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时间:2022-10-10 05:18:35

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少、慢、差、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诵读则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由目脑口耳脑,这样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诵读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使优美的课文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如:“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子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安塞腰鼓》)这段文字形象地描绘了舞蹈的场面美,气势昂扬,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味语言,体会文字美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品味语言,教师要从语言美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粹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在推敲、品味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能够形象地描述客观事物,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具有形象性。品味语言的生动性,在助于感知形象美。如济南的山美水也美。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含着点热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这简直是冬天里的春天!“河水是这样澄清”,“空中、半空中、天上”“又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抬起头来“慢慢往上看”,“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好一个水晶的世界!这水晶的世界,正是美的结晶!(《济南的冬天》)琅琊山的四季美景更有如画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出者……”(《醉翁亭记》)这些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再现了祖国大好山河如诗如画的季节美、雄壮美、色彩美的形象和深远、明丽、朦胧的意境,明快、愉悦的情感拨动着读者心灵的琴弦。

三、想象联想,领悟意境美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这是言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这是言外)。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轻盈舒展、挺拔秀丽的姿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宁静,“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叶子和花被月色笼罩着,像浮上一层乳白色的光辉,使本来就是白色的荷花,显得更白,“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和花都一起进入梦中……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引领升华,创造精神美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达到“融美于心灵”的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园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饰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为的美等美育内容,在教学时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逐渐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如《海滨仲夏夜》第一部分,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读)、学生朗读后,让学生理解文中按时间顺序描绘的三幅图景:夕阳落山,红霞染海浪;夕阳西沉,启明星高挂;夜色加浓,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然后把学生带进画中,开掘美点,仔细领略其“独特的美”:宁静美、和谐美、动态美、色彩美。这样,教师指点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讲中想象,把文章表现的美渐次“移”到学生心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上一篇:初中生物课创新教学刍议 下一篇:全城同炒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