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等

时间:2022-10-17 08:47:12

世界糖尿病日等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主要是因先天性或后天性体内胰腺分泌胰岛素不足、胰岛功能失调所致。糖尿病危害巨大,会导致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资料显示,糖尿病是造成下肢截肢和成人新发失明的首要病因,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尿毒症、火明的危险性高出普通人数倍。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80万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由于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之为“21世纪的灾难”。

为唤起各国政府、媒体及公众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于1991年联合确定,从1991年起,将每年的11月14日作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WDD)。之所以要将世界糖尿病日定在11月14日这天,主要是为了纪念胰岛素的发现者、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医生班亭(Banting),他于1921年发现并成功提取到了胰岛素,第二年又成功将胰岛素应用于临床,从此改变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也改变了糖尿病学史,而班亭的诞辰即在11月14这天。

2006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61/225号决议,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确立为联合国日,确定从2007年起每年都要举行宣传活动。

世界糖尿病日历年的主题如下:

1991年:糖尿病走向社会公众;

1992年:糖尿病:一个与所有国家所有人有关的健康问题;

1993年:糖尿病儿童与成长;

1994年:糖尿病与老年;

1995年:糖尿病和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

1996年:胰岛素与生命;

1997年:全球的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

1998年:糖尿病人的权利;

1999年:糖尿病人的代价;

2000年:健康在你手中――新千年糖尿病与生活方式;

2001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社会负担;

2002年:糖尿病与您的眼睛: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2003年:糖尿病损害肾脏;

2004年:糖尿病与肥胖;

2005年:糖尿病与足病;

2006年:糖尿病与脆弱人群;

2007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问题;

2008年:人人享有糖尿病保健。

11月第3周的周三世界慢阻肺日

许多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会感到比较陌生,其实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即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范畴。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引起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支气管阻塞以及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导致呼气时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恢复正常,逐渐加重。慢阻肺患者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咳嗽、咯痰,秋冬季加重。以后逐渐出现呼吸功能下降,活动后胸闷、气促、喘息,久而久之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发生呼吸功能衰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2.7亿慢阻肺患者,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而且到2020年时可能会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环境质量的下降是造成这一疾病高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吸烟、粉尘、化学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都不同程度地损伤肺部,导致COPD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可减缓COPD发病进程,并可预防由它引起的肺组织破坏。但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慢阻肺及其危害性的知晓率很低,患者常常要至症状已很严重时才到医院就诊,而此时其慢阻肺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这时,即使采用各种治疗措施,仍难阻止病情进展。如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患者的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可发展为肺心病,最后死于呼吸衰竭。

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这一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改善慢阻肺防治不力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在征集了各国专家的意见之后,制订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防治倡议,并在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举行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纪念活动。

世界慢阻肺日历年的主题:

2002年:提高疾病知晓度;

2003年:关爱肺,让呼吸更加畅快;

200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容忽视的病害;

2005年:轻松呼吸,不再无助;

2006年:轻松呼吸,不再无助;

2007年:改良环境,改善生活,让我们远离慢阻肺。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感染艾滋病毒后,人体的免疫系就会逐渐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弱、丧失,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外表看上去正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艾滋病病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致死亡。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母婴遗传和性接触等。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感染者通过治疗可长时间存活,只是该病目前还不能根治而已。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以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使人们能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次名为“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的部长级高级会议。会议提出,把1988年作为全球防艾滋病年,把每年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即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

设立“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有4个方面:①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②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③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④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历年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

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

1989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

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

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

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

1993年:时不待我,行动起来;

1994年:艾滋病和家庭:

1995年:共享权益,共担责任:

1996年:同一世界,同一希望:

1997年: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

1998年: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主力军,

1999年:倾听、学习、尊重:

2000年:男士,责无旁贷;

2001年:你我同参与;

2002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2004年: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2005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6年: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7年:发挥领导作用。

12月15日世界强化免疫日

每年的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强化免疫是相对于常规免疫而言的,普通免疫是通过接种疫苗这种对疾病有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的途径,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一些容易感染的疾病的目的,而强化免疫则是对常规免疫的加强。它与计划免疫(对新生儿有计划地实施疫苗接种)共同构成了计划免疫体系。由于孩子出生后,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会逐渐减弱或消失,这时就必须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也就是我们说的强化免疫。在接种疫苗后,儿童体内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起到针对性地预防某种疾病的作用。但强化免疫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到了一定时间,有的抗体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对相应疾病的预防作用也随之降低,这时就需要加强孩子的免疫力。

世界强化免疫日主要是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而设立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同时也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感染者、已经有有效的疫苗、免疫能终生持续存在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取常规免疫、群众运动、监测、扫荡式接种等四大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尤为突出的是为强化免疫而采取群众运动形式――国家免疫日。国家免疫日是为了补充及完善常规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免疫高危险年龄组0―4岁的每个儿童,尽可能快地阻断脊髓灰质炎地方性流行。通常包括一年两轮的国家免疫日(隔1个月),持续至少3年的期限,达到捕捉未免疫或仅部分免疫保护的儿童、提高已免疫儿童的免疫水平。这样,最敏感年龄组的每个儿童同时得到保护,也就立即剥夺病毒的生存。

20世纪中期,此病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地区流行,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才逐渐得到控制。脊髓灰质炎以前在我国会有小规模的暴发或流行,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我国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并在儿童中普遍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得以逐年下降。因此,只要认真贯彻执行强化免疫,就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

世界强化免疫每年没有单独的活动宣传主题。

上一篇:神奇的生命元素――锗 下一篇:吃油腻食物为啥拉肚子?