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范文

时间:2023-12-04 10:50:17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1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女性人物;叔本华;悲剧性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借助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的回忆,史诗般地记述了整个民族近百年来族人的生活。作品中的人物挣扎于复杂的氏族关系中,整个乌力楞的族人基本都是有亲缘关系的,这些人从同一树干分伸出来,并各自又分伸出新枝来,形成了枝繁叶茂的整个氏族,因此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另一些人的命运紧密相关,没有独立于氏族关系之外的人。作者着重展现了几个女性人物生命中难以形容的痛苦与悲伤,写出了人类本身的一种巨大不幸,即那些破坏幸福和生命的力量无人能抗拒,因为最大的痛苦在本质上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

一、作为表象的女性人物众生相

(一)从苦难中净化的伊芙琳

伊芙琳是“一个心底积存着深深的情感忧伤的女人”,对“别人的幸福和真情流露出嫉妒和鄙视”。伊芙琳看到妮浩和杰荚琳娜的悲剧后表现出令人胆寒的,“金得,你听听吧,听那哭声吧,我从未听过这么美的声音啊!”伊芙琳这是在通过看别人痛苦的景象来达到减轻自己痛苦的目的,这是一种报复。这种报复的极致便是她自戕式地终结了腹中的小生命。但是“她那快意的报复目光背后,透露着一股难以言传的悲凉之情”。显然伊芙琳并没有真正解脱,只要她还未完全看透生活的本质,仍旧对生活怀有某种期望,她就会继续沐浴痛苦。

伊芙琳逐渐意识到生活中一切的满足都只是表面的假象,她如是说到“你喜欢拉吉达,可拉吉达到哪里去了呢?伊万喜欢娜杰什卡,最后娜杰什卡还不是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是的,人们所获得的东西从未实现过它在我们追求它时所作的诺言。没有得到时感到痛苦,得到后感到失望。

伊芙琳是个十分坚韧的生命存在,尝尽生命的苦难,在苦难的磨砺中逐渐认识痛苦,在生命的痛苦中不断地体悟、净化,静候涅。历经各种苦难的净化后,生命意志已消逝在先,伊芙琳夫妇都彻底对彼此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期待了,于是也就不存在什么欲求了,没有挣扎、反抗和痛苦了。她终于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撕开了摩耶之幕,自愿放弃了她的执着,真正达到解脱的境界,因此伊芙琳在晚年变了,对身边的人不再心怀敌意,重拾了怜悯之心,不再尖刻。此时伊芙琳真正克服了生命的欲望,做到亍否定生命意志,从而得到了真正的解脱,“轻飘飘地倒在了篝火旁”。解脱之境正是无企求的境界,“是和清心寡欲相随伴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灭中的极乐”。

(二)人类永恒的困境:生的悲苦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达玛拉、杰芙琳娜和马伊堪都是

自杀者。她们都企图用结束肉体的方式结束生活中的痛苦。但如

叔本华所说人生的本质便是痛苦,死亡也不能终止这种痛苦的延

续,这是人类永恒的困境。

达玛拉的痛苦源于与尼都萨满的感情受到阻抑,因此她的

心彻底凉了,守着火,却过着冰冷的日子,最后在狂舞中耗尽生

命的能量。达玛拉渴望身体的解脱,用死亡来驱赶痛苦。“自杀

者要生命,他只是对那些轮到他头上的生活条件不满而已。

因此就算死也得不到解脱。因为求死并不代表她放弃了对尼都萨

满的情,放弃了这种欲求、这种意志,而是代表着她对族规的不

满,尼都萨满为达玛拉唱了一首关于“血河”的送葬歌,说明达

玛拉仍被痛苦笼罩,她过不了血河,灵魂将消亡,到不了幸福的

彼岸。

杰芙琳娜用残忍地方式流产后,导致日后不孕,她一生的痛苦都可以追溯至此,是她自己的行为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然而把杰芙琳娜推向这个最不利、最卑微、最不堪的身份地位上的却是妮浩、伊芙琳、金得、达西等一群人的一层递进一层的关系网,杰芙琳娜用自杀来反抗命运的不公。作为孤儿的马伊堪,永远扮演着父亲眼中的小孩子的角色,渴望爱情、婚姻的马伊堪注定不得满足,生活一天天继续,痛苦一天天加剧,这朵娇艳的花朵黯淡了,马伊堪生下私生子后就跳崖自杀了。“自杀者不能中止欲求,所以他停止活下去,而意志在这里正是以取消它的现象来肯定自己,因为它已再无别法来肯定自己了。”作品中的这些选择自杀的女性人物都是悲剧主角,在生活中细细体味着痛苦的滋味。

二、作者意志的符号:伊莲娜

进入九十年代后,新的一代鄂温克人在山下长大了,过着完全不同于老辈人的生活,伊莲娜是这个部落所出的第一位大学生,每年游走于城市与山间。她嫌恶“城市里到处是人流,到处是房屋,到处是车辆,到处是灰尘”,

在城市,事业、爱情、生活都陷入不满足的泥沼中,痛苦得使她逃离:但她同样嫌山里“没有酒馆,没有电话,没有电影院,没有书店。”在山上,远离功名利禄,空虚无聊的生活同样使得她想逃离。但无论逃到哪里,也摆脱不了痛苦、空虚,因为她摆脱不了自己的欲望,否定不了这种生命意志。伊莲娜不像儿时那么快乐了,因为她内心充满着矛盾和痛苦,山上和山外都令她向往,也都令她厌倦,因为满足不了的欲求一直纠缠着她,成为她痛苦的症结所在。

伊莲娜内心的矛盾,正是作者迟子建自身内心的矛盾,伊莲娜则是作者这种矛盾情感的替代符号。作者内心对现代文明中的种种不满使得她对鄂温克原始文明充满留恋,但是在纯朴如作品中的乌力楞,痛苦仍旧时时伴随着这些女性人物,作者所要寻求的永恒的宁静乐土也寻而不得。伊莲娜内心痛苦,无法觅得解脱之道,她酒后失足跌入河中,大抵作者也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对伊莲娜的结局虚化处理了,伊莲娜就是作者意志的化身,自杀不能解脱,活着亦不能解脱,谁也不知道她发生了什么事,“夕阳把水面染得一派金黄,好像老天知道她喜欢画,特意泼洒了一幅,把伊莲娜给镶在画中了。”

结语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里的人物生活在原始的、单纯的人际网络中,这表现出作家迟子建对现代文明所承载的生活的一种失落感,作家渴望回归,渴望寻找真正的宁静的心灵栖息之地。尽管与世隔绝、纯朴如斯的鄂温克族人同样摆脱不了生的痛苦,迟子建自己用“悲凉”二字形容她目睹这支部落生存现状时的心情。不和谐的阴云始终弥漫于整个乌力楞的上空,通过女性人物的悲剧表现出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生就是痛苦的过程。“文明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无论哪种文明下生活的人类同样都悲苦的活着以及死亡,那又于何处寻找真正无痛苦的世界去?这种迷失、疑惑、虚妄之感必将永久潜藏于作家的内心,影响着作家的写作,迟子建是个骨子里透着悲伤、绝望的作家,她的作品写的不仅是关于某些人的悲剧,也不仅是这一个氏族的悲剧,而是整个人类都面临的悲剧。也许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镶在画中”,在艺术的世界中寻求超脱,在纯粹而无意志的审美观赏中解脱。“从一切美得来的享受,艺术所提供的安慰,是艺术家忘怀人生劳苦的那种热情。”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管'2003年版.

