九龙也来,惯了,好像一种感情,与客人熟络,什么都聊,像自家人。”

一位卢太带17岁的女儿来剪发,“我的外婆、妈妈、我、我的子女,四代人的头发,都是由高师傅剪。”卢太表示,妈妈已73岁,以前住在理发店对面,拆迁后搬到九龙,但仍旧相隔一两个月就来剪发。卢太的女儿小时候由外婆照顾,“外婆一直带她来这里剪头发,后来曾叫她去发型屋剪,但她说,不习惯被陌生人洗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顾客慢慢离开人世,老客人越来越少。“第一批上海移民大概四五十年代来港,来的时候是30岁,现在已经90多了。近几年,也有一些年轻人和游客沿着香港的街头巷陌慕名而来,找寻当年香港的痕迹,但毕竟是少数。”

香港楼市价格居高不下,在旺区闹市,连锁店逼退私人老字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老式上海理发店所剩无几。与新式理发屋动辄上百上千的美发价格相比,上海传统的理发屋一套最高级的服务,最多不超过100港元,价格可谓低廉。价格低,客源少,理发店很难维持下去。侨冠就面临同样的问题――高昂的店租随时可能导致结业。即使在同类老店中坚持下来,高师傅依然不无唏嘘地表示,好景未必长,且做且珍惜。“业主加租加得少当然愿意做下去,可加得多怎么做?翻两倍翻三倍,肯定做不下去。像我们这样的年纪,也不可能转行了。”

除了店租,老上海师傅的技艺同很多手艺一样,也遇到了难以传承的问题。做这一行并不容易。从学徒到专业师傅,这个过程是充满血泪的。“未能掌握剃刀时,你当然不可为客人服务。唯一的练习方法就是替同事理发,当中无可避免要挨痛。”高师傅说。以前上海理发店风靡香港时,理发师傅的工资曾是警察的一倍。高师傅说,二三十年前曾有人主动找来拜师,而现在想请学徒都要付30港元一个小时的工钱。如今店里的理发师傅,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接近70,因为辛苦、收入也不高,所以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在香港出生的年轻人不会做这行,一个月赚几千块,送外卖也不止这些,而且没有保障,病了就没有工资了。”

日后,当这些精进于传统的老师傅一个个离开,上海传统理发店或许会在香港彻底消失。

上一篇:合掌造出日本色 下一篇:香港富豪陈启宗不会给儿子留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