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

时间:2022-10-17 09:54:49

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教学

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被称为“满堂讲”。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师在课赏上一问到底,变成了“满堂问”。不让学生读书,无端地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其结果是该让学生做的事没有做,该让学生掌握的没有掌握,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有一位老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走进如今的语文课堂,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们往往埋头于琐屑的理性剖析,然后陷入茫茫题海之中,这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

现在专家们又提倡语文课上要让学生读书,那么,如何加强朗读教学,让语文课堂重新传出那琅琅读书声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再重申一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惟一的:让学生读书。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下面介绍几种课堂上读书的方法: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朗读”为“我要朗读”,就应该有榜样可学,可欣赏,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一,教师精彩的范读不失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办法。教师通过朗读,将文学作品的内蕴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文中的思想感情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学生,使其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

其二,经常播放著名朗诵艺术家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欣赏模仿,引发兴趣。这些艺术家对作品妙趣横生、感人至深的诵读,把那坚定与动摇、美丽与丑陋、

欢乐与悲哀等复杂感情,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表现出来,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

二、加强朗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朗读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朗读的三个依次递进阶段的正确把握上:

第一阶段是正确的朗读。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宇、不重复、不颠倒、不读错句等。

第二阶段是流利地朗读。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合理安排停顿,恰当运用语调、注意语速适宜等。

第三阶段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朗读者应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文章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势的强弱,达到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现主题的境界。

三、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训练

朗读形式多样,有范读、个别学生试读、自由朗读、轮读、表情朗读等。从读的时间安排来说,有课前预习时的读,课堂上分析时的读,课后巩固时的读等。

范读。指教师的示范朗读。

个别学生试读。这是指分析课文前学生的个别诵读。

自由朗读。这时,朗读快慢高低由学生自己掌握;语气可以自己确定;感情表达不出来,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的约束。

轮读。就是分段分层接力朗读。

表情朗读。要求学生人情入境,正确处理重音、语速、停顿、语调等,读得抑扬顿挫。

四、要加大朗读的量

学习语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教学语言要少讲多读,摆脱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要把诵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义、句义、文意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恰当安排到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去,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要让教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要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朗读训练也有同样的道理。 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中实践。让语文课堂传出我们的琅琅读书声,让朗读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

上一篇:充分利用早读课 推动“六模块”教学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