[5]柏彦飞.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J].文学评论.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2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中俄界河旅游区考察游览。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中俄界河旅游区与俄罗斯赤塔州的五个市区相邻,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区内有两个部级一类口岸,即黑山头口岸和室韦口岸。黑山头口岸位于额尔古纳市政府所在地拉布达林镇西30公里处。额尔古纳市境内西部、北部,中俄边境线长671公里,蜿蜒曲折的额尔古纳河勾划出了中国雄鸡状版图上的巨冠轮廓,河的西岸为俄罗斯联邦,东岸为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县级市——额尔古纳市。额尔古纳从历史的深处呼啸而来,它是一条河,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段历史。公元一世纪,拓跋鲜卑的祖先走出嘎仙洞,曾在这里至呼伦湖一带长期居留,之后西迁南下,在今呼和浩特南部和晋北创建了北魏王朝。隋唐时期,蒙兀室韦部落在这里生息繁衍。公元十三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在额尔古纳河畔秣马厉兵,遂统一蒙古诸多部落,进而征服欧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确定额尔古纳河为中俄界河;自雍正五年(1727年)起,清廷沿额尔古纳河右岸先后设置18座卡伦(哨所),其中14座卡伦在额尔古纳市境内。界河风景区远离都市喧嚣和工业污染,处于草原和森林的衔接地带。界河旅游区内,河道蜿蜒曲折,滩岛星罗棋布,河滩两岸溪流纵横,沼泽处处,灌木丛生,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游人沿界河中心岛(中国领土)柳丛和水草穿行,会不时惊起水鸟振翅飞上天空。中心岛是集特色餐饮和娱乐、住宿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场所。俄方小镇近在咫尺,房屋街市历历在目。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人在河边劳作、垂钓、游泳,戏耍的孩子们向游人挥手致意,偶有中、俄边防军巡逻艇与游艇擦舷而过。一水分两国,纵目览两岸,已成为界河景区的特色。沿界河东岸驾车旅游,在界河中流线东侧乘船观光,可欣赏异域风光,体会纯正的俄罗斯民俗风情。中俄界河旅游区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旅游精选项目之一,现已成为内蒙古东部旅游精品线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朋友们,让我们尽情领略界河及其两岸绚丽的风光吧。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3

额尔古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地理坐标北纬50°01′到53°26′,东经119°07′到121°49′,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县级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额尔古纳市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2013年,额尔古纳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9亿元。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4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坚守;萨满;牺牲者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选择一如既往地温情诉h,以一位年届九十,部落里“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长者的角度讲述着生活在苍茫大地上以打猎为生,历经风霜正逐渐被汉化甚至有着消失危险弱小的民族百年沧桑。在她简洁温婉的叙述中那些人是与现在生活在现代文明外衣掩盖下的人不同,他们质朴,简单,坚强独立地生活在高山上洋溢着暖暖的温情, 以天为庐,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又充满了弱小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某种不可言h的痛楚。

历史的见证者――“我”

“我”是这个民族历史见证者也是民族史诗叙述者,小说开始便以“我”的口吻写下这句话:“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1]“我”在风雪的簇拥下走来,是一位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历经了这个民族的几个兴衰阶段, 更是这个民族最后的坚守者。在森林被大肆砍伐,政府组织下山定居的时候只有“我”和安草儿依然选择了营地,并且坚信“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我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2]

“我”固执地选择祖祖辈辈鄂温克族人生活的山上,住在希愣柱里,抬头便能看见星空,守着鄂温克人视为神明的火种,陪着那些纯洁的伙伴驯鹿,讲述那段即将被人遗忘的族人们的历史, 在“我”看似平静的讲述中其实暗流涌动,“我”的母亲父亲伟大的爱情,伯父尼都萨满与母亲的苦恋,自己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在鄂温克族的女人眼中,爱情是纯粹的,婚姻只是因为相爱,与地位金钱无关。

鄂温克族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了一个长期生活在自然的族群的豁达与信仰的力量,母亲在失去丈夫,“我”在失去真心相爱的爱人时,自然是十分悲痛但是绝无上吊投河殉情之类,她们选择与夺取她们亲人生命的生活继续抗争。迟子建在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个人的伤痛记忆对作家既是陷进也是财富,它可能是一把钥匙能替你打开伤怀之锁释放出大善大美的悲心,赠予你悲天悯人的目光” [3]但是灾难过后是一味的沉浸在伤痛里不能自拔?不,作家选择了更深远的境界,给予世人悲悯的同情岂不是比自怨自艾来得状哉。

鄂温克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奉若神明,对着死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超然与达观,这样一个在死亡面前毫不退缩的民族在人类进程中,在强大的现代文明的入侵过程中却在在经历着面临消失的悲哀与无奈。

母性与灵性的代表――妮浩

鄂温克族人信奉萨满,他们相信萨满不仅能够驱魔治病,而且更多意义上那是神在人间的使者,能够通天意,知祸福;是能解决人类困惑的精神导师般人物。迟子建曾这样说:“我在作品中塑造两个萨满,贯穿整部长篇。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的命运都是悲壮的。我觉得身为萨满,他们就是宗教的使者,他们要勇于牺牲个人身上的“小爱”,获得人类的“大爱”,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身上所体现的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4]妮浩不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萨满,在她之前有“我的伯父”――尼都萨满。尼都萨满也是仁慈并且至情至性,但是在萨满教的信仰中他们更愿意相信护佑他们的神灵是女性,在对尼都萨满的装扮描述“平常的穿着就得跟女人一样。但是跳神的时候,胸脯也被垫高了。” [5]中便可看出这一点。

萨满的存在不仅为《额尔古纳河右岸》通篇弥漫了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而且揭示了鄂温克族在生存环境恶劣如何克服心中恐惧与彷徨。最为伟大的萨满妮浩在不断的救助自己的族人抑或是他们的敌人――偷驯鹿的汉人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而且是在自己的儿女与他人之间做出的选择,那种痛彻心底的疼对一个母亲来h经历一次便是酷刑而妮浩却接二连三的承受这样的打击,与其说是我们平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母性的书写,不如h是他们冥冥之中信仰的神灵让妮浩做出这样“残忍”的抉择,这是鄂温克人才能理解的信仰,超乎了狭隘世俗观念的博爱。而最后一场跳神,实现了妮浩在成为萨满之初的承诺:“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自己的氏族。” [6]

传统民族与现代文明碰撞下的牺牲者 ――伊莲娜

作者在书的跋中提到一位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这位优秀画家最后却“随着水流消逝了,连同她热爱着的那些绚丽的油彩” [7] 这便是书中“我”的外孙女画家伊莲娜的原型。她是那么真实存在过而又令人扼腕的消失了。

她对那片土地有着深深地眷恋,但是作为现代文明的接受者,伊莲娜是个矛盾体,她讨厌城市里到处是人流,到处是房屋,她渴望亲近自然,住在山上看见星星,看到山峦溪流,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这是她作为鄂温克人的后代与生俱来的眷恋也是劳烦的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但是她又会嫌弃山上没有那些娱乐设施,那么孤寂,不能满足她作为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这便产生了她心底的痛苦与矛盾。最后的伊莲娜完成了她对本民族的激荡人心百年风雨的展现,却始终为能自己困惑的心找到出路,最后随河流消失,也永远将自己留在那片她挚爱的土地上,她的老祖母依然希望她能在苦闷的黑夜中找到一盏灯,指引着这个在现代文明与自己清醒认识到民族文明正在消亡的矛盾碰撞中牺牲者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2] [5] [6] [7]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版

[3]: 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 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J]2006 (2)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5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但我怕玛克辛姆的哭声。柳莎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他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风平浪静。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中的支流。

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

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骑在驯鹿身上的瘸腿达西咒骂那些长着腿的男人都是没用的东西,声称他已经掉进一个黑暗的世界,要被活活地饿死了。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

额尔古纳河是那么地宽阔,冰封的它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以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冲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眼疾手快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有附着黑斑点的狗鱼,还有带着细花纹的蛰罗。哈谢每捕上来一条鱼,我都要跳起来欢呼。

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蛰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大人们边吃鱼边喝酒,我和娜拉在河岸上赛跑。我们像两只兔子,给雪地留下一串串密集的脚印。

风把河岸的柳树吹得柔软的时候,母亲总要剥下一篓一篓的柳树皮,背回营地。她将柳树皮在火上轻轻烧燎了,让它们变得更加的柔软,然后撕成细丝,再在腿上反复揉搓,使它们蓬松,晾干后储存起来。那时我不明白它们是做什么用的,问母亲,她总是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我想我能那么早地用上柳树丝,与爱喝桦树汁有关,这点还是受母亲的影响,她喝桦树汁胜过了我们。不过我们喝进的汁液是白的,流出的却是红的。

白桦树是森林中穿着最为亮堂的树。它们披着丝绒一样的白袍子,白袍子上点缀着一朵又一朵黑色的花纹。你只要用猎刀在树根那里轻轻划一个口,插上一根草棍,摆好桦皮桶,桦树汁就顺着草棍像泉水一样流进了桦皮桶里。那汁液纯净透明,非常清甜,喝上一口,满嘴都是清香。

那时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不仅有遮天蔽日的大树,而且河流遍布。所以很多小河是没有名字的。如今这些小河就像滑过天际的流星一样,大部分已经消失。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6

关键词:归化族;俄罗斯族;中俄混血人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6-0060-04

俄罗斯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

一、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群:来源与历史发展

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一部分是俄罗斯人与中国各民族通婚产生的混血儿,其中主要是俄罗斯人与汉族通婚产生的混血儿。

