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以东

时间:2022-10-17 10:00:09

王郢

曾经的户外杂志编辑,后久居,云南等地,开办拉萨影像小栈,给予各路独行旅友以现实和精神慰藉,现经常自由行走,自由撰稿和自由摄影于世界各地,见闻识广,只是皆不成师。

额尔古纳河以东,室韦与恩河,居住着2700多位俄罗斯族人和5000多位华俄后裔,他们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和沧桑的移民历史。19世纪中叶额尔古纳地区发现大量沙金,内陆地区的中国人特别是山东人纷纷前来淘金,在漫长的“闯关东”的时代背景中,很多采金工人娶了当地的俄罗斯女子为妻,促成了第一代中俄混血族群的诞生。十月革命时,许多俄罗斯贵族和平民为躲避战乱,分几批先后来到额尔古纳定居,形成较有规模的俄罗斯部族,开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并发展通商贸易,又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繁衍,这片中国北方极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俄罗斯族。他们是一群拥有特殊血脉的种群,不仅从相貌上传承了俄罗斯人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继承了俄罗斯民族勤劳健壮、生性乐观和清洁卫生的习性。

隆冬时节,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恩河小村掩在白雪之中,寂静到悄无人息,走在路上脚步发出嘎吱吱的响声。“哎呀,大冷天的,快进屋暖和暖和。”戴着花头巾穿着尼料裙子蓝色眼睛却说着一口纯正东北话的利萨(LIZA)姥姥打开厨房的门招呼着,一股白色的蒸汽从室内向外流动着。屋内热气腾腾,窗户上结着厚厚的霜,涂着黄色油漆的木地板擦得油亮,壁炉里的木柴烧得嘎嘎作响。利萨姥姥的母是俄罗斯人,嫁给了去额尔古纳河西岸淘金的山东人,后来一家人又辗转回到中国,在恩河定居下来,三四代人的身上都是中俄的混血。她的女婿也同样说着一口地道东北话,蓝色的眼睛高大的鼻梁。就像恩河的每一户人家一样,利萨姥姥家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宽大的独立客厅,长条的餐桌,洁白绣花的窗帘,窗台上摆放的鲜花,厨框里摆放的水晶器皿,墙上还挂着几张俄罗斯风情画。客厅里挂着从第一代人开始的照片,发黄的照片上是端庄的中国男人俄罗斯女子以及他们混血孩子的合影。厨房的隔壁是一个传统的俄式桑拿屋,里面放着蓄满水的大水缸,石头烧得发红,一瓢水下去热气顿时腾腾而起,墙上挂着几束桦树叶子,这种古老的洗浴方式来自北欧,姥姥说蒸桑拿时把叶子蘸上水轻轻抽打全身是冬天里最好的享受。晚餐依然保留着俄罗斯风味,姥姥家的后院就搭着一个专门烤制面包的炉子,白酒也是每餐必不可少,家里大小人等都能喝上两杯。赶上客人来,拉手风琴的俄裔老人就会被叫来伴奏,当地的大叔大婶小伙们也会进来一起热闹,仿佛一家人,唱着俄罗斯小调,跳着俄罗斯舞蹈,上演一出原汁原味的俄式晚会。利萨老人的小孙女显然继承了更多俄罗斯血统,红色的毛衣,美丽的大眼睛,粗编的马尾辫,整个就是俄罗斯套娃里的小公主,妈妈是鄂温克族,爸爸是俄罗斯族,她和妹妹则一个是鄂温克族,一个是俄罗斯族,巧妙的保持了各自种族的延续。虽然她和妈妈都是能歌善舞,可是她却不能像妈妈那样唱地道的鄂温克族民歌。

临近春节,利萨姥姥家的厨房灶台边上贴上了红色的灶王爷,而在墙角上则高高地供奉着耶稣的雕像,餐桌上摆着一本《祈祷经文》,恩河村人基本信仰东正教,在村庄后面的山坡顶上,三根东正教派的十字架久久伫立在这里,俯视着整个村庄,仿佛一个失落的亲人,眺望着遥远的故乡。

上一篇:没有眼睑的旅行 下一篇:三亚文华东方酒店 黄磊一家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