中国的俄罗斯人并非中国的土著,而是从俄罗斯迁移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最早移民中国是在元代。当时,作为元帝国首都的大都(今北京)就有俄罗斯人居住。《元史》中有两处有关俄罗斯人生活在大都的记载,《元史》中“俄罗斯”这个词的汉字记音是“斡罗思”。但是,这部分移入中国的俄罗斯人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俄罗斯人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延续下来,而是融入汉族或蒙古族中。

我们现在所说的俄罗斯人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这一年中国与俄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即雅克萨战役。战争中国军队共俘获了俄国俘虏计三批99人。他们大部分被送往北京,并被编入八旗组织,为满州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东直门内的胡家园胡同,即今天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所在地。

1727年,中俄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从而开辟了从北京经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到伊尔库茨克的中俄贸易通道,因这条商道主要用于运送俄罗斯人和欧洲人所需的茶叶,所以称“茶叶之路”。此后,在中俄两国商人进行交易的张家口开始出现俄罗斯常住人口,而在茶叶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汉口也开始出现俄罗斯常住人口。

历史上,俄罗斯人的一支吉尔加克人因信仰东正教旧教受到东正教正统派的迫害而避居阿尔泰山北部的山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吉尔加克人再一次面临东正教正统派的迫害。1830年(清道光十年),吉尔加克人派代表去见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台吉喀喇乌斯满,请求到当地避难。喀喇乌斯满准许他们在布尔津的两个地方定居,于是他们便移民到这两个地方。此后,他们又开辟了两个村庄,并有少数人移居塔城和伊犁地区。

1851年,中俄两国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该章程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两地设立贸易圈。此后,俄罗斯人除在贸易圈内经商外,也开始移民这两座城市以外的中国乡村。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该条约第二款规定:“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此后,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两国民间贸易发展迅速,在这两条江的中国一侧特别是作为条约签署地的黑龙江黑河经常能见到俄国商人的身影。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1882年,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尽管依据该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该条约又准许俄国在乌鲁木齐和喀什两地设立领事馆。此后,俄国在乌鲁木齐设立了贸易圈。尽管俄国未能在喀什设立贸易圈,但此后也有不少俄国商人及平民移居这里。

1882年,一位鄂伦春族猎人在黑龙江上游漠河一段右岸为母亲挖掘墓穴时无意中发现大量沙金。此后,俄国人大量进入中国额尔古纳河下游右岸和黑龙江上游右岸开采金矿。此时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闯关东”的高潮时期,很多来自中国山海关以南各省的单身男子被在这里开采金矿的俄国资本家招为雇工。后来这些人一部分娶俄国女子为妻,从而出现了第一批中俄混血人;另有一些人越过中俄两国界河进入俄境。还有人从山东乘船直接抵达俄远东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些进入俄国的中国人中有一部分后来亦娶俄国女子为妻,所生子女亦为中俄混血人。

1897年贯穿中国东北全境的中东铁路开始修建,1903年该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此后,俄国人纷纷移民该铁路沿线各地,尤其是作为这条丁字形铁路枢纽城市的哈尔滨。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国人掀起大规模移民中国的浪潮,除东北、新疆外,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也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俄国难民。十月革命后移民中国的俄国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贫民,他们中的适龄女子后来有一部分与中国男子结婚,从而产生了第二批中俄混血人。而先前移民新疆的俄国人十月革命后也有人与中国人通婚。此外,一部分出生在俄国的中俄混血人十月革命后随他们的汉族父亲和俄罗斯母亲移民中国。

十月革命后生活在俄国外贝加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蒙古族的一支)和通古斯人(鄂温克族)中的一部分也移民中国,随他们一同来中国的也有个别俄罗斯人。这些俄罗斯人后来均与布里亚特人和通古斯人通婚,从而产生出另外两种中俄混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日本成为交战国,由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苏联政府对生活在其远东地区的华人采取了不信任的态度,于是这一时期有大批华人携带其俄罗斯妻子及中俄混血子女回到中国。另有一些人被苏联政府强行迁到苏联中亚地区,其中有一部分通过伊犁、塔城两个口岸进入中国新疆。今天生活在新疆的俄罗斯族绝大多数都是这批人的后代。

根据中苏两国政府达成的有关协议,1954-1955年,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大规模离开中国,回到苏联,或移民某个西方国家。此后,那些留在中国的俄侨也陆续离开中国,到1964年俄侨聚居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只剩下俄侨1户共5人(不包括那些嫁给中国男子的俄侨女子)。在50年代的迁侨运动中,生活在新疆的吉尔加克人大部分移民澳大利亚。此后,生活在中国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的主体不再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俄侨),而是中俄混血人。

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一部分生活在中国的中俄混血人投靠亲友移民澳大利亚。而随着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很多俄罗斯商人开始长住中国,出现了新一代俄侨。

二、俄罗斯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过程,“俄罗斯族”族称的由来

俄罗斯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前提是俄罗斯人加入中国国籍。如果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人仍拥有俄国国籍,或没有国籍,或拥有其他国家国籍,那么这个问题便无从谈起。

我们知道,生活在中国的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纯血统的俄罗斯人,一部分是中俄混血人。对于中俄混血人不存在加入中国国籍的问题,因为

出生在中国的中俄混血人本来就拥有中国国籍,而出生在俄罗斯的中俄混血人则是以华侨的身份移民中国的。因此,这个问题只存在于那些纯血统的俄罗斯人身上,因为他们拥有俄国国籍或没有国籍,是侨居中国的俄国侨民。

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1924年。这一年的5月31日,苏联政府与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中苏复交后,那些生活在中国的拥有俄国国籍的俄侨须将其原有国籍变更为苏联国籍。8月15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拉基金出示布告,要求那些愿意加入苏联国籍的旧俄侨民于两日内到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注册人籍,否则不承认其为苏联侨民。于是,有一部分旧俄侨民加入了苏联国籍,另一部分人不愿加入苏籍,成为无国籍侨民。9月20日,中国东三省自治政府代表与苏联全权代表在奉天(今沈阳)签订《奉俄协定》,中苏两国实现共同管理中东铁路。1925年4月9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伊凡诺夫第94号命令,决定停用中、苏两国以外的铁路员工。许多在中东铁路工作的无国籍侨民为保住工作此时不得不加入苏联国籍,另有一部分人则加入中国国籍。那么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到底有多少?李兴耕等人撰著的《风雨浮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和石方、刘爽、高凌撰著的《哈尔滨俄侨史》都没有提供相关的数字。

在新疆,1926年初,苏联设在新疆的五个领事馆开始办理将旧俄侨民的国籍变更为苏联国籍事宜,于是有一部分俄侨加入了苏联国籍。对于那些没有加入苏联国籍而成为无国籍的人,当时统治新疆的杨增新本着“无为而治”的思想,除让这些无国籍的白俄自选乡领(商总)外,并不为他们另设官吏,也不登记他们的户籍和向他们征收赋税。1928年杨增新被刺身亡,金树仁上台。金上台后命令生活在新疆的无国籍白俄或申请居留证,或办理“归化”手续。其中有一部分人办理了“归化”手续,取得了中国国籍。那些只申请居留证的白俄则仍然是无国籍侨民。据《新疆政府公报》记载:1930--1931年,乌鲁木齐共有56户207人加人中国国籍,塔城共有90户288人加人中国国籍,伊犁共有130户500人加入中国国籍。

1933年,金树仁下台,盛世才上台。1934年盛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这次会议。1935年在新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上对新疆各民族的划分和称谓做了具体规定,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案,加人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获得正式的族称“归化族”。

“民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语中是在19世纪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从1953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进行民族识别。所谓“民族识别就是对自报族称的、有自我认同的族体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出科学的甄别,以确定单一民族(或民族支系)的法定地位和正式族称”。至1979年共识别出55个少数民族,加上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至此中国56个民族的基本格局形成,而“民族”这个词在汉语中也获得了全新的含义。那么作为56个民族中的一员,俄罗斯族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识别出来的呢?或者说“俄罗斯族”这个族称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确定为中国俄罗斯族的法定族称的呢?

1953年在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自报登记的族称多达四百余种。这一年,在这些自报登记的族称中共确认了38个族称,这其中就包括“俄罗斯族”。那么“俄罗斯族”这个族称是怎么来的呢?黄光学主编的《中国的民族识别》一书中说:“在新疆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对新中国建立前强加于俄罗斯人带有侮蔑性的称呼‘归化族’,正名为俄罗斯族……”在同一本书中,作者又说:“‘归化族’原本是俄罗斯族。……人民政府为贯彻民族平等政策,消除民族歧视,便恢复了他们的原来族名,改称俄罗斯族。”

三、中国东北俄罗斯族的由来

由于“俄罗斯族”这个族称是由“归化族”改变而来的,而归化族又仅指新疆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那么当1953年俄罗斯族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时,它只分布在新疆,新疆以外的省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并无俄罗斯族。

1964年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区开始有人将民族成分申报为俄罗斯族,但人数十分有限。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1966年共有俄罗斯族3人。其后,这3人中的1人去世,因此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旗仅有俄罗斯族2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旗的俄罗斯族由2人攀升至2 063人。1982年到1990年仅有八年的时间,俄罗斯族不可能依靠自然繁衍将其人口的基数由2提高到2063。

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是中国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分布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统计,新中国建立之初,额尔古纳右旗共有人口2470户、12350人。其中,苏联侨民1613户、9491人,无国籍侨民212户、308人。苏联侨民和无国籍侨民加起来共1825户、9799人,占当时该旗总户数的近74%、总人口的79%多。其余645户2551人为中国人,占当时该旗总户数的26%多,总人口的近21%。而在这不足1/4的中国人中,中俄混血人又占了多数。然而,在从1954年开始的迁离俄侨运动中,生活在额尔古纳右旗的绝大多数俄侨离开了中国。一部分俄侨于1954年先期离开了中国,1955年4-6月共有苏联侨民1171户6553人离开了中国。到1959年,总共有俄侨1363户8171人离开了中国。到1964年,额尔古纳右旗只剩下俄侨1户5人(不包括那些已经与汉族或中俄混血人结婚的俄罗斯侨民女子)。1956年以后生活在额尔古纳右旗具有俄罗斯血统的人的主体,已由纯血统的俄侨转变为具有中国国籍的中俄混血人。由于当时没有对他们进行统计,因此笔者只能依据当下8000余人的数字向前推算,当时额尔古纳右旗中俄混血人在4000人到6000人之间。然而,在从1953年开始的民族识别运动中,当俄罗斯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时候,额尔古纳右旗的中俄混血人却被识别为汉族。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前,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尊重其成员正确表达其民族成分的自由,做好民族成分的填报工作,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和国家民委于1981年11月28日联合发出的《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的处理原则的通知》指出:“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分,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分的,都应予以恢复。”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经公安部同意,国家民委于1982年2月8日又发出《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问题的补充通知》。

然而,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这两个文件在额尔古纳右旗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重视华俄后裔生产生活问题的

通知》,允许中俄混血人自愿改报俄罗斯族。额尔古纳右旗政府根据这个文件和上面两个文件的精神于当年颁布了额尔古纳右旗政府[85]12号文件,动员和鼓励该旗的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从1985年下半年起,额尔古纳右旗政府开始受理一部分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的申请。仅1987年一年该旗就有300余位中俄混血人更改了民族成分。到这一年年底,该旗的俄罗斯族已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1569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在7012名中俄混血人中已有2063人把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

这两个文件在黑龙江省逊克县也得到贯彻落实。逊克县位于黑龙江中游右岸,沿岸有不少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据统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全县有俄罗斯血统的人(主要是中俄混血人)共计1500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其中,中俄混血人人口最多的边疆村(小丁子村)有俄罗斯血统的人共计74户、249人,占全村总户数的39.9%,总人口的30.5%。同额尔古纳右旗一样,此前逊克县所有中俄混血人的法定民族成分均为汉族。在落实关于恢复和改正民族成分的两个文件的过程中,一部分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到1989年,全县已有100多人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其中边疆村俄罗斯族计13户、57人。

除了额尔古纳右旗和逊克县,在东北其他地区,包括额尔古纳右旗所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其他旗市、黑龙江省的其他市县、吉林省、辽宁省,生活在当地的一部分中俄混血人,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前已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改为俄罗斯族。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族人口已由1982年的53人增至4388人,黑龙江省俄罗斯族人口由1982年的79人增至322人。

东北地区的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由汉族更改为俄罗斯族持续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前夕。

1989年,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暂停更改民族成分工作的通知》,决定暂停更改民族成分的工作。1990年5月10日,上述三部委又联合下发了民委(政)字[1990]217号文件,对“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分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分。这一条比较适用于中俄混血人,从而成为停止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一个重要依据。

2003年,中俄混血人聚居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政府通过呼伦贝尔市民委向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反映了当地法定民族成分为汉族的中俄混血人要求将民族成分改为俄罗斯族的请求。2005年1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了《关于额尔古纳市华俄后裔更改民族成分请示的答复》,要求额尔古纳市政府继续执行三部委民委(政)字[1990]217号文件。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7

作为十分敬业的考古学者,从1927年到1934年。在8年的考察实践中,他发现了300余处古迹、遗址,并实地考察了其中很大部分,他还收集了大量的古代实物,而他在额济纳河流域居延遗址发现的万余枚“居延汉简”和日后在新疆罗布泊发现的“小河古墓”这两个成就,使这位年轻的考古学者名播中外。

波罗桑齐有汉代烽燧遗址,贝格曼曾途经此地本不期待在这有任何发现,却由一个偶然的小动作引出了一个重大发现。

在波罗桑齐,贝格曼在山顶上的烽燧和房屋废墟下面,发现有院墙的痕迹。当他与助手在测量这个长方形墙体时,他的钢笔掉在了地上。他弯腰捡笔时,意外发现地上有一枚汉代的五铢钱。于是贝格曼便仔细地四处搜寻,不一会儿又找到一个青铜箭镞和一枚五铢钱,意外的收获使贝格曼决定要在遗址旁尝试着挖掘。他从墙体遗址的东边开始挖掘,不一会儿就发现一片木简,木简上墨写的汉字依稀可辨,贝格曼激动不已。他知道,在西域探险考察中,只有赫定在楼兰古城和斯坦因在陇西及新疆发现过木简。贝格曼与助手怀着极为兴奋的心情四处寻找起来,很快又找到几枚保存更好的木简。

考察队的其他队员前往额济纳河考察,贝格曼、陈宗器和两名助手留了下来,他们继续挖掘,很快又发现了一些汉简。贝格曼甚至不放过一些在汉代烽燧旁边已经繁衍了几百年的老鼠洞。在一个老鼠洞里发现了碎纸片,贝格曼猜测这是公元前2世纪的遗存,他在《考古探险手记》中这样记述道:“这些老鼠洞非常有趣,里面有稻草、丝绸碎片、碎绳子和削下来的碎木头。很明显,在写了字的木简不必保存时,就用简便方法把有字的表面削掉再重新写字。老鼠把这些削下来的碎块拖回洞里,成了一个小小图书馆。”

5月,贝格曼与考察队在桑多林察罕安营扎寨。他打算对额济纳河三角洲中的遗址进行清点并编目,从5月14日开始,贝格曼、霍涅尔和陈宗器在三角洲内开始了考察。很快,他们便在一座矮山上的烽燧附近的遗址里挖掘出47枚木简和一些木梳、铁斧、铁针及盒子等生活用具。

贝格曼在三角洲内循着烽燧遗址不停地考察,每一处或多或少的发现都使他激动万分。从5月17日始,从库克成庙、察罕桑齐、伯楼桑齐、桑齐阿莫等遗址挖掘出的“唐卡”、汉简、箭镞都十分珍贵。几天后,他们来到索果淖尔湖和噶顺淖尔湖畔考察,6月底,回到设在毛目绿洲正东的考察团大本营。7月初,贝格曼离开毛目途经金塔前往肃州。8月底,贝格曼来到肃州后,赫定给他来信,让他和霍涅尔前往罗布泊进行考古和绘制北返新湖的地图。此时的贝格曼正醉心于居延汉简的寻找与发现之中,当赫定得知贝格曼发现居延汉简的消息后,感觉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于是立即给贝格曼打电报,重新调整工作安排,让他静下心来。并且安排在新疆的生瑞恒、蒙杰尔和挖掘工靳士贵等迅速乘车驶往额济纳帮助他发掘。9月16日,贝格曼返回毛目。其后的半个多月里,贝格曼主要是在毛目附近考察,在一个叫拉林金德布林的古城考察,这里有汉代和西夏时期的遗址。在汉代烽燧遗址中共挖出1500枚木简。

10月7日,贝格曼过河到阿温托胡依德布林古城附近的汉代烽燧挖掘,发现了一些木简和一些小古物。第二天,生瑞恒、蒙杰尔、敦格拉等与他在此会合,这是他与生瑞恒自1927年11月分别3年后的首次见面。会合后,大家重新制定计划、编组和分配设备。贝格曼则到4个月前发现大量木简的乌兰德布林古城考察。经过半个多月的辛勤工作,汉简不断被发现,这些木简文字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公元50年左右的事,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漆碗和印有文字的丝绸碎片等。

秋天即将过去,贝格曼循河到下游一个叫察合台烽燧附近挖掘,靳士贵挖出了用绳子捆在一起共有78枚木简组成的一卷完整的木简书籍,根据内容判断,书中记载的是公元93至95年的事情,是一卷很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同时出土的还有容器、汉币等文物。由于抵挡不了强劲的秋风,他们中断了挖掘,沿着额济纳河东岸行走,经过巴哈德布林、布肯桃来、北乌兰德布到达喀拉浩特附近的大废墟巴兰库额,沿途挖掘路经的烽燧遗址,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收获。

27日,他再次来到穆德布林遗址,遗址位于1927年考察团设立的松杜尔气象站附近,穆德布林的发掘使贝格曼处于极度兴奋之中,这也是贝格曼两年来收获最丰的一个时期。近一个月的发掘中,几乎天天有收获。

之后,贝格曼决定暂时停止发掘汉代遗址,利用这段时间,专心致志于宋、元遗址的探索,于是在1931年1月29日来到了喀拉浩特――黑城遗址。通过考察发现,黑城中没有汉代遗迹,唐朝出土的文物也少,由此断定,汉朝驻军撤离后,额济纳地区情况不明,有唐代少量遗物,唐以后,从宋、西夏到元朝末年,一直有人居住,而居住的中心就是黑城,黑城废弃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缺水。

2月初,贝格曼中断了对黑城的考察,返回到波罗桑齐驻地。3月1日,贝格曼来到温音桃来,这是在额济纳最后挖掘的一站了。在这里发现了插在皮鞘里的小刀、皮水袋、青铜箭头芦苇箭杆的完整弩箭、木简和木简中的一张文稿以及彩色丝绸碎片和一件用草绳纺织而成的雨衣。3月27日,贝格曼一行带着文物向东出发,踏上返途。

1931年4月15日晚,贝格曼一行到达归化(今呼和浩特),第二日便乘火车前往张家口,19日,贝格曼与奥伯格回到了北平。

1万余枚居延汉简运到北平后,贝格曼立即进行了粗略分类,刘半农、马衡两位先生与他一同进行整理,最后由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先生完成分类。6月3日,贝格曼离开中国,途经俄罗斯和芬兰,于18日回到阔别两年的故乡瑞典斯德哥尔摩。

贝格曼回国后,居延汉简继续由中外学者共同进行分类整理,主要有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中国学者刘半农、马衡及向达、贺昌群、劳干等一同整理,但整理研究工作尚未完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留在上海的简牍照片毁于战火。万幸的是原简由沈仲章、徐玉森等从北京经天津、青岛转至香港大学图书馆。沈仲章再次开始拍照、剪贴、编号、排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简牍照片再次毁于战火,原简由香港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等协助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1949年之后,在胡适先生的交涉下,原简由美国运交台湾当局,现仍存于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此外,在这里保存的还有1930年黄文弼在罗布泊获得的71枚简牍和1944年夏鼐在敦煌所获的48枚简牍。现在台湾方面公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两岸学者都盼望着居延汉简能早日以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先后发掘出的1万余枚汉简,是建国前短时期内出土最多的一次,居延汉简因此而名播中外。

除木简外,还挖出了丝绸碎片、青铜器,破损器皿和陶瓷碎片,最有趣的是发现了一枝完整的毛笔。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篇8

一、墨尔根城的历史变迁

(一)建置沿革

墨尔根,由嫩江城东的墨尔根河得名,满语(一说蒙语),汉语意为“善射”即“善于打猎的人”或称“精能”“有智慧的人”。表示这里居住的人是以“打牲”为生。

清初,随着雅克萨战役准备工作的进行,清政府开始在黑龙江地区筑城永戍。首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初七日命筑呼玛尔城。《清圣祖实录》:“勘得黑龙江呼马尔之间、额苏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陇旧迹。即令大兵建立木城,于此驻扎。”(1)九月丁丑,命于瑷珲筑城,以为永戍(2)。二十二年十月癸亥,升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同时以礼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温代、为黑龙江左翼副都统。升工科给事中雅齐纳为右翼副都统。(3)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九月甲申命筑墨尔根城。议政王大臣等遵旨议覆:“查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黑龙江设副都统一员。其驻防五百兵,以乌喇、宁古塔兵参用。先流徙宁古塔乌喇罪人,俱入兵数发往。”(4)二十五年墨尔根城建成。因雅克萨战事,清廷令萨布素将军暂停迁往墨尔根城仍驻黑龙江城(瑷珲新城),墨尔根城则设城守尉一员驻守(《黑龙江外记》卷三载:“未设副都统时,城守尉一员驻之,即设副都统遂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5),留城守尉驻守。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乙丑,正式移驻黑龙江副都统,与将军同驻墨尔根城(6)。三十七年(1698年)移去副都统一员驻齐齐哈尔,三十八年移去黑龙江将军一员驻齐齐哈尔,四十九年(1710年)复设副都统一员(7)。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甲辰裁墨尔根副都统,添设嫩江府(8)。

另外墨尔根地区又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为了安抚鄂伦春,使之免受谙达的欺凌和俄人的拉拢,光绪八年(1882年)署黑龙江将军文绪和齐齐哈尔副部统禄彭奏准于小兴安岭西麓太平湾(今嫩江县塔溪乡兴安城村西1公里处)为城址,建立兴安城,添设兴安城总管衙门,设副都统衔总管1员,管理毕喇尔、阿哩、托河、多普库尔计五路鄂伦春事务。光绪二十年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以兴安城总管“已届三年,收拢漫无成效”为由,奏准裁撤兴安城总管衙门,以节虚靡。是年,“原设总管等概行裁撤,五路佐领等悉归其旧”,并于黑龙江、墨尔根、呼伦贝尔、布特哈四城各添协领一员,分别管理五路鄂伦春,其中库玛尔、毕拉尔路鄂伦春归黑龙江(瑷珲)副都统管辖,阿哩、多普库尔两路归墨尔根副都统管辖;托河路鄂伦春归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9)。

(二)城池

墨尔根城与后来建设的齐齐哈尔城形制相同。内城“排木为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三十步,崇丈八尺。”“外郭筑土为之,方十里。五门而二居北。”(10)据民国《嫩江县志・疆域》记载:“其制则内城、外郭。内城之垣,松木为栅夹于外,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垣宽一丈。周围四百五十四丈。女墙皆备,东西南各北二门。”道光二十四年(1845年)根据禧恩的奏请对墨尔根城进行了展修。“所需工费,除旧料变价抵补外,约需银七千馀两,著照所请,准照案先由该城库贮备用银内动支。所需木料,著黑龙江将军派员采办。”(11)

(三)辖区

墨尔根副都统衙门辖区。“城在齐齐哈尔东北四百三十馀里,南至讷谟尔河一百六十里;东、西、北皆以内兴安岭为界;东西四百七十里,北一千三百馀里”。(12)《墨尔根志》对墨尔根副都统衙门辖区记述得更为详细:“东至内兴安岭庙一百九十五里,黑龙江城界;西至业和得屯,迤西五十里,布特哈界;南至讷谟尔河一百六十五里,布特哈界;北至内兴安岭八百五十里,黑龙江城界;东南至讷谟尔河发源之内兴安岭四百里,齐齐哈尔城界;西南至讷谟尔河入嫩江之河口二百二十里,布特哈界;东北至内兴安岭二百九十五里,黑龙江城界;西北至察尔巴奇山六十里,布特哈界。”(13)从上面两段资料上可以看出,它们所记载的数目大体上相差不多。推算出墨尔根副都统衙门的辖区范围大至是东西约470里南北约1100里,辖区总面积51.7万平方里。

兴安城副都统衔总管衙门辖区。兴安城建于内兴安岭上,因以为名。在齐齐哈尔城东北五百八十里,西至额尔古纳与呼伦贝尔接界,东至黑河口与吉林省属接界,介墨尔根黑龙江两城之间,相为犄角,南北辖境甚仄窄,东西则横跨全岭至千六百里。层峦叠嶂,环以巨川,中俄分江而后形势最为扼要。凡所辖境皆鄂伦春族游牧之地,盖鄂伦春为兴安岭山阳土著之民。自精奇里江以南,黑龙江以西至嫩江西北多布库尔河流域,沿岸山谷中皆其部落(14)。

二、墨尔根城的历史作用

(一)北疆重镇

墨尔根地当交通要冲,《盛京通志》称其“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为黑龙江七城之一。清初雅克萨战争两条驿路,皆以墨尔根为依托,雅克萨战争主线驿路以墨尔根为交通枢纽,迤东迫近黑龙江左岸旧瑷珲城,雅克萨战争通信驿路则以墨尔根为起点径直北上,抵黑龙江上游额木尔河河口,与战争前沿古城岛、雅克萨城相接。

黑龙江将军设立的第三年,康熙皇帝就认为“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黑龙江设副都统一员。其驻防五百兵,以乌喇、宁古塔兵参用。先流徙宁古塔乌喇罪人,俱入兵数发往。”(15)因为墨尔根城至少有十年时间为将军驻所,所以“建城设官规制甚备,其地傍诺尼江,近内兴安岭,中俄分江而后,为全省中路要冲。就原驻官兵加意整饬,足为黑龙江城后劲也。”(16)

从建置来看,就官署而言,副都统府署(康熙二十九年设,为将军公署,四十九年为副都统公署)、衙门公署、印房、库贮、军器楼、档案房、贡物楼、满官学房、八旗档房、炮局、通积仓、税课司、演武厅、火药局、前锋营、街道厅、看城门堆拨、看船坊等。庙宇有文庙、先农坛、关帝庙、城隍庙、马神庙、药王庙、娘娘殿、龙王庙、河神庙、大佛寺、保安寺、文昌阁、观音阁、万寿宫、五神祠、土地祠、昭忠祠等。

而七城之外的兴安城“横跨全岭,与黑龙江城分治岭之南北,实为墨尔根、黑龙江两城犄角。”(《黑龙江述略》卷三职官)战略地位亦十分重要。

(二)交通枢纽

为了配合雅克萨反击战,做好调查研究,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盛京,接着北巡抵宁古塔将军驻地吉林乌拉,视察边疆防务,命宁古塔将军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遵照康熙皇帝的谕旨,从康熙二十一年秋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春,开辟了墨尔根通往雅克萨,吉林乌拉途径墨尔根至瑷珲的两条驿道。光绪年间又在墨尔根通往雅克萨驿道的基础上重新开辟了墨尔根通往漠河的“黄金之路”。

1.墨尔根通往雅克萨的驿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副都统郎谈、彭春奉命率兵数百人,去黑龙江上游两岸地区调查,据记载,当时郎谈等“从墨尔根诸边围猎而行,凡十六日到达罗刹(占据的)雅克萨城。郎谈等当年十二月还奏,自京师往返四个月。”(17)此次行猎,为两年后设驿提供了路线走向和地理方面等诸多信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正当瑷珲官兵准备进剿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入侵者之际,康熙皇帝“谕议政王大臣等、黑龙江兵、于是月起行。五月中旬,可至雅克萨城。凡奏报军机。自雅克萨至额苏里经黑龙江前来,恐纡道迟延。令理藩院侍郎明爱,于杜尔伯特、扎赖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酌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庶免贻误。”(18)明爱遵照上述谕旨,明爱率杜尔伯特、扎赖特蒙古兵500人及索伦兵一部,循嫩江上游左岸及沿大兴安岭北坡,砍树为路,架木为屋而设驿站。墨尔根为头站,依次为二站、三站、四站……直至雅克萨斜对岸额木尔河口,共计设25站(第二十五站为漠河县兴安乡二十五站村),每50-70里设一站,全长1400余里。每站拨15名至20名蒙古兵或索伦兵驻守,充当站丁。在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该驿道对传递军情捷报,供应前线军需物资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雅克萨城后,彭春、郎谈、明爱等立即派人向康熙皇帝驰送奏捷报告。六月六日,康熙皇帝在巡幸古北口的途中收到了捷报。5000里的路程,仅用了11天,平均日行500里,可谓神速。因此,这条驿道被成为“奏捷之驿”。雅克萨战争结束后,此驿道逐渐荒废(19)。

2.吉林乌拉通往瑷珲驿道

吉林乌拉通往瑷珲的驿道设立之议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完成于康熙二十五年春,历时两年多。《清实录》记载了战争准备阶段,康熙皇帝对驿路、驿站的谋划。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庚辰谕旨:“勘得黑龙江、呼马尔之间,额苏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垅旧迹,即令大兵建立木城,于此驻扎”,因命“萨布素、瓦礼祜统兵以行,及预备马匹于索伦,悉应遵旨。额苏里、索伦村庄之间,应设四驿,令赴索伦理藩院大臣董其事。从之。”这段文字表明,黑龙江城、额苏里、呼马尔、索伦村一线置驿,是先期筹划和开始实施的。

《清实录》详细地址记载了康熙部署修建驿路的几次谕旨,以及驿路几经拟议、勘察,并在进入战争尾声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最终完工的经过。初议置十驿、十四驿、十九驿,建成后则为二十五驿。驿路终点止于黑龙江城(新瑷珲)。

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庚辰“勘得黑龙江、呼马尔之间,额苏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垅旧迹,即令大兵建立木城,于此驻扎。”“额苏里、索伦村庄之间,应设四驿,令赴索伦理藩院大臣董其事。从之。”(20)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丁丑“其在黑龙江,建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令设斥堠于呼马尔,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驿夫五十人,遇有警急,乘蒙古马疾驰,寻常事宜,则循十驿以行。”(21)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乙丑,户部题奏:“黑龙江至乌喇、须设十驿。但设驿之地、不行相度、难以悬议。应俟来年三月雪消、遣户兵二部、理藩院官各一员、并令宁古塔将军、选熟知地势者偕行。就近派郭尔罗斯二旗、杜尔伯特一旗向导各二人,详加丈量。上命户部郎中包奇、兵部郎中能特、理藩院郎中额尔塞前往。”(22)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十四日康熙选定黑龙江城为前方军事据点“建城永戍”,复命包奇等从速设置吉林乌拉至瑷珲驿站,嘱咐他们说:“此乃创立驿站之始,关系紧要。尔等会同彼处将军、副都统,询明熟知地方之人,详加确立安设。”“必须从长计议,使其久远可行,毋得狃于目前之见,草率了事。”(23)

康熙二十四年七月壬申“先是,郎中包奇等奏:自吉林乌喇至黑龙江,计丈量共一千一百九十五里,应设十四驿。上谕:驿递关系紧要,凡丈量当以五尺为度,今程途太远,令包奇等再驰驿前往,详加丈量。至是,包奇等奏:自乌喇吉林城至黑龙江城,以五尺细丈,共一千三百四十里,应设十九驿。上命如议行,复令每驿设壮丁并拨什库三十名,马二十匹,牛三十头。壮丁自盛京、宁古塔所辖各驿柳条边派出,马牛令盛京户部照数采买送往。”(24)

康熙二十四年九月甲申“议政王大臣等遵旨议复:查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黑龙江设副都统一员,其驻防五百兵,以乌喇、宁古塔兵参用,先流徙宁古塔、乌喇罪人,俱入兵数发往。既于墨尔根设兵,自须增驿,令户部、兵部、理藩院各遣官一员,自吉林乌喇至墨尔根,自墨尔根至黑龙江,宜增几驿,定议具奏。”(25)

上述说明在雅克萨反击战之前吉林乌拉―墨尔根―瑷珲之间的驿道,由于路途遥远,沿途荒僻,几经勘查、丈量,上奏设驿方案均未落实。第一次反击战之后,清政府为进一步加强黑龙江流域的边防,除已在瑷珲建城驻兵永戍外,还在墨尔根筑城永戍。因此,议政王等又为黑龙江设驿之事上奏康熙皇帝:“今既于墨尔根地方修城驻兵,增设驿站,即应由户部、兵部、理藩院各要章京一名,令其将吉林乌拉至墨尔根、墨尔根至黑龙江设驿站及增设多少驿站等事宜,议定后具题。”(26)就此再得康熙旨意:“著丈量吉林至墨尔根、墨尔根至黑龙江设驿里程。”(27)

据此,户部郎中包奇等以五尺为度,沿松花江、嫩江,由吉林城量至墨尔根,又由墨尔根量至瑷珲城,共1711里,测定后按路线设驿25处。即从吉林城北行至锦州额佛罗,至法特哈边门……一直到黑龙江城(瑷珲城)规定松花江与嫩江合流处以南6站由宁古塔将军管辖,茂兴苏苏(今肇源县茂兴乡)至黑龙江城的19站,由黑龙江将军将管辖。

每驿站额设站丁30名、牛30头、马20匹。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初起,驿丁分批迁入各驿站,驿站正式设立起来。(《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这是黑龙江清代一条最重要的驿道,而墨尔根正是这条驿道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到乾隆年间,全程增至30站,其中黑龙江境内由19站增至20站,即于雍正五年(1727年)黑龙江将军傅尔丹于古鲁至茂兴两站之间增设了乌兰诺尔一站(后称新站)。吉林境内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前,由6站增至10站。这样,全程由原设时的25站增加到30站;里程由原来的1711里,变为1823里。属于吉林境内的10站505里,称吉林北路驿站;属于黑龙江境内的20站1318里,以宁年站为界。宁年站以南的称黑龙江南路驿站(亦称下10站),归茂兴站总站官管辖;拉哈岗站以北的称黑龙江北路驿站(亦称上10站),归墨尔根总站官管辖。南北两路总站官均统辖于黑龙江将军。(28)

在议设和初勘吉林乌拉到瑷珲驿站的同时,康熙皇帝还命于黑龙江上游东北岸“额苏里、索伦村庄之间,应设四驿,令赴索伦理藩院大臣董其事。”(29)从而把新旧瑷珲城与额苏里、呼玛尔之间连接起来。

3.墨尔根通往漠河的“黄金之路”

墨尔根又为“黄金之路”驿路起点。在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墨尔根通往雅克萨的驿道对传递军情捷报,供应前线军需物资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雅克萨战争结束后,此驿道逐渐荒废。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吉林候补道员李金镛受命开办漠河金矿。为了探查去漠河道路,他取道墨尔根城,循着雅克萨战争时开辟的老驿道痕迹及鄂伦春人狩猎走的羊肠小道,到达漠河亲自调查访问达五个月之久。次年十月,李金镛再次率队从墨尔根山路出发,冒着寒风大雪,穿林越岭,跨沟攀岩,披星戴月,披荆斩棘,并于沿途以砍树为记号,摸清了从墨尔根直达漠河的路线情况,随之不断有人沿此路通行,从而为开辟这条驿道创造了条件。清政府为开发和运送漠河、呼玛一代的黄金,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决定按照李金镛提供的探路资料,正式开辟从墨尔根到漠河的驿道。光绪皇帝命“拨旗字营练军二三千人从事开道”。这条驿道除重设康熙年间设置的25个驿站外,又向漠河、老金沟方向增设了6站,向额尔古纳河东南岸的西口子方向增设了两站,共33站,全长2000里左右。因这条驿道主要为往来漠河、西口子的淘金工人和向京师运送黄金而开设的,故称为“黄金之路”(30)。

(三)抗俄重地

墨尔根因战设城,抵御沙俄入侵是其第一要务。在整个反抗沙俄入侵的过程中,墨尔根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当仁不让地成为抗俄基地。

首先,设驿筑城,派兵戍守。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皇帝就命议政王大臣“酌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乙未条)同年九月议政王大臣等遵旨议覆:“查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31)并且,黑龙江将军在墨尔根至少10年时间驻扎在这里,无疑使他它成了抗俄基地。

其次,协助将军,驻守联络。设立200余年的墨尔根副都统衙门一直是黑龙江将军最得力的一部分力量。它负责侦察敌情、传送军机、运输物资、沟通各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副都统辖区。墨尔根副都统衙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咸丰九年,根据沙俄在黑龙江左岸擅自占屯盖房,清政府命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由墨尔根、布特哈备兵500名,统归署黑龙江副都统那尔胡善管带,进行预防。(32)

第三,设立卡伦,防俄窜越。墨尔根城共设立卡坊(卡伦)7座,其中就有哈普奇尔卡坊、弩敏卡坊、库淤尔卡坊、杨吉尔4座卡坊是为了防范俄人从水路、陆路窜越而设。

第四,藏兵储械,听后调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乙巳,“我兵围困雅克萨城,罗刹势迫死守,今时序渐寒,自墨尔根至雅克萨,所设蒙古驿马,冬月饲秣维艰,其免索伦、打虎儿今岁贡赋,俾之饲秣,并修整器械、以备调用。”并令“博定率往筑城种地官兵内选二百人俱留墨尔根,亦候调用。”(33)同年八月丁丑,因天时渐寒、河流将结,萨布素除藏船于内,另设一军守护,兼令堵尼布楚援兵外,康熙皇帝命令将军中疲羸的马匹,一半发往黑龙江(瑷珲)、一半发往墨尔根,令驻彼在哪里的盛京官兵饲秣。(34)二十六年七月戊子,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康熙皇帝决定将雅克萨的官兵撤还至爱珲、墨勒根。(35)《清实录》同样记载:“上命萨布素等、统率官兵、乘天时未寒、还至黑龙江、墨尔根、修整器械、休息马匹、以度隆冬。”(36)

第五,分领任务,巡查边境。巡查边境巡边“谓之察边”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与俄罗斯有了法定的边界线。此后,清朝政府定期派兵至格尔必齐、额尔古纳、默里勒克、楚尔海图等界河以及附近地带进行巡视。巡边的目的是查看所立国界线之界标――界碑、鄂博有无毁损,边境线内侧一带是否有越境俄罗斯人建盖房屋、开垦、放牧或者采矿等情况。

墨尔根副都统同齐齐哈尔副都统、黑龙江副都统等同样担负着定期巡查边境的任务。区域划分是:齐齐哈尔副都统辖段是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边境线;墨尔根副都统辖段是墨里勒克一带;瑷珲副都统管辖楚尔海图地带。每年五六月间,便由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巡察各自的防各地段。“五月,三城各遣大弁,率百人巡边,至鄂尔古纳河。河以西俄罗斯地。察视东岸沙草有无牧痕,防侵界也。往返各五六十日。”“墨尔根往者,亦渡诺尼江西北过兴安岭”。(37)每一周期内只是前往目的地巡逻一次,就这样完成该年度的察边任务,等到第二年再去察边。巡边需遵行严格的会哨制度。察边部队执行察边任务时,必须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对各自分担的边界范围进行巡逻,并与指定的巡边部队“会哨”,不得越卡界到其它卡伦所负责巡查的辖区。在巡边终点设有牌所,“墨尔根协领与黑龙江协领会。会哨之各部队“各书衔名月日于木牌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以呈将军、副都统,又各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38)如果平安无事,则如实汇报。接受汇报的将军,立即呈报朝廷。各路官兵在察看各河口及河源时,须垒石作为巡逻标记。

第六,驱逐金匪,保护地方。漠河和黑龙江沿岸发现金矿以来,便遭到沙俄金匪的盗采,黑龙江将军先后派呼伦贝尔、黑龙江(瑷珲)、墨尔根三城官兵的合力驱赶。为此,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庚寅,清政府还对以驱逐漠河金匪出力的墨尔根佐领双福赏以副都统衔。(39)

第七,防止沙俄瓜分东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充当瓜分中国的急先锋,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自任总司令,调集士兵17万人,打算兵分六路入侵东北。其第四路入侵路线自海兰泡(今布拉戈维申斯克)起,渡过黑龙江,直取瑷珲、墨尔根二城,进而攻占黑龙江将军驻地齐齐哈尔城。交战前,墨尔根副都统所辖镇边军的二个营奉命被派往黑河前线,编入守军16个营的战斗序列,由童必胜统领指挥,沿黑龙江设防,构筑工事,据险御敌。墨尔根副都统衙门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抵御沙俄入侵东北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尔根副都统衙门在战斗中及时的传递军情、运输物资、奋勇作战,起到了镇守边疆、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四)粮食产区

康熙年间,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在黑龙江地区设置了一批官庄(官屯)。黑龙江的官庄是康熙五年(1666年)开始设立的。二十四年(1685年)分配盛京官兵到黑龙江城(瑷珲)垦地1500垧,到二十六年增加到了1789垧。之后,在黑龙江城设立官庄30处,垦地3000馀垧。二十五年清政府为抗御沙俄侵扰,又命令索伦、达斡尔官兵于墨尔根耕种粮食,共计田地1660垧(40)。继之,增设官庄11座。此时齐齐哈尔积谷已达12万石,瑷珲、墨尔根各积谷3万石。(41)到了乾隆年间墨尔根官庄(官屯)增加到15处。其中领催一名,壮丁150名。(4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十月壬戌,将军萨布素奏准:“墨尔根居住之总管索伦安珠护等、每年耕种官田二千馀晌。今官兵移驻墨尔根。请即以此项成熟之田分给耕种。”(43)嘉庆九年(1804年),在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三地,清政府又增设了所谓“公田养育兵”,进行屯种,前后达800人,其中墨尔根180人(44)。康熙年间,每个官庄“十夫,夫输谷十石(准制斛三十石),草五百束,岁欠则计分以减。”(45)。到了光绪年间,15官庄额设催粮领催1名,每庄壮丁各15名,耕牛各10头,每年额交细粮22仓石,按收成丰歉核缴,入备仓存储,以备借给接济荒歉(46)。墨尔根养育兵同官庄壮丁一样,每岁交粮22石。每年公田交粮3960石,官庄每年交粮3300石。(《黑龙江外记》卷四)粮食多了需要仓储,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起陆续建休通积仓一处,公备两项仓所,其中备仓78所,公仓39所,共计117所。每所3间,额储粮9万石(47)。墨尔根公田和官庄的设立,促进了墨尔根地区农业的发展,也有力地支援了抗俄斗争。

(五)军事后方

1.平定叛乱的一支劲旅

除了抵御外敌,作为八旗劲旅的一部分,墨尔根副都统衙门多次受命出兵平定国内叛乱,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

八旗官兵骁勇善战,是清政府统治力量中的精英。清入关初期开始。国内各种叛乱不断。黑龙江的八旗劲旅不断地被调往各地进行平叛。雍正十年(1732年)准噶尔前赴厄得尔河源地方,八月“议于奔博图山岭、发兵堵截。共派满洲蒙古兵一万八千名,令津多尔济总统。额驸策凌、王罗卜臧喇锡……(墨尔根)副都统乌察拉……等分派督率,于七月二十一日起程。”(48)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参赞大臣哈达哈奉命随同副将军成衮扎布擒孥青滚杂卜。“派贝勒纳木扎勒车苏隆、公车登萨木丕勒、同副都统扎勒杭阿、(墨尔根副都统)鄂博什,管辖后队兵前来。”(49)

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天津北塘至山海关一带,沿海口岸纷歧”需兵防堵,清政府无经费兵力处处设防,“著庆祺即将宣化镇备调兵一千名,饬交署总兵乌忠阿、带赴山海关。僧格林沁即札饬墨尔根城副都统格绷额统带以资协防。”(50)

自乾隆年间开始,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叛乱迭起,战事频仍。清政府经常从黑龙江抽取大量官兵进行平叛。由于过于频繁的奉调出征,被派出的墨尔根兵丁“大都亡于战阵”(51),为了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安定,作出了贡献。

对于清政府来讲,黑龙江的八旗官兵是其最可信最可依靠的力量。因此黑龙江的八旗向来是作为清政府最有为的平叛工具。墨尔根副都统衙门在平定国内叛乱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2.奉调出征的兵力来源

墨尔根副都统又是应征奉调的兵源之一。在临时军事需要、剿匪,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的过程中,都从墨尔根调过兵力。《黑龙江志稿》卷三十一《武备志・兵事》有详细的记载。

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己丑,上谕:密告黑龙江将军傅尔丹,对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呼伦贝尔等处的额设兵七千馀名,挑选二千名;对打牲、索伦、达呼尔等处的丁壮七千馀名,挑选一千名,备好器械。临期可以速发无误。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月选派呼伦贝尔之索伦、达呼尔兵五百名,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三处之索伦兵五百名,前往乌里雅苏营。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驻墨尔根的索伦、达斡尔兵中挑选200人,赴京师听候调用。

嘉庆十一年(1806年)九月乙巳朔,抽调墨尔根等处官兵赴陕西德楞泰军营。(参见《清仁宗实录》嘉庆十一年九月乙巳朔条)

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月十五日,因直隶、河南、山东交界处所有匪徒聚众滋事,特命黑经江将军富俊将索伦兵挑选一千名,其中齐齐哈尔兵二百名、黑龙江城一百名、墨尔根城一百名、呼伦贝尔一百名、布特哈五百名,并将应给官兵口粮、银两、弓箭、鸟枪选备整齐,驰赴各地,剿办贼匪。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清廷命伯都讷副都统福勒洪额移驻山海关外,会同墨尔根副都统乌凌额,管带黑龙江官兵,加强防堵。

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十九日,墨尔根副都统乌凌额和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魁福,统领黑龙江马队2000名分起前往河南,听候琦善调遣。其中从墨尔根挑选兵150名。

咸丰三年三月十九日,黑龙江将军英隆奏派副都统特尔庆额、清安,协领托克通阿、穆特布等率领续调黑龙江兵2000名分起启程赴京,传赴淮、徐两地。其中墨尔根兵200名。

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将军奕山奏派总管德楞额统带官兵1000名前赴天津、山海关,叫僧格林沁、格绷额分拨应用。其中从墨尔根调兵100名。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派协领托克吞管带马队250名,驰赴扬州都兴阿军营助剿。其中墨尔根精兵50名。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二十日,黑龙江将军德英遵谕挑派马队官兵500名,分起前赴肃州成禄军营,听候调遣。其中墨尔根挑派50名。

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七日,黑龙江将军德英奏,遵咨挑派换班官兵500名,酌拟起程日期,前赴乌鲁木齐助剿。其中墨尔根兵50名。

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初七日,署将军依克唐阿奏,遵旨挑派官兵205员名,其中墨尔根挑选精兵20名,责成花翎协领穆特布管带,前赴奉天,听候调遣。

以上是《黑龙江志稿》记载的奉调次数,其他未作明确记载从墨尔根抽调的官兵,只记载从黑龙江索伦兵当中征调的,也有不少是从墨尔根征调的。

3.临时抽调的机动部队

光绪元年(1875年)冬,黑龙江将军丰绅以“假猎搜山”名义,由齐齐哈尔副都统托克湍会带布特哈、墨尔根、呼兰、呼伦贝尔等5城官兵1000余名,于11月20日、21等日齐集巴彦苏苏,对当年夏季追随孔广才攻占巴彦苏苏被官兵打败藏匿于黑山之中的起义军残部进行围剿。11月24日进山,12月5日出山,共杀害40余人,焚毁“贼巢”30余处,生擒有关头目30余名(52)。光绪四年(1888年)五月乙卯,清政府以剿捕青黑两山盗匪一律肃清。并助剿邻省股匪获胜。对于该次清剿活动的出力员弁墨尔根副都统恩合等赏以花翎、披甲寿绵等赏以蓝翎。其馀有功人员也都给予了不同的奖励。(53)

光绪三年呼兰教案发生,负责处理呼兰教案的就是驻扎在巴彦苏苏的总统巴彦苏苏防兵的墨尔根副都统恩合。

注释:

(1)(20)(29)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庚辰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1)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丁丑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二年十月癸亥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15)(25)(31)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四年九月甲申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墨尔根志卷一建置沿革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三年三月乙丑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清会典事例事例卷五百四十四

(8)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柳成栋.长铗归来斋文稿・兴安城总管衙门的兴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10)(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1)清宣宗实录.道光二十四年八月甲子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3)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墨尔根志卷二疆域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4)张伯英.黑龙江志稿・职官志表(一上)旗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6)(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三职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7)(清)鄂雨泰等.八旗通志?郎谈传[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8)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乙未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28)(30)桑树森.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2)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二年十月乙丑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四年七月壬申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27)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J].历史档案,1982,(3).

(32)清文宗实录.咸丰九年十一月癸未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3)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乙巳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4)《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五年八月丁丑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平定罗刹方略》

(36)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六年七月戊子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41)(45)龙江三纪・龙沙纪略・经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8)(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9)清德宗实录.光绪十一年八月庚寅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0)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卷二十四《田赋・八旗田亩》

(42)乾隆四十八年版《盛京通志》卷三十八《田赋二》

(43)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壬戌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4)张伯英.黑龙江志稿卷八・经政志・垦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6)(47)《柳成栋整理.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墨尔根志卷之十田赋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8)清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一百二十二,雍正十年八月

(49)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五百二十六,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年八月

(50)清文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二百七十六,咸丰九年二月

(51)张伯英.黑龙江志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第1123页

(52)巴彦县志办公室.巴彦县志・大事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上一篇:西湖的绿范文 下一篇:星罗棋布造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